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信仰,是其三民主義的最終主旨與歸宿,也是孫中山終其一生的奮斗目標。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反思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內涵。指出民生主義思想的階級基礎、解決民生問題的機制保障、社會發展目標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深度契合。最后指出,孫中山之民生主義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民生思想的理論警醒和現代借鑒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民生;三民主義
中圖分類號:K2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264-03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他為了拯救祖國,富強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獨立、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民主四十年共和國,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事業的歷史功績,其中孫中山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最終主旨與歸宿,也是孫中山終其一生的奮斗目標。孫中山所倡導的民生主義思想對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民生思想具有現代理論借鑒意義。
一、民族資產階級是民生主義思想的階級基礎
孫中山認為,我們要建立社會文明和推動道德進步,就需要實行以民生主義為主要核心的三民主義來造成一個新世界。這是因為,“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因為民生不遂,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達,經濟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生種種不平的事情。像階級戰爭和工人痛苦,那些種種壓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社會中的各種變態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因”[1]。那么,民生主義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孫中山說:“可以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 [1] 也就是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活,實現農業現代化、開礦、建立和發展各種輕重工業命便是。” [2] 簡而言之,民生問題應該包括衣、食、住、行四種需要,一定要國家來擔負滿足這四種需要的責任。“如果國家把這四種需要供給不足,無論何人都可以來向國家要求。國家對于人民的需要固然是要負責任,至于人民對于國家又是怎么樣呢?人民對于國家應該要盡一定的義務,像做農的要生糧食,做工的要制器具,做商的要通有無,做士的要盡才智。大家都能各盡各的義務,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種需要” [1] 。
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古代哲學家柏拉圖就認為,一個國家正義的實現就是國家的各個階層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盡義務,這是實現國家政治正義的重要基礎,而管理國家的管理階層是需要道德精英來完成的。孫中山同樣認為,人民對于國家應該要盡一定的義務,像做農的要生糧食,做工的要制器具,做商的要通有無,做士的要盡才智。這是實現民生主義的重要前提,而且這種基礎與前提是建立在公平與合理,促進社會正義實現的社會制度之上的。但是誰能夠擔當起這種前提性的社會制度的實現的主體,孫中山認為,中國社會里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可以擔當起這個責任的。也就是,發展民生主義思想要以中產階級為支撐社會發展的階級基礎,要由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政治代表來完成民生主義的社會發展目標和美麗圖景。
孫中山對人民生活、農業生產的重視的觀點,這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歷史唯物主義傾向。馬克思恩格斯說過:“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產本身。” [3] 但是,與馬克思不同的是,孫中山認為,只有從人的生存需要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定律出發,在社會不同經濟利益之間進行互相調和,那么階級斗爭則是可以避免的,而避免的方法就是積極發展中產資本主義經濟,節制和控制大資本的產生。但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主義革命的到來不可避免。民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孫中山不是對社會制度的腐朽根源進行徹底的革命,而是通過社會政治理念來設計政治社會,脫離以唯物史觀的觀點對當時中國社會關系的考察,不免具有主觀化與理想化的傾向。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的結果是人的物欲膨脹和人的物化關系的片面發展。在物化的關系社會中,人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也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各司其事、各盡其責的責任與義務。人的真正發展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夠實現。“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4] 從這個角度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依靠自身力量不斷改善民生的歷史。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毛澤東指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的一切力量和權力都來源于人民。為了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我們共產黨,就要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那就是解放和改善民生。他認為,這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秘密法寶,只有始終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才能真正了解和解決人民群眾的民生問題,才能真正“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5]。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點的毛澤東民生思想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的群眾路線基礎。
二、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保障機制
孫中山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國家政治與國家富強之間的重要關系。一個國際的政治主權如果操縱在外國帝國主義手中,那么這個國家是不可能迅速發展什么經濟的。孫中山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飯吃,除了農業不進步的原因之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受外國經濟的壓迫。這主要表現在外國用經濟勢力來壓迫中國,每年掠奪中國的利權是用糧食來作為輸出形式的。受外國的經濟壓迫,沒有別的貨物可以相消,只有拿人民要吃的糧食來作抵。吃飯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由于民生主義沒有實行。這就是中國的吃飯問題還不能夠解決的主要原因。但是,解決這種糧食短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呢?關鍵在平均地權,農民解放。農民應該是為自己耕田,耕出來的農品要歸自己所有的這個問題,否則民生問題便無從解決。因此,為了增加糧食生產,應該馬上用政治和法律來解決農民問題,解決土地問題,這對于農民的權利可以起到鼓勵和保障作用。這就需要人們生產糧食的目標不在賺錢,要在給養人民。我們要達到這個目的,便要把每年生產有余的糧食都儲存起來充足之后,然后才可以運到外國去賣。“要能夠這樣做,來實行民生主義,以養民為目標,不以賺錢為目標,中國的糧食才能夠很充足。” [1]
