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發現,中國的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沒有關系,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之間有因果關系,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長期以來一直高于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率。自2001年以來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率穩步提高,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之間的相對差距逐漸縮小。因此,雖然中國政府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協調城鄉收入差距,協調農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經濟增長;農村居民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001-02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界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它是管理當局宏觀決策的指示儀,中國經濟雖然快速發展,然而卻也矛盾重重,如何啟動消費就是一個大難題。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欲望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說來,消費包括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的原因、消費者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的方式、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有關因素。從根本上消費是由收入決定,因此,經濟增長和消費的關系問題就轉化為經濟增長和收入的關系問題。
一、經濟增長與城市、農村居民收入狀況
1.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庇古和羅賓遜等人就強調公平分配對國民收入增長的主導作用;以西斯蒙第、凱思斯、庫茲涅茨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則強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這兩種觀點是相通的,因為消費是由收入決定的,收入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分配問題。
消費啟動不僅在理論上是經濟啟動的主導模式,也是當前中國政府的政策選擇。消費啟動需要一定的條件,即收入增長同經濟增長大體一致。杜鵬(2004)對收入作為消費啟動條件進行分析,他認為,收入是消費的直接來源;消費性需求是經濟運行的原始推動力;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條件下帶來的消費啟動不會導致經濟的大幅波動,不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收入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之間的協調統一,能促使經濟的平穩增長,避免大起大落。
2.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狀況。本文研究選擇的變量是經濟增長指數(ZZ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CZ1),農村居民純收入(NC1),具體狀況(見圖1)。從收入增加和經濟增長率關系看,有少數年份城鎮居民收入超過經濟增長率,近年來主要是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在多數情況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這些特殊的年份為1985年之前、1988年、1996年和1997年,其余年份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都高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對1985年之前狀況的解釋是農村經濟改革政策的成功使農民收入有一個大的飛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甚至高于經濟增長;1988年中國價格闖關,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關節點,政策實施中引起恐慌,導致通貨膨脹,應該說城市居民收入指數降低和通貨膨脹直接相關;從1996—2000年農民收入連年下滑,直到2001年這種狀況才得到扭轉,從2001年至今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政府在增加農民收入工作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過即使如此,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在增長率上仍有差距,加上歷年來差距累計,城鎮和農村居民財富差距仍不斷擴大,可喜的是這種相對差距在近七年來不斷縮小,即使如此,政府仍然需要采取措施繼續增加農民收入。
二、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
由于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我們分別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進行研究。
1.經濟增長與農村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在兩者之間關系的格蘭杰非因果關系檢驗中,無論我們滯后期選擇多長,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絕零假設,因此我們認為兩者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2.經濟增長與城鎮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選擇滯后期為1、2,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我們拒絕城鎮居民收入不是經濟增長原因的假設,即認為城鎮居民收入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但是我們不能拒絕經濟增長不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原因假設。如果我們選擇滯后期為3,即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我們拒絕經濟增長不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原因假設,即經濟增長對城鎮居民收入有影響。如果我們選擇滯后期為4,或者5、6,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我們都拒絕兩者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零假設,即認為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關系。總之,雖然我們不能很明確確定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定的影響關系。
我們進一步采取VAR方法進行分析,沖擊響應方程(見圖2)。結果顯示,當期的城鎮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所受到的沖擊方向相同,給經濟增長一個正向的沖擊,當期城鎮居民收入也相應增加,不過在滯后1期時,經濟增長對城鎮居民收入的影響為負,滯后2期時,影響又轉為正向,滯后3~5期時,影響轉為負向,滯后6期影響減為0。從影響的時間上看,負向的影響時期長于正向的影響時期;如果給城鎮居民收入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在當期和滯后1期對經濟增長都有正的影響,在滯后2期時影響減小為0,滯后3~6期的影響為負,然后逐漸轉變為0。
三、結論及建議
數據顯示,1996—2006年,居民收入比重占國民收入比重從69.3%下降到57.5%,累計下降11.8個百分點,由于收入分配失衡,整個社會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經濟改革的成果,這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改革與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與水平,不斷提升民生福祉。因此,根據本文相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明顯。經濟增長對滯后一年的經濟增長存在正向影響,對滯后兩年的經濟增長影響減小到0,對滯后三至六年的經濟增長影響為負。
2.農村居民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格蘭杰非因果關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目標,然而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其收入卻與經濟增長關系不大不能不令人痛心,我們的增長為了什么?難道只是為了增長而增長?讓國人受益,尤其讓廣大農民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是目前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3.城鎮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有一定關系。經濟增長對城市居民收入的影響滯后很長時間。經濟增長對當年的城鎮居民收入和兩年之后的城鎮居民收入有正向的影響,對其他年份的影響為負。
4.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協調。比較城鎮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和農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見前者沒有格蘭杰因果關系,后者有,或者說農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不大,農村不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但是城市卻不然。我們的結論與王少平、歐陽志剛(2007)觀點是一致的,他們認為改革初期的城鄉收入差距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現階段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經濟增長產生阻滯作用。這種長期效應抑制了短期經濟增長并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產生刺激效應。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協調城鄉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近七年來中國在協調城鄉發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長期以來仍然低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城鄉的協調發展還須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邱曉華,鄭京平,萬東華,馮春平,巴威,嚴于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前景分析[J].經濟研究,2006,(5).
[2] 杜鵬.關于消費啟動條件——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5).
[3] 王少平,歐陽志剛.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應[J].經濟研究,2007,(10).[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