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作為當今的熱門話題之一,理論界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運用文獻法對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和心理健康的診斷評價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綜述,以供研究者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心理健康;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326-02
心理健康概念的由來在20世紀初,與一個叫比爾斯(Eeers)的人有著密切聯系。20世紀初,比爾斯畢業于耶魯大學后不久,就因為種種壓力等原因導致精神失常,然后在美國紐約的精神病醫院度過一段非人的治療時間。因為那時候社會對精神病人存在偏見,治療方式也缺少人性化,比爾斯康復出院后,將他在醫院的經歷與自己的體會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心靈歸來或一顆自我發現的心)》。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它涉及醫學現象、心理現象、社會現象。
西方一些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觀點:《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態度,不是指絕對的十全十美狀態[1]。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個體社會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成最佳狀態[2]。美國當代心理學家以人本主義為方向的所謂三勢力的先驅之一馬斯洛(A.MaSlow)認為,極度健康的人(自我實現者)有更高級的需要;實現他們潛能和認識并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3]。英格里希(H.B.English)的定義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人在那種情況下能作出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地豐富的情況,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4]。社會學者波孟(W.W.Bochm)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自身帶來快樂[5]。當代中國學者對于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王登峰,張伯源在《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一書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工作;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諧;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6]。顏世富(1997)認為,心理健康應該是: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當的評價;適應能力強;能夠面對現實,樂于工作、學習、社交;人際關系和諧;人格完整和諧;睡眠正常;生活習慣良好;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符合[7]。
從以上這些心理健康定義可以看出,雖然人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差異,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并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二、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多種看法。奧爾波特提出了六條標準:(1)力爭自我的成長;(2)能客觀地看待自己;(3)人生觀的統一;(4)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5)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6)具有同情心,對生命充滿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認為心理健康有十項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度評價;(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當的情緒和控制;(9)在不違背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3]。馬建青提出了七項心理健康的標準:(1)能力正常:(2)善于協調和控制情緒;(3)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4)人際關系和諧;(5)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8]。王效道提出了三項心理健康的標準:(1)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2)心理與行為的整合性;(3)人格的穩定性[8]。
綜合以上觀念,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能夠了解并接受自己;(2)對學習或工作有熱情;(3)良好的人際關系;(4)良好的適應能力;(5)言行協調統一。
三、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
1.遺傳因素。隨著分子遺傳學的深入發展,已經認識到基因影響行為。行為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其生理生化過程受遺傳物質——基因的調控。雖然基因本身不直接產生行為,但基因在神經系統分化發育過程中的表達,可間接地影響行為。遺傳因素對個體的重要作用體現在父母遺傳給后代的一些生理、心理素質。某些心理素質,心理障礙具有遺傳性,是基因疾病的易感性從親代傳給子代。因此部分大學生所患的心理問題可能是遺傳的,需指出的是,遺傳因素雖然對某些心理問題的發生有一定重要性,但更應該認識到良好環境對心理應激的調控可能減少和避免發病。
2.理化生物因素。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腫瘤、外傷、出血、中毒、變性、營養代謝障礙和精神活性物質等因素,均可直接或間接損害人腦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引起人的各種心理問題。軀體疾病如內臟器官、內分泌、營養、代謝、血液、結締組織等疾病,由于影響了腦功能也可以引起人的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的生理成熟也會對心理健康有影響。
3.社會心理學原因。(1)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與先天素質以及個體的經歷、經驗有關。與心理承受能力有關的先天素質主要有氣質、能力、個體的生理狀態等。增強體質,經常性地鍛煉身體,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2)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如果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精神刺激。
家庭性的包括父母的文化素質、父母親的個性與行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父母的教養模式、家庭生活環境等。學校與職業場所包括政治思想、自身經濟、專業定向、職業選擇、戀愛、人際交往、職業場所壓力等方面。社會與自然環境性的包括商業化、信息化、專業化、競爭加劇、家庭規模縮小與家庭的情感資源變化。
四、心理健康的診斷評價方法的研究
目前,學者們主要采用各種心理量表工具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診斷,如,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艾森克《情緒穩定性測驗》、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簡稱SCL-90)等。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ek list 90.簡稱SCL-90)。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它對有心理癥狀(即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9~10]。適用于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于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本測驗不僅可以自我測查,也可以對他人(如其行為異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進行核查,假如發現得分較高,則表明急需治療。
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編制的Hopkin’癥狀清單(HSCL1973)的基礎上,于1975年編制而成的。曾有58項題目的版本和35項題目的簡本,現在普遍得到應用的是由90個自我評定項目組成的版本,所以也將此測驗簡稱SCL-90。格瑞思在中國普遍應用的版本的基礎之上,分別制定了最新的不同年齡群的常模,并且將最原始的版本《癥狀自評量表SCL-90》晦澀難懂的解釋修改為通俗易懂的、適合中國人的解釋。該量表對各種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調查的評估有比較高的真實性,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被試者的癥狀及其嚴重程度,是目前心理衛生評定量表中最全面的一種[4]。該量表包含大量病理心理學內容,以病理情緒為主,涉及到感覺、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方面的自覺癥狀。近年來,一些學者采用SCL-90、大學生生活事件A表,結合個性量表,從多角度、多層次上探析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1~13]。
五、小結
對心理健康概念的研究可以看出,雖然人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差異,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并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具備:(1)能夠了解并接受自己;(2)對學習或工作有熱情;(3)良好的人際關系;(4)良好的適應能力;(5)言行協調統一。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遺傳因素、理化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學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的診斷評價主要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工具進行,一些學者還從多角度、多層次上探析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鄭希付.健康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2] 邢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3] 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4).
[4] 朱敬先.健康心理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5] 劉艷.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與實踐,1996,(3).
[6] 王登峰,張伯源.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7] 顏世富.心理健康與成功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 馬建青,等.大學生心理衛生課程十年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9] 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 張厚璨.實用心理評估[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0.
[11] 李國榮,楊昭寧.山東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山東省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1995.
[12] 張秩勇,羅珊紅.大學生SCL-90自評量表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
[13] 劉美娟,余華.大學生SCL-90自評量表測查結果研究[J].心理科學,1995,(10).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