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針對發達國家教育理念的戰略性、教育過程的終生性、教育資源的整合性、師資隊伍的專業性、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及實踐活動的豐富性等特點,借鑒其經驗并尋求創業教育的本土化戰略,即從思想觀念、法律法規、高校教育理念、三方合作、師資建設及國際化轉型著手,此外,建立全面、客觀的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中國高校創業教育。
關鍵詞: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308-03
一、創業教育內涵及必要性
創業是不拘泥于當前資源條件的限制對機會的追尋,將不同的資源組合以利用和開發機會并創造價值的過程(Stevenson H.,1985)。創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將不同資源組合利用和開發機會并創造價值、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教育活動。清華大學創業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創業教育方面,中國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創業觀察(GEM)統計的平均水平。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一般占20%~30%。
國外創業教育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比較成熟,但是這些理論基于其國情而無法照搬;中國創業教育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歷史短,成功經驗不多,可以說還處于萌芽階段,理論研究及實踐總結均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效果還遠遠落后于中國目前政治、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對于創業教育特質及功能、經驗借鑒、管理模式、評價體系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國外創業教育經驗借鑒及本土化
創業在促進就業和拉動經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歐美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了有關創業的培訓和教育,創業教育一直深受重視,發展比較成熟,至今已經頗具規模。發達國家作為創業教育的先行者,其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理念的戰略性。如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目標是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服務,而并非僅僅是獲得一份工作的就業式教育。英國政府認為,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創建企業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以適應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第二,教育過程的終身性。美國創業教育協會提出,創業是一項終身的學習過程,涵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教育體系。從1998 年起,日本提出從小學開始實施就業和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1999 年6 月在德國斯圖加特召開了創業家的獨立性——歐洲教育的一個目標的大會,強調指出必須在中小學時期就開始鼓勵創業家式的思維。第三,教育資源的整合性。美國的政府、社會、學校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包括簡便的新公司申請手續、健全的信用制度、充足的資金支持、廣泛的社會援助等。同時靈活的教育體制還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形成了一套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良性互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力保障。英國大學重視創業人才培養的制度化的工作網絡建設,包括校外、校內兩個層面。前者如聯合設立創業獎學金、提供場地、經費資助和指導建議等支持。后者旨在推動學生創業網絡的完善。第四,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如美國要求教師參加創業模仿活動,獲得創業體驗。新加坡理工學院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看重教師的企業經驗,80% 的教師都曾是企業的經理或業務骨干。澳大利亞小企業培訓中的絕大多數教師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業家。第五,課程設置的系統性。美國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都普遍開設就業和創業教育課程。斯坦福大學的課程體系構建中始終堅持文科和理科結合、教學和科研結合、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的原則,將創業教育滲透到課程設置當中。澳大利亞政府開發出四套模塊化教材,即綜合性介紹類教材、工業類教材、商業發展類教材和遠程教育教材。第六,實踐活動的豐富性。美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意義深遠,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創業孵化器(Incubator)是連接創業活動與商業世界的重要紐帶,也是眾多小企業誕生和發展的初始基地,在世界各發達國家的創業活動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開展創業教育起步較晚,高校在創業教育發展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積極學習國外的豐富經驗將其本土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轉變思想觀念,變就業為創業。中國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思維是被動的,對于創業問題,沒有充分的認識和考慮,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創業教育在中國的開展。因此需要轉變大學生的傳統思維模式,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為創業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第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為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扶持和資助等優惠政策,吸引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加強引導和信息提供服務,為高校創業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三,更新高等學校的教育理念。改變過去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投身到實際的創業活動中,讓廣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獨立自主地去發掘創業教育的全新理念。作為創業教育的受益主體,大學生自身對創業教育要有正確的認識,并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對相關知識要系統學習、充分理解,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能夠應對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第四,加強社會、學校、政府三方合作。高校是基礎,承擔對學生進行合理創業教育的責任,使大學生在創業起步階段就能擁有良好的創業知識和創業素質。政府因勢利導,努力為大學生提供各種所需的政策支持和信息,必要時要為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資金上的扶持。社會是大學生創業的必要補充,承擔著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環境和氛圍的責任,重視并應用大學生創業的成果。三方應緊密結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體化的服務,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堅強后盾。第五,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合理架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國高校普遍缺乏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有實際創業經驗的創業指導教師。針對這種現實,高校應當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培養構建模式,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咨詢、研發和管理等工作,增強其實踐經驗。另外,加大“引智”力度,外聘一些具備實際管理經驗的企業家、咨詢師和投資人等擔任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學水平。此外,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要與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內容相結合,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領創業教育,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探索、決策并實施。在兩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業項目。第六,推動國際化轉型,加強創業型人才的交流合作。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界的一個國際化理念和趨勢,對中國高校培養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高校必須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順應教育國際化的潮流,面向世界,擴大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培養大學生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運用國際視野分析、判斷事務的能力。培養大學生運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絡,實現國際化創業課程、電子圖書館、成功人士講座、創業企劃競賽、職業案例、網絡模擬等資源的有效整合。
三、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
隨著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迅速發展,構建其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變的日益重要。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評價機制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高校間的競爭意識,并能夠進一步明確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培養目標,為創業教育提供指導,從而促進中國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在中國,高校作為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權重為0.5)。對高校創業教育的評價,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高校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大方面,經過問卷調查和專家咨詢,確定3個一級指標及13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中政府對創業教育的評價主要集中在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生創業情況方面,社會評價則集中在畢業生整體素質、畢業生的社會影響力及其職業結構和收入狀況(見表1)。
創業教育作為推進中國保持經濟活力的動力機制及創造、創新型人才的針對性培育,其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評價的角度也是多維的。因而在此提出了包含高校、政府和社會三大主體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為中國創業教育效果評估提供全面及客觀的參照標準。
四、結論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將促進這些政策的實施和落實。中國的創業教育剛剛起步,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應吸收和借鑒國外經驗,并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重新認識創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宏觀上整體規劃,做好分層實施推進,創造性地開展中國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旭輝,陳虎.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368-369.
[2] 夏志芳.模糊綜合評判法在大學生創業評價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1,(5):79-81.
[3] 趙天武.地方高校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6-118.
[4] 劉國征,張文虎.產學研結合視野下中等職業學校創業教育評價指標的構建[J].江蘇科技信息,2010,(5):58-61.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