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特區的建立拉開了中國經濟起飛的序幕,同時開啟了特區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的歷程。經濟特區作為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其產業結構演進呈現出一些不同的軌跡,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的經濟增長效應也存在顯著不同的特點,第二產業的貢獻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且與特區宏觀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經濟特區;產業結構演進;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187-03
引言
中國經濟體制的跨越,始于市場機制的引入,而市場機制的引入,當推先行一步的經濟特區經驗??v觀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的整個歷程,其演進軌跡呈現出諸如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日趨優化合理化等共性特點。然而,特區產業結構演進與其宏觀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關于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的威廉·佩蒂(Petty,W.,1672),他認為產業結構的不同是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及其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原因。錢納里(Chenery,H.,1960)和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71)等人則進一步發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關注經濟總量中產業結構的變動,產業之間的資源再配置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如果特區產業結構演進與其宏觀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那么在其產業結構中,三次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否是一致的?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尤其是在當前特區與內地之間的制度效應與政策落差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在不斷弱化的現實情況下,對特區下一步的發展和內地深化對外開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演進趨勢分析
在考察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時,通??梢赃x擇一系列指標來分析和測度產業結構的變動程度、效益和發展水平。在這里,我們選取表征產業結構演進速度的“K值”指標和表征三次產業演進趨勢的“Q值”指標來勾勒中國經濟特區自成立以來的產業結構演進軌跡。
1.特區產業結構演進的程度。在考察一個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程度的時候,我們需要引入結構變研究動常用的結構變化值來測度。結構變化值的計算公式為:
K=■|Xit-Xio| (1)
其中,K為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值,Xit為產業i在研究期t的構成比例,Xio為產業i基期o的構成比例。該結構變化值僅反映產業機構變動的總體程度,該指標越大表示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越大。根據(1)式和相關統計數據,我們得出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第二批經濟特區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由于建制較晚,統計數據從1998年開始)共七個經濟特區的平均結構變化K值,并與這一指標的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繪制了1990—2008年間的K值變化趨勢圖。
由上頁圖1可知,從1990—2008年中國經濟特區得益于傾斜的政策優惠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運行機制保障,其產業結構演進的速度一直顯著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于外向依存度較高的經濟特區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沖擊,導致這一時期其結構變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而2005年以來經濟特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又使其開始領跑全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化進程。
2.特區產業結構演進的趨勢。我們研究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僅僅依靠結構變化K值還不能完整勾勒出其軌跡,因為這一指標并不能識別結構變動的方向,它既不涉及內部各產業比例的變動,也不涉及產業比例變動的增減。因此,我們要引入另一個重要指標“產業演進趨勢Q值”。結構變化趨勢值的計算公式是:
Qj=Xjt/Xjo (2)
在公式(2)中,Xjo和Xjt分別為基期o和研究期i產業的比重,Qj為產業j從基期o和研究期i的變化趨勢值。Qj等于1,表示產業比重沒有變化;Qj大于1,表示產業比重上升和擴張;Qj小于1,表示產業比重收縮或下降;Qj值與1的差距越大,表示產業擴張或收縮的強度越大。根據上述公式(2)可以計算出中國主要經濟特區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值,并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結果(如圖2所示)(Q表征特區,q表征全國平均)。
由圖2可知,從第一產業的變化趨勢來看,無論是在經濟特區還是全國,都呈顯著的收縮趨勢。從收縮的程度來看,特區第一產業的收縮更為劇烈,在1990—1993年間這一指標低至0.545,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則為0.727。第一產業的這一變化過程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以及經濟特區在工業化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的先鋒示范作用。
從第二產業的整體變化趨勢來看,經濟特區第二產業發展變化速度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率先在2006—2008年區間基本完成了第二產業的擴張,進入內部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階段。在經濟特區內部第二產業結構變化值對比中,我們發現特區之間的發展也存在著差異,除浦東的第二產業處于連續收縮狀態之外,其他各區在主要時間段均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擴張過程。至2006—2008年時間段,深圳、廈門、珠海已經完成了第二產業的擴張過程,完全進入收縮階段。相對而言,天津濱海新區、汕頭、海南則仍處于第二產業的擴張過程,第二產業的擴張過程尚未完成。
從第三產業的發展變化趨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的第三產業發展一直領先于全國,整個發展過程比較平穩,基本處于持續的擴張狀態,但是這一擴張趨勢不斷放緩,發展重點逐漸轉為內部結構調整和升級。當然,不同的經濟特區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第三產業結構變化值對比中,除汕頭和天津濱海新區仍處于收縮范圍之內以外,其他主要經濟特區都處于擴張階段。至2006—2008年時間段,擴張程度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廈門、珠海、海南。上海浦東新區是主要經濟特區中第三產業連續處于擴張階段的經濟特區,顯示產業發展進入高層次發展水平的時間較早。
二、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演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關于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古典學派到當代,各國學者已經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本文擬用1990—2008年中國主要經濟特區的產出數據(GDP)和產業結構變化K值、產業結構變化趨勢Q值及相關數據來分析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的演進對其宏觀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構建回歸方程:
