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政治理論課群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統一構成課程體系。授課教師統編在教學團隊中,發揮著團隊在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只對一門課的課改而是對政治課群的整體改革,其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改善對深化高校政治理論教學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政治課群;教學法;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287-02
一、政治理論課群課程體系、內容和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中共中央宣傳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1]是高校“政治理論課群體系”的指導性文件,“政治理論課群體系”構成是多維多角度的,為解決高校學生思想深刻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借鑒作用。
(一)課程體系
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二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思修”),形勢與政策。
“概論”課理論體系準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通過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內政外交政策等闡述,使學生能夠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和立場、觀點、方法。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什么是科學發展觀,怎樣科學發展的主題,懂得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政策,懂得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正確把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和特點。
“思修”課程體系注重于學生所直接面對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問題,側重解決學生生活實際中的行為規范問題,對學生進行成才修養、人生哲理、“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等內容的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重視從知到行的轉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要求的行為規范。“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是常變常新,它有明顯的實踐性、針對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不能構建完整穩定的理論體系。
(二)政治理論課群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1.體系構成欠連貫。政治理論課群教學體系的教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門課多有重復羅列,政治常識內容學生早已耳熟能詳,教材內容過于強調知識性、系統性、統一性,定義性強,不能解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內容單一,形式沉悶,學生感覺假、大、虛、空,“理論是一套,實際不搭調”。
2.教學方法、手段陳舊、簡單。“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長期居主導地位。政治類教學,緊緊圍繞“政治”這個主題,不敢越雷池一步,束縛和掩蓋了原本精彩的演說,離“精彩一課”教學方法差距較大。
3.“形勢與政策”課授課場所尷尬。“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課時少、時間緊、人數多,一百多名學生在大教室上課,除非教學內容時時吸引人、堂堂精彩,否則,良好的課堂秩序都很難保證,教師要做到在課堂上互動,師生雙向共鳴只能作罷。諸多院校讓輔導員上此課,更顯力量單薄。
4.教師心理的失衡。高校重視專業課和科研工作,課題經費豐富,對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的政治理論課只作為完成任務的“偏科”。“兩課”類教材基本是全國統一的,不允許教師另編教材,政治類的文章在核刊上很難發表,評職稱受限,教師缺乏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教學質量的高低完全靠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還有“良心”支撐。
5.學生的思想抵觸。功利性的中學應試教育使政治課不可能進行系統、充分地講解。中學生缺少社會閱歷,不理解政治課的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應付考試時多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中學生逐漸對政治課產生厭惡情緒。授課方式被同學們戲謔的描述為:政治課就像“一鍋夾生飯”,“課前趕鴨子”,“課堂填鴨子”,“期末烤鴨子”,“畢業時變成了板鴨子”。
二、政治理論課群教學手段、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包括對學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啟迪和誘導以及行為的導向與規約。只有在既符合教育總體目標要求,又符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愿望時,學生才可能積極認同并予以接受。
(一)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如何讓學生普遍掌握這些理論體系涵蓋的內容。“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馬克思指明了政治理論課教學充分發揮其效力的精髓是教師利用課堂這塊陣地,起到說服學生、教育學生和發揮學生群體力量的作用。
2.體現以人為本。無論是那種資源的流動,起主導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載體作用的是人的流動。才華橫溢的大學生是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識性的特性人才,能在全球化運動中適應各種不同文化的挑戰和認同,能在全球文化的交互運動中突顯民族特色,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會被湮沒。高校應當把培養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識性的合格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體現以人為本。把“概論”的系統的理論教育作為認識前提和理論基礎,把“思修”課教育作為落實到行為實踐的中介,使學生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成為對社會主義有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忠誠,能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特性人才。
(二)教學手段、方法改革
1.課題式教學法。課堂是教師們傳道授業解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陣地,“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工作的目標,科學地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3],圍繞提升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運用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選題。以學生獨立探索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采取小組交流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課題組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2.情感教學法。情感的認同和取向是價值取向的重要前提,“凡是與需要相符合并能得到滿足的事物,人們就會對它產生肯定的、積極的態度和相應的情感”[4]。教師在課堂上將理論教育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感情真摯、充滿激情,用自身真情實感觸動學生內心,增強親和力,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暗示教學法。通過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設計,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提出問題,解剖知識體系,按照知識和問題的內在結構規律,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從現象到本質,由實踐到理論,巧妙地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既順乎事物的發展規律,又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引申出相關問題,創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挖掘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情境式教學法。著眼于現實,遵循反映論的原理,以小品、啞劇、相聲、角色扮演等表演形式,讓學生體驗角色的魅力,闡釋自己的見解。情境教學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一名特殊觀眾,精心設計案例,組織學生的參與表演,適當點評,使得思想教育和法律條文不再枯燥,較好落實“注重能力,追求教學實效、和諧互動,教學民主開放化”的教學方法改革原則。
5.“辨析互動式” 教學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進行對話、交流、討論、分析,甚至論辨。如組織學生主題演講、學生間辯論賽、指導學生發揮主體性的親身授課活動;利用課下問答、交流、談心等零距離方式對學生進行交流輔導,并通過QQ、電話、短信等多種形式與學生溝通,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澄清真偽、提高認識,增強教學效果。這是平等式、民主式的教學模式。
6.多媒體教學。借助網絡,拓寬課堂信息量,利用電教,多媒體輔助功能挖掘教學資源,促進高校政治理論群教學整體改革,優化教學過程。授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配以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和視頻資料表達教學內容,達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晦澀為通俗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大量的背景材料、案例、專題、圖片和視頻等資源相結合,避免了理論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抽象和枯燥,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生動活潑,化枯燥為有趣的教學效果。
7.考試方法改革。平時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有機結合,改變一次考試定格方式。對政治理論課群,考慮實行半開卷或開卷考試,考試內容逐漸避開需要默寫的概念題、簡答題,改用綜合性試題來衡量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思考方式、方法的合理性,語言表達、論據的充分性,觀點是否新穎以及解決問題和適時應變的能力等。對于具備實踐條件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適當的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和到法庭旁聽等,逐漸增加實踐環節在考核中占的比重,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政治理論課群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改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需要教學團隊共同努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對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把有關理論和實際問題講深講透,并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改革經驗的總結、新路徑的探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群教學的實效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5號.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Z],1994-08-31.
[4] 羅曉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99.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