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12月,黨中央向全黨、全社會提出了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胡錦濤同志在2011年2月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以及201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都強調要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社會資本理論作為解釋當今社會管理問題的重要概念之一,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視角,擴大了的社會資本有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管理創新;社會誠信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206-02
2009年12月,黨中央向全黨、全社會提出了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1]。2011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2] 可見,社會管理創新是當前全黨全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而社會資本理論作為政府治理和善治的重要理論,為中國是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宜的理論視角。
一、社會資本概念和特征
社會資本概念是從西方引進的,自從皮埃爾·布迪厄第一次正式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西方對“社會資本”概念的理解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者和組織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資本”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3] 。但是在中國影響最大的還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D.帕特南對社會資本概念的理解。羅伯特·D.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 [4] “像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社會資本也是生產性的,它使得某些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而在缺乏這些社會資本的情況下,上述目標就無法實現……例如,一個團體,如果其成員是可以信賴的,并且成員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互信,那么,它將能夠比缺乏這些資本的相應團體取得更大的成就。”[4] 社會資本有幾個顯著特征,一是社會資本,如信任、規范和網絡,一般來說都是公共用品,而常規資本一般則是私人用品。社會資本并非是任何從中獲益者的私人財產,這是個人寄身期間的社會結構的一個特征。像所有的公共用品一樣,社會資本也受到了私人當事者的低估,他們對社會資本的供應也是不足的。二是信任是社會資本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社會信任長期以來是倫理道德的核心組成部分,它維持了經濟發展的動力,確保了政府的績效。在一個共同體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合作本身也會帶來信任。社會資本的穩步發展是社會良性運行的可靠保障。三是在現代的復雜社會里,社會信任能從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產生,互惠規范和公民參與網絡。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夠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進步,正如羅伯特·D.帕特南所說的那樣,強社會,強經濟;強社會,強國家。
二、社會資本理論的啟示
社會資本理論主要揭示的是保證社會組織正常運行需要的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重點闡述了社會資本對于保障社會組織正常運行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社會資本理論對于社會管理創新所具有的啟示意義。社會管理是對社會和共同體的管理,西塞羅曾經說過:“共同體就是人們的事務,但人民并不是以隨便一種方式組織起來的隨便的一群人,而是由在法律和權利問題上達成的共同意見與互利互惠的參與的愿望統一起來的相當數量的人的集合。”[4] 艾德蒙多·伯克認為,秩序良好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伙伴關系的社會,在一切科學領域是伙伴關系,在一切藝術事業里是伙伴關系,在一切美德里是伙伴關系,在一切領域中都是這樣。也就是說,具有著繁榮的社會資本的共同體有利于提高社會管理的水平,同時也是我們社會管理的目標,進而是我們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
社會資本視角的另一個啟示在于對社會系統的關注。按照社會學功能主義理論的解釋,整個社會是一個統一的大系統,社會系統的各個部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同時保證整個社會穩定有序的發展,而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發生分裂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解體。功能主義的集大成者,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在其《社會行動的結構》中是這樣闡述的。它認為,每個社會都具有四種功能:一是適應,能夠確保從環境獲得系統所需要的資源,并在系統內加以分配;二是目標達成,能夠制定該系統的目標和確定各種目標間的關系,并調動資源和引導社會成員去實現目標;三是整合,能夠使系統各部分協調為一個整體;四是模式維系,能夠維持價值觀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統內保持制度化以及處理社會成員間的緊張關系。為了滿足這四種功能,需要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社會共同體系統和文化系統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文化系統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價值。要防止社會的分化,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就必須加強社會價值觀、社會紀律和社會組織建設,明確文化建設和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社會資本理論主要闡述的是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在社會組織運行中的作用,可以為中國的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視角。
三、加強道德和誠信體系建設,提升社會管理的軟實力
加強道德和誠信體系建設,提升社會管理的軟實力是我們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探求社會管理創新得出的必然結論。同時也是我們黨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就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持之以恒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全社會的法制意識,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社會誠信。”[1] 在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重視硬實力建設,同時要注重軟實力建設。特別是在中國目前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要更加注重軟實力建設。
加強道德建設,首先要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基本內容的公民道德建設,倡導愛國守法的傳統道德、誠信敬業的職業道德和互助友愛的家庭美德。發揮道德規范和道德輿論在遏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行為方面的作用,形成鼓勵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樂于奉獻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和機制。其次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富有中國特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價值體系,有著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根本。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把我們黨倡導的基本理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系統凝練的整合在一起,集社會主義價值理想之大成,鮮明的回答了在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我們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來團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我們要提升社會管理軟實力,就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民主法治、和諧正義、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價值建設,更新社會管理的理念,完善與新型社會管理體制相配合的道德秩序和行為規范。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誠信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重在建設。誠信也不是個別人、個別組織的事情,而是包括政府、企業和全體社會公民在內的共同責任。加強誠信體系建設,首先要切實加強誠信教育體系建設,奠定打造社會誠信的思想基礎。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誠信教育規劃,使誠信教育有章可循;建立誠信教育網絡,廣泛開展誠信大討論;加大各種形式的誠信教育和宣傳,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有效形式,使誠信理念融入政府、企業和每個公民的靈魂深處,弘揚誠實守信光榮、見利忘義恥辱的良好風尚。其次要加強誠信管理體系和機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誠信信息收集和發散平臺,建立誠信信息收集、整合、存儲機制,完善誠信信息等級檔案,力求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全面性。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處機制,加大對缺失誠信的處罰力度。同時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誠信監督制約機制,充分發揮權力監督、行政監督、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社會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把誠信寓于全時空的監督視線之內,讓“陽光”普照政府、企業和個人的一切政務性和事務性工作,防止各種失信行為的發生。最后要明確誠信管理的主客體和內容。政府、企業和公民是誠信建設的三大主體,同時也是誠信管理的三大客體。在內容上,黨政機關、行政執法部門重點解決執法不公、弄虛作假、吃拿卡要、蠻橫粗暴等失信于民的問題,嚴格依法行政、強化服務意識;企業要重點解決違法經營、不守合同、偷工減料、制假售假、價格欺詐、惡意拖欠、偷稅漏稅、騙匯逃債等失信于用戶的問題;個人主要解決見利忘義、言行不一、損人利己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搞好誠信體系建設,提升社會管理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EB/OL].新華網,2011-02-19.
[2]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6.
[3] 西方“社會資本”概念綜述[J].理論界,2006,(7).
[4] 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34-196.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