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肉搜索”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效用,從檔案信息倫理構建的角度看,信息開放條件下,必須有效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必須確保信息的安全性、真實性。以無害原則、知情同意原則和發展原則,來構建網絡條件下的檔案信息倫理。
關鍵詞:“人肉搜索”;檔案;信息倫理;構建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218-02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廣聚五湖四海的網友力量、由人工參與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過機器自動算法獲得結果的搜索機制。其狹義定義是專指以網絡為平臺,以網民為資源,逐漸獲取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這些信息,最后找出這個人或這些人并確認其個人信息的過程。它是利用人工參與來提純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種機制,具有主體的隱匿性、范圍的廣泛性、傳播的快速性、效果的累積性的特點,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它有著打擊違反犯罪行為、監督政府官員行為、強化道德壓力、為人排憂解難的正面效用,但同時可能不當泄密當事人個人檔案信息,侵犯當事人隱私權、名譽權,還有可能演變成“網絡暴力”。因此,應當通過法律和道德兩條途徑來對其進行必要的控制,通過控制來避免負面影響,同時又能發揮其積極作用。由于“人肉搜索”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行為,在法律規范上,還缺乏一個全國性的法律條文和規定?;诖?,就需要從道德制約上下工夫。如何提升“人肉搜索”主體的道德自覺、強化其內在良心?我們必須加強對檔案信息倫理的研究,為中國網民提供科學的隱私道德指導。檔案信息倫理就是檔案信息化活動過程或檔案信息行為所涉及的道德關系,檔案信息倫理是人類檔案信息活動過程的倫理以及與檔案信息行為有關的倫理,是人類檔案信息行為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它不僅包括檔案信息活動主體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同時還包括檔案信息活動的道德觀念、檔案信息行為的道德準則、檔案信息道德行為、傳播的社會道德評價等等。因此,檔案信息倫理不僅包括檔案信息化過程中檔案信息獲取、整合、處理以及傳輸中的道德,還包括檔案信息的接收、析出、接受、使用以及評價過程中的道德問題。
一、“人肉搜索”的檔案信息倫理相關性
1.電腦、移動電話、信用卡、攝像機、閉路電視等各種高科技產品的出現和各種軟件的發明使用,意味著人們如果想知道的話,幾乎就可以知道關于任何人的任何事情,無論我們去哪里,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會留下一條電子蹤跡,而我們本人不可能抹去或控制這條蹤跡。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有意無意中會留下個人數據的痕跡,如在醫療、學習、應聘、儲蓄、社會保障、人口統計等方面填寫的個人信息,等等,在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給各種數據的搜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個人數據一旦通過一定的方式流入社會,個人對自己的隱私幾乎失去控制,無法防止他人對個人資料的收集,也無法保證被收集資料的真實性,更不能控制他人對那些資料的非法利用。檔案信息化是以網絡為生存環境的,并積極倡導信息開放的最大化。但在尋求信息的開放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護個人隱私權問題,是檔案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大困境。
2.信息安全是要保證檔案信息的完整性、秘密性和可控性。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的不斷普及,非法入侵、竊取信息、破壞數據、惡意攻擊、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等成為威脅檔案信息系統安全的主要問題。由于當今檔案信息制度不完善、檔案信息法規不健全、信息技術異化和網絡缺陷等原因,檔案信息安全問題日趨嚴重。隱私權是個人有保守隱私且使其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網絡的開放性、全球性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大,是任何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檔案信息化建設中,一方面,使得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變得極其容易和隱秘;另一方面,個人信息面臨著信息安全的困擾。
3.信息真實性問題也是困擾檔案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Interent是全球最大的、最自由的信息資源庫,但目前網上信息紛繁復雜、良蕎不齊,信息虛假現象十分突出。作為信息提供者,檔案部門將扮演新的角色,成為信息的管理者、組織者、評估者、導航者和顧問。因而,在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如受到信息源不準、噪音干擾、處理不當或技術出錯等因素的影響,信息虛假或失真問題則在所難免。對信息本身來說,紙質文獻很難修改,而網絡信息則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技術很容易被篡改或假冒。這些虛假信息不僅妨礙了人們對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還擾亂了信息活動的正常秩序,大大降低了網絡信息的可信度。
二、檔案信息倫理的構建原則
由于現代信息存在著上述幾個方面的特性,因此,要構建檔案信息倫理,就必須堅持幾個基本的原則和準繩。
1.無害原則。無害原則是指檔案信息倫理主體,應該盡可能避免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從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出發,無害原則是從法律層面推進至道德層面的人類理性要求,在倫理系統中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正如將守法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樣。因此,無害原則可以稱為底線意圖,它要求行為者在事先要存有無害他人的意圖,并以此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堅決杜絕那些可能對他人造成嚴重道德傷害的行為。
