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yǎng)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閱讀訓練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化被動接受于主動學習。
關鍵詞:體驗閱讀 ;換位思考;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332-02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它囊括百科,溝通生活,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關注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體驗語文的妙趣橫生,體驗語文的博大精深。可許多學生學語文是帶著犯難情緒的,老師談及語文教學也常常蹙眉。語文幾乎跟沉重基于一體。致使存在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直至高年級仍有眾多學生“不成文亦不成字”。這,發(fā)人深省。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那么如何,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化被動接受于主動學習呢?
一、依托教材以生為本
在強調課堂“互動、生成”的今天,教師要著眼于了解學生的實際,根據(jù)學生與教材的特點,確定一篇課文或一節(jié)課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具體目標。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努力做到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和諧共振。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他教學之前,總是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篇章結構。文章立意,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才敢走進課堂”。只有教師對教材有了很深刻的感悟過程,才能立足學生的視角,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有效地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
1.變幻角色換位思考。有這么個提法,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可稱之為“備課性閱讀”,它不同于一般的閱讀活動那樣隨心性。教師的閱讀要服務于課堂,因此教師在與教材對話時,一方面,要把自己當做學生進行思考:我如若是學生,在閱讀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有那些感想?另一方面,又要尋思如何把自己的閱讀思考轉化為為指導學生閱讀的思路,把自己的閱讀行為轉化為課堂上的導讀行為。以“生”為本,課堂上用心呵護學生思維迸出的零星火花,對學生施以人文化的關懷,才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引領他們在讀、想、說中充分進行自主而多元的感悟,真正達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2.教后反思揚長避短。課堂是一個教師的“主戰(zhàn)場”,備課即相當于將士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備課充分,才有了課堂上的游刃有余。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中有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課堂上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對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新的挑戰(zhàn)。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后及時整理,如將學生意想不到的表現(xiàn)記錄下來,把課堂的成敗得失記錄下來,加以理性的分析與反思,改進中發(fā)展。這樣在此執(zhí)教相關課文時,我們就有了參數(shù),教學就更加有的放矢。
二、激活閱讀期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里的“閱讀期待”指的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構成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現(xiàn)在很多讀物迎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常配以精美的圖片,形象性強,情節(jié)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贏取學生的閱讀期待。而語文書里的文章都選自名家名篇,也極具故事性,趣味性,但學生一旦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內容之后,“閱讀期待”就滿足了。課上,老師問題的“干涉”,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思維,何談樂在其中呢?
如果學生對閱讀連最起碼的興趣都失去了,那么閱讀就索然寡味了,教學就事倍功半了。故而老師要及時誘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有了期待,閱讀就是品茗,越品越有味兒。
1.設疑誘發(fā)閱讀期待。興趣是指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tài)度和情緒。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yōu)先注意和積極地探索,并表現(xiàn)出心馳神往。在課伊始,設置一些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興趣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知道了你們愛讀書。但,愛讀書不等于會讀書。有位專家說,“會讀書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讀成一句話。”你們能行嗎?借此,激起孩子們無限的讀書熱情,書聲落定,答案也孕育而生——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宇宙。我又不失時機道:“還有一句話這樣說,‘讀書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話讀成一個詞。’從這句話里能你讀出哪個詞?”“創(chuàng)造”不曾想學生脫口而出。如此一來,整個課堂都激活了,學生興致盎然。
2.至情擴寬期待視角。伏爾泰說的“讀書使人心明眼亮”。在讀書過程中,孩子懂了是非,有了愛憎。孩子總喜歡用一顆天真無邪的心去玩味文章中的各個角色。鑒于孩子愛探索,喜嘗試的一大特點,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孩子嘗試文章中的各種角色模擬。或表演,或換位思考,不一而足,在角色體驗中,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在閱讀中擴寬期待視角。例如,在教學《檢閱》一文中,我讓孩子們體驗拄拐大踏步,感受其中的不便,感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掩卷沉思:博萊克要想與隊伍保持一致,必須付出多大的艱辛?繼而領會“這個小伙子真棒!”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讓學生從中感喟到殘疾人身殘志堅,樂觀向上,并加以審視自己。在閱讀教學中潤物細無聲般擴寬了他們的閱讀視角。相信這堂課對學生心靈的影響,不會只是暫時的。
3.相機提升期待品位。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生活就如泉涌,語文猶如溪水,泉源豐溢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的學習不應僅限于課本、課堂。學生的閱讀期待也不應該拘泥于文本教材而理應拓寬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本延伸到課外讀物,要以文本為輻射點,在大語文環(huán)境中提升閱讀品位,延伸閱讀期待。例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后,一個堅強,自信,充滿活力的劉老師形象在孩子的心中在建構,很多學生都迫切了解一些有關殘疾人的事跡。我就向她們推薦了張海迪、海倫·凱勒、史鐵生等有關人物的書籍、讀物。在一段時間讀書活動后,交流她們讀書收獲體悟。可喜地看到,孩子們學習主動性在不經意間提高了很多。
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讓我們在實踐中求索,實踐中提煉真知灼見,巧妙激活學生閱讀期待。
三、淺嘗成功主動發(fā)展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是否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一堂成功的應該能夠從情感滲深處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激情。在課中,老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適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學生彰顯了強大的學習潛能,老師濃墨重彩或恰如其分的表揚,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愉悅地學,充滿成功感地學,開啟其心智,主動求發(fā)展。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愛因斯坦說過:“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剩下什么樣的素質。”相信,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而且成為人的意識、人的精神的培育過程,閱讀教學將煥發(fā)異彩。
參考文獻:
[1] 詹岱爾.CES學習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 俞翠霞.小學語文階梯閱讀訓練[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黃保余.語文閱讀得高分策略與技巧·小學卷[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