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程,探索“專題講座,分類培訓;互動交流,解惑培訓;教學參觀,現場培訓;遠程教育,網上培訓;跟蹤服務,終身培訓”等培訓模式,提升農技人員服務農業的能力,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促進科教興農和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知識更新培訓;服務技能;成果轉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74-04
Innovating Knowledge and Training Mode to Promote the Servicing Skill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Grassroots Level
HU Ji-hong1,LIU Shan-de2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ce,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By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projec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for grassroots agrotechnicians,and exploring the coaching modes such as topic lectures, classified training;interactive communicating,doubts solving training; teaching visiting,field training;distance education,network training;follow-up service,life-long training,the agricultural service ability of agrotechnicians was upgraded,the creativ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sonnel was inspired;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 was accelerated;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by science was promoted.
Key words: training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servicing skill;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
湖北省糧食生產多次經受了暴雨洪澇和冰雪低溫等特大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連續7年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一直穩定在全國前10名,什么力量導致大災不減產?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下簡稱“三新”)等科技抗災救災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基層農技人員功不可沒。從近幾年全省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作實施情況來看,農技人員的科技服務本領在關鍵時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批農業“三新”成果迅速推廣應用到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顯現出綜合效應。
1實施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和背景
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十分迅猛。據資料,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知識總量翻一番需要150年;而在今天,知識總量翻一番只需要3~5年。一個人在校期間的學習時間是短暫的、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也是不夠的,“學歷”只代表過去所獲取的知識,要想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只有不斷獲得新的知識。近些年,農業發展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農業的“三新”及經營管理方式方法與傳統農業有著天壤之別。農業的效益不再僅僅是由土地產出多少來衡量,建設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需要有扎實專業技能的農技人員在生產實際中不斷傳播新技術,解決技術難題。“打鐵還要自身硬”,農技人員需要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節奏,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滿足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需要,知識更新至關重要。
國家十分重視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工作,1993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鄂發【2009】20號文件)決定從2009年開始,“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程,三年內完成一輪對鄉鎮在崗公益性農技服務人員業務培訓”。從此拉開了湖北省率先在全國開展的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作序幕,當年完成7 000人在崗鄉鎮公益性農技人員培訓任務。到2010年底,政府共支出1 700多萬元,培訓基層農技人員13 000人,涉及種植、畜牧獸醫、水產、農機、能源、農產品質量安全及農業行政執法等行業和專業。按照規劃要求,2011年將進行三年一輪最后一年的培訓,還將培訓8 000鄉鎮在崗公益性農技人員,而且將謀劃新的一輪知識更新培訓工作。
知識更新培訓工作在全省實施,深受基層農技人員歡迎。我省基層農技人員有23 010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的有1 446人,占6.3%;大專學歷的有
7 797人,占33.9%;中專學歷的有10 443人,占45.5%;中專以下學歷的有3 324人,占14.9%。年齡主要集中在40~55歲,多數是在80年代畢業的大中專生,畢業后一直在農技推廣第一線工作,常年活動在田間地頭、魚池和圈舍中,再也沒參加過在職繼續教育,他們渴望拓寬視野,更新知識,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長陽縣植物保護站的一名老技術干部動情地說:“我1976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就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一干34年,從沒走出過縣城集中時間系統學習,平時不懂的都是在網上查找,很多東西網上介紹的不透不全面,找不到理論依據,不敢大膽給農民推薦,這次好了,省農業廳和省財政廳拿出專項資金讓我們免費參加學習,我不僅可以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與各地的同行一起交流,還可以跟老師面對面討論問題了,許多疑問就會明白了”。
2知識更新培訓的主要措施