可以說,孫中山是用民生主義這種思想來指導自己的革命實踐活動的,對國家政治與國家富強之間的重要關系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深刻地寫道,“惟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但是這種高度是一種單向度的社會制度設計思考和社會政治設計理念。因為這種思想的考慮角度是從政治理念出發的,并不是從社會實踐中,從社會關系中,也就是沒有從唯物史觀出發,來考慮民生主義政治思想在當時中國的現實社會中是否能夠發展下去。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結構之中,外國資本的獨資企業已經控制了中國經濟的命脈,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舉步維艱,四面楚歌,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勞資關系矛盾不斷產生,這些都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在這種狀況下,用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政治理想的設計實際上自始至終也是從下而上的一種政治設想和政治改革。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觸及到與提出如何解決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中存在的深刻矛盾。即如何保證土地公有、如何讓平均地權與地主不受損失,如何讓農民解放與受益,如何避免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勞資矛盾階級斗爭等等問題的背后的深刻原因。雖然孫中山對這些矛盾與困境的解答到,“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是要打破資本制度……所以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 [1]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的直接目的是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但是對于資本主義制度還是持有改良態度的。他認為,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的好主義,這種好主義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使資本制度可以逐漸改良,而不是馬上要推翻。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是能夠消弭和化解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勞資矛盾階級斗爭的。西方歐美社會里出現的勞資間的階級斗爭是社會病態。只有實行民生主義,才能預防和解決“西方國家勞資間的不協調以及勞工大眾所處的困境”那樣的局面,只有實行民生主義,才能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和平與平等的國家。只有實行民生主義,才可以實現沒有階級沖突的社會平等與自由圖景。從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是用民生主義這種思想來指導自己的革命實踐活動的,并沒有考慮到這種民生主義理想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現實生活中是否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三、民生主義的社會發展目標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理想深度契合
作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孫中山,他的政治思想核心就是建立一個共和、民主、憲政的政治國家和政治文化。這對當時的中國思想來說具有高度的啟蒙意義。孫中山為了實現這種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而強調要發展民生。可以說,這種思想是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特征的。他拋棄和吸取了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教訓,那就是革命是自上而下的一種革命,革命并沒有惠及到底層人民利益之上。因此,孫中山在談及民生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關系時說道,“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所以我們對于共產主義,不但不能說是和民生主義相沖突,并且是一個好朋友。” [1] 又說,“共產主義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的實行;所以兩種主義沒有什么分別,要分別的還是在方法。” [1] 又說,“這種把以后漲高的地價收歸眾人公有的辦法,才是國民黨所主張的平均地權,才是民生主義。這種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因為三民主義之中的民生主義,大目的就是要眾人能夠共產。” [1]“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 [1]
作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孫中山,他的政治思想核心的出發點是將人的生存問題放入到社會進化問題的視閾內加以闡釋和理解。由于其階級局限及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較少,因而不可能擁有徹底的唯物史觀。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獨地存在于社會之中的抽象物,人的本質是從歷史中發展過來的。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社會關系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 [6]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內涵,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并沒有取得成功。其中原因主要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對民生的界定和立論的。這樣的立論之優點在于能夠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是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的直接來源。但由于概念外延范圍太大而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沖淡人們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主義思想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同中國的實際問題想聯系起來,最終也就是難以將中國現實問題與改善民生的具體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再者,孫中山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是持批評態度的。他認為,“階級戰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是社會當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癥。這種病癥的原因,是人類不能生存。因為人類不能生存,所以這種病癥的結果,便起戰爭。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所有的心得,只見到社會進化的毛病,沒有見到社會進化的原理。” [1]
作為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正是接過孫中山當年未競的事業,繼往開來,推翻帝國主義,正領導者中國人們朝著建立一個獨立、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其間,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經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發展,至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繼續開拓而走向成熟,三代領導集體的民生觀相互貫通,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中國社會主義民生理論思想體系。這為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觀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思想理論基礎和寶貴的實踐經驗。黨的十六大,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又做出了新的探索,最終形成了開放性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體系。即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點的毛澤東民生思想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的群眾路線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理論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的理論體系基礎。以完善社會管理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政治價值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的實踐價值取向。
百年的風霜雪雨,百年的辛亥革命,百年的不屈不撓,百年的歷史實踐向我們證明,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個政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的必然訴求與現實體現。民生問題關乎社會治亂與政權興亡。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說,民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依靠自身力量不斷改善民生的歷史。因此,孫中山之民生主義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民生思想具有現代的理論啟示意義和理論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文萃:下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928-995.
[2] 孫中山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802.
[3] 馬克思.德意志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9.
[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3.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