Yi=α0+α1Si+α2Q1i+α3Q2t+α4Q3i+ξi (3)
其中,Yi表示特區GDP的年增長率,Si表示特區產業結構的變化速度(Si=Ki/Ni,Ki為i時段產業結構變化值,Ni為i時段所包括的年分數),Q1i表示第一產業在第i年的變化趨勢值,Q2i表示第二產業在第i年的變化趨勢值,Q3i表示第三產業在第i年的變化趨勢值,α為待估系數,其中α2預期為負值,α1、α3和α4為正值,ξ為誤差項。
采用回歸方程式(3)和上述統計數據,對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演進對其經濟增長影響的相關關系進行回歸分析,使用的計量軟件為Eviews 6.0。在回歸時使用最小二乘法對參數進行估計,結果如下:
Y=-0.105+0.524S-0.147Q1+0.194Q2+0.147Q3 (4)
(4.423517) (2.074636) (-3.426329) (1.153975)
(0.901742)
R2=0.67 F=12.78
在上述回歸分析中,方程(4)的擬合優度為0.67,說明該回歸方程較好地反映了特區產業機構演進與其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但是Q2和Q3的系數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該回歸方程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將可能造成影響的S因素剔除,再次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Y=0.138-0.157Q1+0.402Q2+0.367Q3 (5)
(7.369417) (-3.463551) (2.800335) (2.804508)
R2=0.61 F=13.84
如回歸結果方程(5)所示,剔除共線性因素S后,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為0.61,所有解釋變量的參數估計值均在1%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其經濟增長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Q1、Q2和Q3三個解釋變量的系數與預期一致,即α2預期為負值,α3和α4為正值。這說明第一產業的變化趨勢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也即伴隨著第一產業的收縮,宏觀經濟呈增長擴張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擴張則是從正面拉動了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
從方程(5)的數量關系來看,第一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值每下降1個百分點,GDP的增速就加快0.157個百分點,這說明伴隨著中國經濟特區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第一產業的收縮,資源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流動形成的再配置和再優化提高了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加快了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
第二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值對宏觀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高達0.402,也即宏觀經濟增長的40.2%可以由第二產業的結構演進來解釋。關于這一點,也可以從特區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的變化趨勢得到說明。1980年,中國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特區第二產業在其整個產業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僅為33.7%,也低于全國48.2%的平均水平,應該說特區第二產業的基礎是十分薄弱的。到了1990年、2000年和2007年,這一指標分別變化為47.5%、49.6%和50.6%,均超過了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41.3%、45.9%和48.5%。這說明,在特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其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來看,積極開展改革開放和對外經濟合作下的特區第二產業發展不僅實現了量的重大改變,而且在質的方面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構建打下來重要的基礎。
在三次產業對于特區經濟增長的貢獻中,第三產業以0.367的水平位列第二,僅次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特區GDP的增速則加快0.367個百分點。從特區產業結構的構成來看,自特區成立以來,其第三產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32.8%、38.0%、42.1%和43.9%,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分別僅為21.6%、31.6%、39%和40.4%。應該說,自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其第三產業就一直處于高位的快速發展,并領跑于全國。在其第三產業內部,尤其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金融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改善了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為第二產業的發展擴張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結論與建議
本文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建立的兩批經濟特區視作一個整體,并將其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些特點和軌跡與全國進行了比較,認為中國經濟特區自成立以來,其產業結構的演進在高度開放和市場化的背景下呈現出更為劇烈和快速的特點,率先實現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擴張,進入內部結構調整和升級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對其產業結構演進與宏觀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建立模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第二產業擴張的經濟增長效應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且第一產業的擴張與宏觀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國內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差逐漸縮小,基于特殊制度效應的特區發展之路面臨著重大的調整與挑戰。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特區必須把握住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歷史機遇,積極向國際分工的價值鏈上游挺進,牢牢把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點,實現從制度落差優勢向產業高端優勢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袁易明.深圳產業發展與結構演進的內在原因—— 一個制度變遷視角的解釋[C]//2008年中國經濟特區論壇:紀念改革開放
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2] 羅森斯坦·羅旦.對欠發達國家的國際援助[J].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1961,(43).
[3] 魏后凱.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2,(4).
[4] 鐘堅,羅清和,鐘若愚.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 楊帆,周桂榮.浦東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與研究,2008,(12).
[6] 周桂榮,葉新利.天津濱海新區與上海浦東新區、深圳特區的產業促進比較研究[J].區域經濟,2008,(3).
[7] 尹希果,李后建.八大經濟區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性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