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了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雖然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比之發達國家還有很多不足,在制度層面上主要表現為中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未確立、創新動力不足;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創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企業創新資金來源不足;中國現行財稅法和政府采購制度無法有效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需要針對這些問題一一加以改進,推動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企業;科技創新;法律問題;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088-03
創新是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的過程。20世紀初,熊彼德率先將“創新”一詞引入經濟學領域,對“創新”作出了界定;20世紀中葉,羅斯托將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20世紀末,有關技術創新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繆爾賽等人的研究對技術創新作了系統的整理和論述;進入新世紀,全球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翱萍紕撔隆?,大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過程。實質上,科技創新可以分為自然科學的新發現和工藝技術的發明創造兩個部分。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新發現,其創新主體,主要還是大學和專業科研機構,而對于技術工藝的創新主體主要是企業,企業作為主要的市場主體,其科技創新能力直接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一、中國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法律制度層面上的不足
(一)未確立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創新動力不足
根據“中國企業五百強科技自主創新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制約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中國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沒有明確?,F階段,國家科技創新的主體仍然偏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中國企業而言,對于大型國有企業,雖然其經營規模和科技創新的能力較強,但是由于中國國企的經營管理者大都是任期制,其利益與企業的短期效益掛鉤,與企業長期利益關系不大,而科技創新的投資風險大,見效慢,企業創新能力如何也并不是考察企業家能力的標準,因而,中國大型國企技術創新動力不強。而對中國中小企業,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創新規劃中其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確立,直接導致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風險高、融資難等問題廣泛存在,限制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在發達國家,20世紀主要的科技成果都是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研發、生產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中小企業所創造的創新成果和新技術在數量上占全國的55%以上,德國1996年出口的高技術產品以品種計算,75%是中小企業研發生產的 [1]。而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產品成果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還有很大差距。
(二)中國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企業科技創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近年來,中國許多行業因為知識產權而喪失國際競爭力的案例屢見不鮮,譬如中國DVD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一度位居世界前列,面對中國產品的競爭,一些國外技術開發上利用中國企業未獲知識產權認證,向中國DVD生產企業索要巨額專利費,以此限制中國DVD進入國際市場,2002年由東芝、日立等六家技術開發商要求國內DVD企業繳納單價20%的專利費,嚴重打擊了中國企業,致使該行業一蹶不振。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據統計,中國生產銷售的電腦、平板電視、汽車等,相當多的知識產權掌握在國外同行的手中,每年被迫損失巨額利潤,還有一部分實實在在的“中國創造”但是由于沒有及時申請知識產權保護,而將研發果實拱手送與他人。
究其原因,從制度層面上:首先,中國關于知識產權的立法仍不完善,在專利法方面,中國專利審批期限長、費用高,沒有對專利實質審查的期限做出明確限定;在商標法,中國未對與馳名商標保護密切相關的聯合商標制度和防御商標制度加以明確,造成中國知名品牌、企業的利益受到侵害,對商標權在先權利保護制度,惡意搶注等問題也未加以明確,導致商標權保護的缺失。其次,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救濟方面,侵權人的侵權賠償數額的最佳計算方法是設定法定賠償額,但中國目前的法律無此規定。最后,在保護知識產權執法方面,雖然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行方面不斷加大力度,但由于各部門間缺乏行之有效的協作機制、部分地區存在保護主義傾向以及執法水平和力量等原因,使中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受到廣泛質疑。
在企業層面上,國內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觀念淡漠,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不夠;有的企業雖然重視知識產權,但是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缺乏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及服務等原因也客觀存在。這些問題存在的客觀結果是導致中國企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部分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而為他人做嫁衣裳。
(三)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不足