2.知情同意原則。知情同意是檔案信息活動主體的行為應該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它要求行使檔案信息活動權利的主體應該使受到影響的相關群體盡可能充分地知曉過程、潛在的風險和可能后果,并自主地作出抉擇。如某機構采集并儲存了許多個人的檔案信息,那么這些人就有權知道他們的檔案信息是否會遭到非法入侵。在公眾的推動下,該機構就有可能向公眾通告其安全措施,然后公眾會對安全措施進行質疑。知情同意原則對檔案信息化活動中居于相對弱勢地位的普通公眾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權利都應該受到尊重,都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有知情權,對于即將發生的、與自己有直接或間接相關性的事情更應該擁有知情權,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個秩序井然、穩固的社會有機體。人肉搜索在很多情況下突破了法律和道德底線,大肆侵犯他人名譽權和隱私權,對當事人使用謾罵、污蔑等語言暴力,并導致線下對當事人的騷擾、人身威脅,甚至殃及家人和親屬,由于其具有搜索主體的不確定性和搜索對象的隨意性等顯著特點,一旦被濫用,很容易產生誤導公眾及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不良后果。
3.發展原則。倫理學意義上的發展原則是指,主體行為必須既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又要同時滿足當代社會以及后代發展需要,既要指向和符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又要指向和符合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的發展目標。在道德實踐中,發展原則可以從行為主體和行為結果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一方面,從檔案信息倫理行為主體的指向上看,發展原則不僅指向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目標,而且指向當代人發展與后代人發展之間的“代際公正”。盡管在目前的社會形態下還不能充分達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但這一目標是可以逐步實現的,必然體現在人的發展具體的歷程中;同時,在人的發展所需要的具體條件上,當代人必須為后代人保持同等或更為優越的資源。另一方面,從檔案信息活動結果的評價上看,發展原則不僅要求現實社會發展的和諧有序,而且要求未來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要求與主體發展的“代際公正”指向是一致的,都體現了人類理性對自身發展認識上的預見性和實踐上的超越性。
三、結論
檔案信息是具有憑證性、唯一性、可靠性、權威性的特殊信息資源,它是國家機構和社會組織為開展各項業務和行政管理活動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效用的憑證性信息。檔案信息資源作為人們獲取自身利益的信息活動對象,其開發和利用的有序性、合理性和持續性直接影響著主體的信息權利和社會信息財富的積累。信息技術作為人們處理和傳遞檔案信息的工具,其價值形態并非是中立的。信息技術不僅通過其物化后的設備功能改變著人們檔案信息交往的方式,而且內含于信息技術中目的追求,對個體生存和社會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
“人肉搜索”,不過是一種人機結合的搜索方式,只是一個工具,用之得當,則利大于弊;用之不當,則弊大于利。在它從誕生到逐步盛行的過程中,確實出現過損害他人合法權利的事情,但責任在某些不夠自制的網友,而不是這種工具本身,不要刻意妖魔化人肉搜索。人肉搜索雖有弊端,但這種弊端是建立在公共人物信息不公開、非公共人物信息缺乏保護的基礎上。個人隱私包括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年齡、個人或家庭財產及構成、收入狀況、住所、任職單位的待遇、特別是人際交往等等,都受法律保護。可是這里的個人通常指向非公共人物,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作為公共人物,比如官員,其個人信息恰恰是要公開的。而由于我們缺少對公共人物的信息公開,像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遲遲不見動靜,在這種背景下,網友不得不借助人肉搜索,對周久耕式官員進行民間的網絡式公開。這種公開既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因為公共人物往往與公共利益、政治生活聯系密切,其個人隱私范疇要比普通老百姓小得多。從這個角度而言,網民參與公共事件以及揭露貪污腐敗、懲惡揚善等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參與審理“網絡暴力第一案”的法官曾表示,法院不是全盤否定“人肉搜索”,只是不支持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人肉搜索”。更重要的是,透過“人肉搜索”的積極層面,我們看到的是網民參與公共事件的主動性。
換言之,我們更需要致力于信息的充分公開以及傳播的渠道暢通,否則即使禁止了“人肉搜索”,輿情依然會尋求一種新的表達方式。真正的處理難點在于如何界定、厘定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保護兩者邊界?,F代社會中,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保護二者之間,不能偏廢一方而必須兼得,因此,很有必要對“人肉搜索”進行法律和道德控制,做到有破有立、有堵有疏,從而使“人肉搜索”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志文,王偉,鄧坤烘,唐莉.信息倫理論綱[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 余勝,郭忠.信息技術倫理問題探略[J].圖書與情報,2000,(3).
[3] 黃東桂.關于網絡社會的倫理思考[J].學術論壇,2000,(6).
[4] 羅冰梅.網絡環境下信息倫理及其構建[J].現代情報,2005,(7).
[5] 沙勇忠.論信息倫理的四維構架[J].情報學科,2004,(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