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職培養人才注重技能型應用,而忽視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職業教育對經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偏差,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這里面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因此,促進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需要各方達成共識,高職教育與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平臺。
關鍵詞:高職教育;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114-02
一、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1.人才培養目標上出現偏差。從職業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出,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去向沒有一個是把農村基層作為他們的培養目標,沒有一個是把“村官”作為他們人才培養的就業去向。這也許是出于招生的考慮,也正是由于在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下,使得在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設置上出現了側重純粹的經濟學或管理學。
2.課程設置與農業所需的經濟管理專業應用貪大求洋。專業方向設置上離農現象嚴重。多數高職院校在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追求大而全,課程門類多,而每門課程的學時少,學生只能淺嘗輒止;經濟管理類的課程過多,而農業技術類的課程過少。專業方向設置上也沒有超出經濟管理的范圍內,比如有些院校將其方向設置為:財務管理方向、市場營銷方向、企業管理方向等等。這樣的課程設置過于宏觀,完全脫離我省農村經濟對人才需求的狀況。
3.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有些高職院校沒有圍繞農業方向的經濟管理進行上述專業方向的設置,其初衷是想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但是相對正規財經類專業科班出生的學生來講。不管是在學校的影響力,還是在專業上和實際動手能力上,都缺乏一定的競爭力。
二、新農村建設對經濟管理人才培養需求
1.總體需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特別是能夠帶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實用型經濟型人才。從目前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情況看,中國的農村經濟還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力資源,也需要了解農村、熟悉農村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戰略依托新農村建設,從而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定位以實用型為主,對農村經濟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是農村企業財務管理、農產品營銷、網絡營銷、農村經營與管理等,對能力的需求主要有會計核算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產品研發能力等。
2.對農產品從事營銷人才的需求。對于從事農村市場營銷的經濟人才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網絡營銷,明確所推銷農產品的質量特性和使用方法,能夠對一年四季的農產品了如指掌,對農產品通過網絡營銷將信息傳遞世界各國;具有一定的溝通交流及社交能力、更要有吃苦耐勞和堅持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態。
3.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人才需求。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需要懂管理、善經營、精外語的復合性人才。2011年8月,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的意見》,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建立標準較高、管理規范、布局合理、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和出口創匯能力突出的農產品出口基地30個;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12%以上。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是黑龍江省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擴大農產品出口創匯,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三、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管理專業定位
農村人才奇缺與農業院校遭“冷遇”的二律背反,根據有關統計資料,中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農業勞動力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使得中國目前農村人才建設處于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科技人才奇缺,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農業院校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高考考生出現“背農”現象,涉農專業招生受冷遇,出現招不來、分不出、留不住的現象。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急需培養適應農村發展的各方面人才。黑龍江的職業教育,應該開設農村經濟綜合經營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資源流向農村的鄉鎮企業及其他的經營管理部門,這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專業培養目標具體化。高職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可明確職業規劃方向,總體專業培養目標為農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業務知識和能力方面要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及分析、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和組織管理的初步能力,還要對本專業的管理思想、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身心鍵康,能承擔基層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2.專業課程設置明晰化。通過連續三年對新農村經濟人才的需求調研中,感知最深的是對農村人才的培養還是停留在僵化的、傳統與保守的觀念中,只注重農村就是需要種地、養殖的技能型人才,忽略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應該需要農村經營與管理、熟悉農村政策與法規,建立多元農村經濟業態的(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才。因此,在高職經濟管理專業針對農村人才的培養,應該置農業經濟管理、 農村經濟、 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經營與管理、 農產品營銷、種植技術、 農村財稅與金融、鄉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會計、農村企業經營管理、 養殖技術、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編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為培養既懂農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農業企業初、中級復合型人才。
3.師資力量配備專業化。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建設要搞好,就必須加強本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配備優秀教師參與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為將來走向專業崗位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能力基礎和思想基礎。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應該是教育性、職業性、學術性三個方面加以整合的復合型人才。
四、完善適應新農村建設對經濟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途徑
1.職業院校依托新農村建設構建正確人才培養機制導向。黑龍江省的農村經濟發展已經超出了傳統的“種菜種糧、養雞養豬”的范疇,而是需要經濟學、社會學、發展學的角度培養適應新農村經濟的發展。高職經濟管理專業培養農村經濟人才,構建的人才培養機制導向是是農村經營管理和行政管理,要求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具有市場理念,有開拓精神,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業產業的經營者與農村行政管理者。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強調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而中國目前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產和經營的農業生產現狀,影響生產效率。因此,需要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去做好產后服務、開拓市場、提供信息、促進銷售,從而帶動農業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當前農村特別需要有技術、有魄力、有眼光的農村致富帶路人。
2.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途徑。黑龍江省為了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適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職業教育針對農村經濟人才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多途徑完成對農村經濟人才的培養:一是大力發展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農村教育人才;二是積極開展農村成人高等教育,提高現有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實踐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三是組織與專業或行業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些職業,是必須要有職業資格證才能做的,比如,搞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搞農村收購的農村經紀人員也要有經紀員資格證才行;農村網絡營銷的要有電子商務證書等等。從事某專業工作的人員必須想辦法考到證,才去從事相關的工作。這樣會多方面優化農村經濟管理人才。
3.不斷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隨著黑龍江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也不斷得到調整深化和升級。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特色農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就業結構的變革和小城鎮的發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要求高職教育在辦學模式、專業設置、課程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調整和轉變,以適應農業農村新形勢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在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指導下,以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特征特別是農業產業結構的特征、區域農村人力資源狀況和農村人才綜合性、技術性等需求特點為主要依據,增強適應性。課程內容要與當地農業農村發展要求相結合,注重實用性。
4.實行產學研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新農村建設下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需求,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思想進行人才培養。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優勢,將傳授知識的課堂教育和直接參加生產、科研實踐相結合。例如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專業,可以將農產品通過網絡營銷,建立網站、網頁,將黑龍江省農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物流專業可以對黑龍江省農業商品流通領域進行規劃與設計,完成物流專業的實踐與理論學習;結合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結合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摸索與實施,利用假期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充分發揮人才、智力的優勢和人才培養等功能。
參考文獻:
[1] 賀新萍.新農村建設視角中的實用人才開發[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07,(3).
[2] 倪金偉.新農村建設中人才培養的任務和措施[J].農業教育研究,2008,(2).
[3] 李慶章.新農村建設適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7,(7).
[4] 蔣遠勝.堅持“農林為本、經管相融”理念培養建設新農村的經管人才——四川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改革新探索[J].高
等農村教育,2007,(7).[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