科技創新和研發,投資高、風險大、見效慢,一項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變成產品或服務的過程,離開巨額資金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是確保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據統計,只有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超過5%的企業才有核心競爭力,而中國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比遠遠低于此標準。究其根源在于中國企業尤其中小企業財力不足,2009年1—3月,全國信貸規??偭吭黾恿?.8萬億,中小企業貸款增加額度只占不到5% [2]。2011年,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動蕩,央行緊縮銀根,中小企業普遍瀕臨資金短缺的境地,更別談資金用于高風險的科技創新了;企業無力投入科技創新,又無法通過信貸取得資金,必須要依靠其他融資渠道來解決;然而,一方面,政府財政的支持力度不夠,2007年,中國財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約為1.4%,遠低于發達國家的約2.3%。與此同時,RD經費投入結構還不甚合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比重過低。另一方面,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的其他制度也是缺陷重重?!吨行∑髽I促進法》提出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仍然被設置了各種阻礙,使許多企業難以通過基金獲得融資。從2008年的統計數據看,2007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共受理項目6 647項,立項僅為2 470項,平均支持強度也僅為59.19萬元 [3]。比之全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數量,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覆蓋率明顯太低,且支撐強度有限。風險投資基金方面,作為知識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是一種新的投資機制。這種投資機制可以有效彌補創新失敗的高風險,并且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好的效益;但是中國風險投資在基金管理、資金來源、退出制度上都不夠健全,除了在少數沿海發達地區,在全國其他地方實施的并不理想。
(四)財稅法和政府采購制度無法有效推動企業科技創新
1.財政稅收法律制度無法有效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首先,促進科技創新的稅收法律體系尚不完善。中國涉及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法淵源除《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外,主要是包括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 發展高科技 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等在內的大量部門規章。而《企業所得稅法》涉及企業科技創新的內容語焉不詳,部門規章法規效力層次低,政策性、隨意性強,覆蓋面窄;同時,這些稅收優惠的內容基本是針對科技成果給予稅收優惠,而對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本身優惠力度不夠,無法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規避科技創新的資金風險。其次,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稅收法律制度剝奪了地方政府的稅收立法權,使得中國地方政府不能根據本地企業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稅收激勵政策來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分稅制同時將大部分主體稅種歸為中央稅,導致地方財政無力激勵企業的科技創新。
2.政府采購制度無法有效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有效的政府采購制度能夠幫助企業規避創新產品早期的市場風險,也具有引導消費的作用。政府采購可以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另外,可以降低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發風險 [4]。但從中國政府采購實踐來看,評價標準最主要是價格,至于能否促進中國企業科技創新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而對于國內科技創新型企業來說,因為研發投入多,進入市場晚,產品和服務價格往往較高,而質量上比起國外久經市場檢驗的產品難免有瑕疵,按照現行政府采購的標準,無形中將這些企業排除出政府采購清單,導致政府采購制度對擁有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的企業缺乏有效支持。
二、提高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法律對策
(一)明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
首先,需要立法明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在制度上提高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并應配套切實有效的操作細則,使社會資源更多的向創新企業傾斜,立法上可以參照韓國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美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法》等 [5]。其次,要構建適合各類企業發展需要的政策體系,將政府定位為企業發展的服務員和科技創新的推動者,對大型國有企業,監管層應當考慮將高科技型企業、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作為考核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標準之一;對于中小民營企業,應當通過擔保、貼息等方式引導商業銀行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在資本市場上,要完善創業板市場,為科技創新型企業特別是有重要發明專利的企業上市提供便利條件,使之成為支持優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融資平臺;要引導高科技企業增強科技研發力量,提高企業科技研發和科研成果轉讓能力,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引導同行業企業合作創新。
(二)完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提供法律保障
1.要完善立法,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立法上,應該變中國專利審批期限長、費用高的局面,對專利實質審查的期限做出限定性規定。對聯合商標制度和防御商標制度加以明確;對商標權在先權利保護制度,惡意搶注等問題也應加以明確。司法救濟上,應明確侵權人的侵權獲利及權利人因該侵權行為所受到的損失的賠償額;明確侵權物品的銷毀的規定;未防止反復侵害,應允許向侵權人發布其不得再侵犯權利人現有權利或未來權利的禁令。最后,在保護知識產權執法方面要建立政府各部門間行之有效的協作機制,加大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行方面的力度,建立行政、司法機關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銜接,確保有效執法。
