摘 要:使用CHIP 2002數據研究社會網絡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發現豐富的社會網絡資源提高了農戶收入,其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提高農戶的抗風險能力;第二,增加農戶間信息傳遞量,特別體現在外出務工信息的共享上;第三,增加農戶非農經營活動的啟動資金。
關鍵詞:社會網絡;農戶收入;禮金往來;非農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037-03
引言
如何有效增加中國農戶收入是黨的“重中之重”,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對此,目前的研究借鑒西方的經濟學理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分別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具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對農戶收入的影響一直被學術界所忽略。社會網絡是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
學者的研究發現,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關系型社會,社會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社會經濟地位(Bian,1997),社會網絡可以促進就業(Munshi,2006)。Zhang and Li(2003)認為,社會網絡可以傳遞更多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可以促使農戶外出打工。同時Zhao(2003)發現一個村莊中早期外出務工的人員越多則對村莊的帶動作用越大。社會網絡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殊資本,它可以緩解貧困和提高收入。趙劍治和陸銘(2009)具體量化了社會網絡對農村收入差距的貢獻為12.1%~13.4%。張爽等(2007)的研究發現社會網絡只有在社區層面通過公共信任對減少貧困有作用,而在家庭層面沒有顯著作用。馬光榮、楊恩艷(2011)用農戶創業所需資金研究了社會網絡與農戶收入,發現社會網絡明顯促進了自營工商業發展,從而提高收入。社會網絡可以分擔風險(Munshi and Rosenzweig,2010)等等。
上述這些研究較好的闡述了社會網絡對農戶收入的影響,但其中社會網絡如何影響農戶收入,其中的傳導機制論述的不夠充分,或有的僅論證了某一個方面。因此本文將綜合論述影響效果和影響機制。
一、理論框架與數據介紹
1.理論框架。社會網絡會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特別是當某人出現危機時,網絡中的人更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從而幫助受困人民擺脫困境。豐富的社會網絡資源通過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也會幫助農戶外出就業,目前外出就業收入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意味著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2.數據與變量簡介。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的全國調查數據(簡稱CHIP2002)。樣本具有全國代表性。CHIP2002調查抽樣的結構和方法(見Gustafsson,Li And Sicular(2008))。
在農村,社會網絡主要體現在親友間的禮金饋贈,這是親友間交往和維系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用親友間的禮金往來數額作為社會網絡的代理變量(包括收到和送出)。樣本中禮金互贈的平均金額為414.69元,占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的6.1%,有禮金往來的農戶占總農戶的54.1%,可見人們為了維護友好關系,禮金花費頗多。各變量(見表1)。
在農戶家庭收入中,農業經營收入均值為5 207.37元,占48.7%,幾近一半;非農業經營收入占14.8%,農業遠高于非農業。禮金往來總額均值為414.69元,其中禮金支出均值為345.57元,禮金以送出為主。在非農經營活動開始投資時,借貸款金額為541.05元,占總投資的43.9%,農戶在非農經營活動投資時較大比重資金靠借貸而來。
二、社會網絡對農戶收入影響
1.緊急時刻的救助。今日之中國農村最怕的就是農戶成員生病,病是農戶最大的痛。另外因缺失資金使很多很好的市場機會流失或使一個企業倒掉而失去翻盤的機會。因此如果在最危急時刻有人能幫助一下將有可能使其渡過難關、東山再起。問卷中“如果您家一時急需5 000元錢用于意外事情,您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籌錢?”這個問題,考察農戶可能被救助的渠道。
有超過一半(53.5%)的農戶在遇到緊急事件時首先向親朋好友求助,有31%的農戶用自家的存款,向政府的銀行機構借錢的只有10.1%。如果農戶的社會網絡資源較豐富的話則該農戶在向親朋好友求助時的成功率會很高,則其解決危急的概率就大,因而更有可能得到更多資本去獲得更多收入。
2.外出務工收入。親朋好友間通過信息傳遞能夠對外出務工人員更快找到比較合適的工作,穩定可靠的工作是收入的重要保證。
在工作獲取渠道中有61.7%靠自己找,有22%通過私人介紹,其收入均值分別為1 261.3元和2 441.1元。可以發現通過社會網絡(私人介紹)而獲得的工作比較有收入保證,比自己找的工作收入高將近2倍。
3.個體非農經營收入。因農村正規金融欠發達,農戶在個體創業過程中難以通過正規渠道融資,只能轉而求助私人,此時社會網絡資源將發揮較大作用,進而影響創業結果。據數據統計可知從事個體經營與否對農戶收入有很強的影響。
有無個體經營的農戶全年全家純收入均值分別為12 700元和10 300元,無個體經營戶收入低于有個體經營的家庭。個體經營對家庭收入的表現主要在非農經營收入上,從表4上看,很明顯有個體經營的農戶非農經營收入遠高于沒有個體經營的農戶(5 430∶883)。同時在禮金互贈中,有個體經營的禮金互贈金額為644.57元,遠高于沒有個體經營的農戶373.12元。也就是說禮金金額與收入有正比關系,并且有個體經營的禮金互贈金額和收入都高。有個體經營戶在禮金互贈上其主動性更強,即禮金支出額更高,為519.9元(相比314.04元)。
為了檢驗社會網絡對農戶收入的作用,我們使用如下回歸方程:
lnY=β0+β1lnTGIF+βi∑Xi+ε (1)
其中,Y表示家庭純收入或非農經營收入,TGIF表示總禮金往來金額,X表示戶主的個人特性,如年齡、性別、是否黨員等。
注:***表示1%水平上顯著、**表示5%水平上顯著、*表示10%水平上顯著。
表示社會網絡的禮金往來對家庭收入有強正向影響,其影響系數為0.133,且在1%水平上顯著有效。其他變量如戶主的年齡、黨員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均對家庭收入有正向影響,這符合已有的研究。我們同時也檢驗了社會網絡對非農經營收入的影響,其顯著程度比家庭純收入更強。
結論
通過分析發現社會網絡提高了農戶收入。途徑為:第一,通過社會網絡可以有效對處在危機中的人員施以及時救助;第二,社會網絡可以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翔實可靠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利于外出人員提高收入;第三,社會網絡可以為農戶非農經營創業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這些非農經營活動是提高農戶收入的重要途徑。尤其在農村正規金融欠發達的今天,社會網絡對提高農戶收入的重要性更明顯。
參考文獻:
[1] Bian YanJie.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3).
[2] Gustafsson,B.,S. Li,and T. Sicular,(Eds.),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 Munshi Kaivan,Rosenzweig Mark.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Meet the Modern Word:Caste,Gender,and Schooling Choice in a Globalizing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4).
[4] Munshi,K. and M.Rosenzweig. Why is Mobility in India so Low? Social Insurance,Inequality,and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14850,2010.
[5] Putnam,R.,R. Leonardi,and R. Nanetti.,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6] Zhan Yaohui. The Role Of Migrant Networks in Labor Migration:The Case of China.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4).
[7] Zhang Xiaobo,Li Guo. Does Guanxi Matter to Nonfarm Employ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2).
[8] 張爽,陸銘,章元.社會資本的作用隨市場化進程減弱還是加強——來自中國農村貧困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7,(2).
[9] 趙劍治,陸銘.關系對農村收入差距的貢獻及其地區差異—— 一項基于回歸的分解[J].經濟學(季刊),2009,(1).
[10] 馬光榮,楊恩艷.社會網絡、非正規金融與創業[J].經濟研究,2011,(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