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給他選擇的機會了么?
美國男孩托尼從小就是個汽車迷,托尼的父母為了讓他保持自己的愛好,盡力滿足他的收藏需求。一天,托尼和媽媽逛街,又購進了一輛藍色的新“車”,托尼拿著車跟鄰居的小朋友出去玩耍,用車跟小朋友換了一張小卡通畫片。托尼的媽媽并沒有責備托尼,而是仔細看了一下小卡片,對托尼說:“這小卡片真精致。”過了幾天,當托尼將自己心愛的小汽車排成幾排來欣賞,同時開始懷念那輛送走的藍色小車時,媽媽才向托尼說明卡通畫片與小汽車的價值不同,該不該用車換卡片的問題,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
這是一個看似和家教沒有什么關系的故事,但是卻展現了一種在家教中十分重要的觀念:身為父母,你是否給了孩子選擇的機會,又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游戲家教,你敢請嗎?
如果說給孩子找高爾夫家教或者是馬術家教在國內已經比較前衛了,那么國外的家教真的可以讓中國父母們咋舌。在美國,很多游戲玩家正開始做家教,并且以此謀生,他們的正式名字叫游戲導師,顧名思義就是教人如何玩游戲,如果過關卡。
聘請這類家教的花費基本在每小時45美元左右(大約360元人民幣),導師必須通過游戲技術認證核準才可以上崗。游戲家教一般的教學模式是:學生玩游戲,導師負責在旁指導,而導師會保證100%的成功率,教你打通一個游戲。
很多美國家長并不排斥為孩子聘請這種在中國父母看來“不務正業”的家教老師,他們認為,開發孩子的游戲天分,讓孩子度過愉快的課余時間,與讓孩子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同樣重要。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喜歡”這一大前提上,請不請游戲導師,是孩子決定的。在美國,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而是堅持“Stand behind,do no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給孩子絕對的自由去選擇他們的道路。
艾倫是一個14歲的學生,平時喜歡打棒球和玩游戲,原本他的父母想給他請個棒球教練,但是卻在征求艾倫意見時被拒絕了。艾倫的理由是平時在學校跟隊友經常自發訓練,不需要額外的加時培訓,他倒是很希望給自己請一個游戲教練:“因為有很多游戲打了數十次還是不能通關,很煩惱,希望有人可以指點一下。”在聽了艾倫的意見后,艾倫的父母同意他的說法,并且給他規定了每天打游戲的時間,也要求他不要放松棒球的訓練,于是艾倫便有了一位游戲教練,會在他苦于無法順利通過關卡時候對他進行一些技巧性的指導。
而作為一位中國家長,這樣的游戲家教,你敢請嗎?
家教,不要浪費時間?
曾經有一位英國少年,父母在他5歲的時候,按照他自己的興趣給他請了小提琴家教,但是孩子學了兩年之后,無論如何不肯再碰一下小提琴。在征求了孩子的意見之后,父母為他重新聘請了新的家教,這次是教他畫畫,但是孩子的興致很高,堅持了5年之后,這位少年獲得了不少繪畫方面的獎項。很多中國家長看過這個故事之后,會覺得早知道這樣不如開始就學畫畫,少浪費兩年。但是這位少年的父母卻不這樣認為:“用兩年時間發現小提琴并不是他真正的愛好,這個時候再開始學他真正想學的東西,他才會更加珍惜時間,也明白了什么是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孩子真像你說的那么差?
倫敦教育顧問伊#8226;弗蘭肯表示,她并不贊成過早給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她回憶自己擔任著名私立女子學校北倫敦學院小學部主管時面試申請入學者的所見所聞,看到“11歲的孩子嘴里,每個名詞前面都要加上5個極其復雜的形容詞,還有一些孩子被家長訓練得非常死板,在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即興環節中,常常表現得目光呆滯,因為這和家教教給他們的一套完全不同”。很多家長喜歡跟老師談論自己的孩子,他們口上經常說“他們的學習態度很差,他姐姐比他勤奮得多”之類的話,“其實我后來見到這個孩子,他是個很正常的少年,并沒有他家長說的那么差,很多時候都是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希望孩子成績很好,樣樣精通,但是放到自己身上想想,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家長多么希望孩子學習彈鋼琴,也要看孩子是否對彈鋼琴感興趣,誰知道他不會是個拉小提琴的好手呢?如果這樣就扼殺了他的小提琴天賦,而讓他變成一個不愛彈鋼琴況且技術也不會有很大提高的蹩足的“鋼琴家”,豈不是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