2.完善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要通過培訓、宣傳,使企業不僅不去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而且要把專利技術、馳名商標等作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發展自己的重要武器。要完善中國的知識產權的內部管理制度,如知識產權保密制度、成果歸檔制度。要加強對科技人員流動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并采取合法的保護措施,使科技人員在流動中,不能將原企業擁有的特定的技術秘密私自提供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侵害原單位的技術權益。
(三)增加財政投入,推進風險投資,解決企業科技創新融資難問題
1.建立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法律制度。第一,建立財政投入科技創新的穩定增長機制。嚴格落實《科技進步法》,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確保國家財政用于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人的增長速度。第二,優化對企業科技創新財政投入的結構比例,一是明確財政撥款的對象,明確財政資金主要支持對象應是具有較大外部效應的基礎科學、發明和基本創新活動。對于非基礎性科學研究,則應權衡其市場失靈的大小,決定由市場提供或者由二者共同提供。二是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投入?;A研究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帶有公共產品的特征,企業一般不愿投入,政府應當更多地承擔責任 [6]。
2.健全中國風險投資制度,保障企業科技創新融資需求。首先,要拓寬資金的進入渠道,現階段,中國法律對國內民間資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養老金、險資等進入風險投資的門檻仍然較高,其實,適當拓寬養老金等進入風險投資領域,不僅有助于企業科技創新,也有助于盤活存量資金,為養老金等找到投資出口。其次,要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風險投資不是為了享受股息,而是為了直接的投資收益,因而,風險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新《公司法》等對投資基金的退出機制已經留有余地,實際上,在中國一些地方政府的關于風險投資的規定中已經有所體現,需要進一步擴大適用范圍。
(四)建立可以有效促進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的財稅法律制度和政府采購法律體系
1.完善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的財稅法律制度。一是改革現有分稅制稅收體制賦予地方以適當的稅收立法權,使之可以有針對性地立法扶持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技術項目;重新劃分稅種,使地方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二是通過關稅刺激企業科技創新,通過關稅限制初級產品和“三高”產品出口,鼓勵高技術產品出口;對引進的新設備、新技術經過升級開發后又重新出口的,給予稅收優惠;對于科技創新能力比較強且出口額比較大的企業,定期給予一定的出口關稅返還,并要求企業將返還的關稅用于科研開發 [7]。三是改革增值稅制,降低高科技企業增值稅的稅率,同時針對科技產業內部不同部分,制定區別對待的地方稅收政策,特別要針對基礎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技術受讓費等與科技創新相關的實際支出,從收入項目中予以扣除,不計增值稅。四是改革企業所得稅制,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但這些優惠多半針對創新結果,而且“高新技術企業”面太小,同時對于研發投入優惠不夠。因而要允許將稅收優惠政策有條件擴大到非“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對研發階段的稅收優惠;對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要擴大稅收優惠。五是改革個人所得稅法制,對企業技術人員通過技術創新而獲得的收益,減免個人所得稅:如對特許權的轉讓收入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對轉讓專利以及非專利技術所得降低稅率;對個人獲得發明創造、科研獎勵等收入免征所得稅等。
2.健全中國政府采購制度。首先,針對現行政府采購法,調整政府采購的原則和標準,明確規定為促進中國企業科技創新是原則、標準之一,并建立完善的具體操作細則和地方性法規以保證落實。具體包括:在政府采購過程中給予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產品優先待遇,對國內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裝備,由政府首購;適當提高政府采購中的國內創新產品比重等。同時,應依據新近實施的《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按照其確立的自主創新產品認證制度、認定標準、評價體系和審批程序,盡快完成并公布《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其次,加強對政府采購的監督,通過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確保優先采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服務。應按照中國法律法規規定,不定期地檢查監督政府采購項目,適當地披露地方政府采購中采購國內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從而保障政府采購制度對于國內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推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該做什么?[EB/OL].http://www.jsrd.gov.cn/jsrd/qk/rmyql/919_229/1182_4916/1202_5009/200901/t
20090107_30836.html,2005-09-10.
[2] 今年中國信貸增長近5萬億中小企業占比不足5% [EB/OL]. http://news.sohu.com/20090615/n264525138.shtml,2009-06-09.
[3] 周軒千.中小企業可獲哪些專項資金[EB/OL].http://www.Cfi.Net.cnp20090324001350.html/,2009-04-07.
[4] 胡長生.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研究[J].長江論壇,2009,(1).
[5] 李薇薇.韓國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法律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 華國慶.促進自主創新的財稅法研究[J].科技與法律,2009,(1).
[7] 王子同.稅收激勵政策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疆農墾經濟,2007,(4).[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