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經濟處于宏觀與微觀、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結合點,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從整體上分析了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的原理對河北省136個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不同等級縣域經濟存在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不同類型縣(市)的縣域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了具體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縣域經濟;多指標評價體系;主成分分析;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141-02
一、河北省縣域經濟現狀分析
縣域經濟呈現穩步增長趨勢,總體競爭力不強。截至2008年底,各縣(市)GDP 11 551.3億元,比上年增加1 063.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0.2億元,比上年增加28.8億元。在連續五屆(2004—2008)的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比中,河北省縣域經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東部沿海7省份排名中,河北省始位列第七位,差距仍很明顯。縣域對外開放程度低,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縣域出口額占全省比重僅為43.06%;縣域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占全省比重僅為49.7%。
二、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一)指標選取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河北經濟年鑒》[1]、《河北農村統計年鑒》[2]中2008年的統計數據,選取了13個指標:X1——地區生產總值GDP(萬元);X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萬元);X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萬元);X4——第一產業增加值(萬元);X5——第二產業增加值(萬元);X6——第三產業增加值(萬元);X7——人均GDP(元);X8——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元);X9——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元);X10——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元);X11——農業技術人員(人);X12——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3——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
(二)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1.主成分分析。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可得到13個指標的特征值、貢獻率、累積貢獻率(見表1)、載荷矩表(見下頁表2),按照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大于或等于80% 的標準,選取4個主成分。
由上頁表1、表2來看,4個主成分特征值的貢獻率達到84.401%,說明4個主成分基本包括了13個指標的信息量。
根據4個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數表,求出4個主成分的得分。
以每個主成分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為權重得到主成分綜合模型:
F=F1*7.392/(7.392+1.325+1.159+1.097)+F2*1.325/(7.392+
1.325+1.159+1.097)+F3*1.159/(7.392+1.325+1.159+1.097)+
F4*1.097/(7.392+1.325+1.159+1.097).
根據主成分綜合模型計算綜合主成分值,進行數據標準化后再進行排序,結果。
2.聚類分析。運用SPSS工具調用K-means Cluster過程,將各綜合主成分值進行聚類分析 。
三、河北省縣域經濟的評價結果分析
從主成分分析的結果看,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前三十位中,唐山、石家莊、廊坊下轄的各縣就占了20位。究其原因,與這些縣(市)優越的區位與資源優勢,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格局有密切聯系:遷安、武安等大力發展鋼鐵產業鏈;北京市、石家莊周邊的三河、正定等實現了與大城市 “捆綁式”發展;高碑店、高陽等發展了箱包、紡織等特色產業;隆堯依托華龍面業,發展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型的模式。后三十位中張家口、邢臺、衡水下轄的各縣就占了十六位,在經濟強縣前三十位中沒有出現。究其原因,經濟發展無重要的產業支撐,綜合實力較差。
從聚類分析結果看,河北省縣域經濟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綜合實力最強,占總縣數的11.76%;第二類綜合實力較強,占總縣數的43.38%;第三類綜合實力一般,占總縣數的10.29%;第四類綜合實力最差,占總縣數的34.56%。由此看出,河北省的縣域綜合實力整體較弱。
四、提升策略
1.積極調整產業布局,發展外向型經濟。“環渤海”地區正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新經濟增長極,借助秦皇島、曹妃甸、京唐和黃驊四大港區的區位優勢,建設沿海新興產業帶,并與太行山、燕山山前產業帶聯合起來,形成東西兩大經濟發展帶。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產業集聚較好的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發揮龍頭企業的紐帶和支撐作用,實施名牌戰略,提升產業集群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3.促進旅游一體化的發展。環京津地區、冀東經濟區、冀中南地區為河北省區域旅游一體化創造了良好條件。利用比較優勢,建設集休閑、觀光和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集群;開展生態旅游,推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開發一批休閑旅游產品,順應市場需求。
4.加強新民居建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統一模式的居住樓房;提倡使用沼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綠化、美化村鎮環境;建文化活動室、健身場等服務場所。完善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體系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農民風險管理和決策能力。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經濟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農村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3] 張海軍,蔣國富.河南省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時空演變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4).
[4] 馬仁鋒,王筱春,劉修通.云南省區域綜合發展潛力評價與發展對策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5).
[5] 黃本春,李國柱,王亞鴿.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及差異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6,(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