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鏡教師:伍蘋成都蘋果樹下教育培訓學校校長
出鏡學生:月月女12歲 成都市茶店子小學六年級學生
師生關系:3年
教學成本:一節課60至70元
方式:小班教學
家長意見:“這種小班教學的教育方式很靈活,可以把國學變成了一種興趣。本身讓女兒學國學,并不是要讓她有好深的造詣,只不過是想拓展孩子的課外知識,開展她的眼界,通過國學認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TIPS媽媽有“問題”
★解惑專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所長 孫宏艷
1997年成都高考狀元、旅美先鋒音樂人向亦裴的父親,竹笛演奏家 向曉東
Q:讓孩子過早接觸國學,會不會揠苗助長?孩子從幾歲開始接觸國學比較合適?
向曉東:向亦裴很小的時候我就給他看很多書,我認為汲取知識不存在過早還是過晚,只要他自己愿意看,看得下去,那就可以看。幾歲這個不好界定,認識字就可以看。
Q:一對一教學和小班授課,到底哪一種更適合我的孩子一些?
孫宏艷:這個要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傳統來講,孩子都是要接受大班授課這種學習模式,過分地培養孩子一對一的這種學習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排斥大班授課,所以前提就是,適應普通的教學模式,至于更適合,要因人而異。
Q:如果光給孩子講,不布置一點課后作業,那會不會孩子聽了以后就忘了?
孫宏艷:這個也只能說是因人而異。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其實也可以考慮培養孩子其他的鞏固知識的方式,關鍵是要孩子慢慢適應一種方式,而留課后作業是其中的一種。
家長:一個讓孩子沒有壓力的輔導課
“長大以后,我也要去當國學老師。”這是六年級學生月月目前的愿望。為了提高月月的寫作能力,經朋友介紹,媽媽張女士在培訓學校為月月報了作文培訓班。暑假時,張女士發現該學校里推出了國學班。“在了解了這些國學老師都是從各所大學請來的博士以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給月月報了國學課程。”
在那個暑假的兩個月里,月月每天晚上都會上國學課。“剛開始還有點擔心這樣密集的課程會讓月月吃不消。”張女士說,“但是后來我發現月月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非常喜歡。后來我觀察了一下國學老師上課,我發現他們上課的氛圍很輕松,課后也不會給孩子布置任何作業,所以孩子覺得沒有壓力,每天都抱著輕松的心情去上課。”
“月月上了2年的國學課,我們剛開始并沒有發現有多大的成效。”張女士說,“后來我們漸漸發現國學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現在她馬上要上初中,已經開始接觸一些文言文。我發現她對文言文并不陌生,也能理解一些簡單文言詞匯的含義,甚至背誦古詩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更重要的是她現在言談間的一些用詞和氣度,讓人能隱約感覺到,這個孩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理解。”
校方:我們拒絕當傳統的家教
“國學是一門非常深厚的學問,我們在課堂上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國學素養和文化禮儀。”國學老師告訴記者,“為了避免枯燥,我們課程設置采用很活潑的形式。有傳統繪畫、書法和音樂的欣賞,有民俗禮儀和民俗文化的培訓,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等等……”
“曾經有一些家長提出想請我們老師去到自己家中,對孩子進行一對一的國學禮儀文化培養,他們的理由是認為單獨輔導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們拒絕了這樣的要求。”伍蘋說,“我們的反對在國學領域一對一的輔導,因為這樣很容易演變成填鴨式的灌輸,孩子之間的互動沒有了。如果孩子們聚在一起上課,互相會有思維的碰撞。其實我們的課堂也算一種新型的家教吧,只不過把授課地點從家搬到了小教室,把一個人學習變成一群孩子一起學習,這樣的形式完全是因為國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課堂:“活”的課堂才是孩子的天堂
“針對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們會讓課堂‘活’起來,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授課。”在一堂民俗文化課上,國學老師準備給學生介紹皮影戲,“我們原計劃是請一位皮影戲藝人來為孩子現場表演一下,可是后來覺得這樣會喧賓奪主,孩子們會完全沉浸在看完皮影戲的興奮中,我們之后再給他們講皮影戲的一些文化意義他們就不太能聽進去了。”經過思考,老師們決定自己去買了一些皮影,讓孩子們既看到了皮影,又能聽進去之后的其它授課內容。
“其實最有效的授課方式是讓孩子們參與。” 在一堂講述古代封建帝制的課上,老師自己扮演皇帝,讓每個學生扮演一名大臣,模仿朝廷上文武百官上朝,這讓學生們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