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機會來之不易,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院校積極參與,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和農技人員“可口”的培訓套餐。湖北省農業廳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方案,分3年實施,第一年主要對種植業人員進行培訓,第二年、第三年主要對畜牧獸醫、水產、農機、能源、執法等人員進行培訓。在此過程中,省農業廳制定了詳細的培訓實施方案,做到“四落實”,即培訓落實到人、落實到班、落實培訓時間和培訓院校。市、縣農業部門按要求及時組織農技人員參加培訓。同時,根據相關要求并考慮到地域情況,選定了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湖北生物職業技術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和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綜合實力較強的院校承擔培訓任務。承擔任務的院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優勢,制定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組織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授課。以上各方面的配合,使得湖北省知識更新培訓工作穩步推進,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保障。
2.1創新培訓模式
培訓院校堅持教育為經濟服務的指導思想,根據我省產業特點、主推技術和參訓學員的實際需求,大膽創新,積極實踐,探索了“專題講座,分類培訓;互動交流,解惑培訓;教學參觀,現場培訓;遠程教育,網上培訓;跟蹤服務,終身培訓”的五大培訓模式,調動了參訓學員的積極性,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
2.1.1專題講座,分類培訓根據農技人員知識結構和服務產業,我們安排了糧油班、果茶班、水產班、農機班、能源班、畜牧班、行政執法班等專業班,每個班人數控制在70人以內。分時、分期、分批、分院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承擔培訓的高等院校選聘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熟練實踐操作技能,最貼近農技人員,最了解農民需要的專家、教授授課,通過教授的專題講座,讓學員不僅感受到高等學府的學習氛圍,還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農業新技術、新技能、新模式和新方法。五峰縣牛莊鄉農技中心的一名農技人員對“專題講座,分類培訓”感受很深。他說:“我們以前只能在報刊電視上見到的大專家和教授,現在走上講臺給我們親自授課,而且將每個行業目前最前沿的問題給我們講得既生動又透徹,有些問題我們以前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徹底明白了。”
2.1.2互動交流,解惑培訓成人教育不是對小學生那種灌輸式的教育,互動交流很重要。在7 d的培訓時間內,學員們結合各自的工作,交流心得和做法,大家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在課堂上,每講完一個專題,學員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學員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老師一起探討;有些學員還與老師在臺下“切磋”,氣氛熱烈,效果好。英山縣孔家坊鄉一名農技人員在指導大棚蔬菜生產時,發現西紅柿根部發黑,逐漸死去,雖然使用了多種藥物,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在網上查詢,對照實施也沒能解決問題,學習期間,與授課老師和同行共同探討,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治好了西紅柿病蟲害。他深有感觸地說:“與教授們交流,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們將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教授們一起探討,收獲很大,啟發很多,而且還讓我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今后的工作更有底氣了”。
2.1.3教學參觀,現場培訓在教學參觀,現場培訓中,組織學員到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生產基地參觀學習,讓學員們現場感受現代農業生產方法、設施農業生產方式、現代農業展示園區。長陽縣賀家坪農技服務中心的一名技術人員說:“這些先進技術,我們只能在書本上看見,看到這些技術,我們的差距太大,我們一定加倍努力,使這些技術在我們那里生根開花結果。”
2.1.4遠程教育,網上培訓近兩年,湖北省還探索了遠程教育培訓農技推廣人員的新模式,學員根據所選專業,按照規定的課程和課時,通過網上視頻學習,掌握學習內容。每學完一門課程必須通過無紙化考試,及格后方能進入下一模塊學習,否則將無法取得專業合格證書。遠程教育網上培訓達到了學員學習、工作兩不誤的效果。
2.1.5跟蹤服務,終身培訓各培訓院校結合實際,將“專題講座,分類培訓;互動交流,解惑培訓;教學參觀,現場培訓”等內容進一步豐富,并成立專家服務團隊,將“跟蹤服務,終身培訓”做實,與培訓學員建立長期跟蹤聯系,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及時幫助他們解惑。
2.2創新工作機制
各級農業部門按照“四個一”的工作機制狠抓培訓環節的落實,即培訓一批、服務一批、跟蹤一批和包干一批。省農業廳科教管理工作人員一人分抓一個區域,服務一個區域、跟蹤一個區域,對每個區域和院校開班前后及時跟蹤,按照“三堂課”要求進行抽查,及時了解學員到課情況,了解培訓對象對老師講課的反映,評選“你心中最為理想的老師”,了解學員學習成效,評選優秀學員。
通過這些培訓措施,使知識更新真正做到“入心入腦”,學員“真學、真懂、真用”,自覺把它內化為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華中農業大學果樹二班的一名學員感慨地說:“通過知識更新學習,對果樹行業有了新的認識,過去是重數量,輕質量;重技術,輕文化;重生產,輕銷售。今后要以穩面積、調結構、增品質為發展目標,主要做好創建標準果園,推進基地管理,做好試驗示范,推進科技創新,搞好品牌創建,拓寬銷售市場等工作。”
3知識更新培訓工程實施的初步成效
經過兩年的時間,湖北省有59%的基層農技人員參加了知識更新培訓,服務本領明顯提升,他們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大顯身手。
3.1在科技抗災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夏季連續的陰雨天氣,給湖北省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損失。在災害面前,全體農技人員發揚抗洪救災精神,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農業廳要求,積極摸索災后恢復生產的方法和途徑,深受農民朋友歡迎。在災害較重的簰洲灣,通過實施“六搶”技術措施,改種補種秋雜糧34 hm2,落實早翻秋413 hm2,中稻再生稻1 213 hm2,最大限度地挽回災害損失。農技人員郭聯喜說:“過去在災害面前,我們束手無策。如今,通過專家教授們上的抗災救災課,按照省里的要求,我們做到了心中有數,救災有辦法,恢復生產有措施。”農技人員及時抗災救災,為湖北省農業生產實現連續7年大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時任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察看了簰洲灣災后恢復生產的現場后對農技人員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3.2在新模式推廣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宣恩縣畜牧獸醫局總獸醫師姚良明2009年11月在華中農業大學參加養殖重點班的培訓,回到工作崗位后,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組織宣恩鄉鎮農技推廣人員、養殖戶培訓十余次,培訓1 000多人次,培訓內容包括標準化規模養殖與“4450”模式(一個農戶建設40 m2生物發酵床豬舍,飼養母豬4頭,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養豬技術、動物防疫、動物繁殖(生豬人工授精技術)、肉牛養殖、動物性食品安全技術等,并深入規模養殖戶現場技術指導127次,為農戶解決了畜牧養殖、防疫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將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與項目實施和惠農政策落實相結合,例如,將“4450”養豬模式與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結合,每個貧困村安排1.5萬元,支持建設5戶“4450”模式養豬戶,2010年累計支持61個貧困村,扶貧資金達91.5萬元,提高了全縣規模養殖戶、技術服務人員的技術水平,轉變了思想,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3.3在新品種推廣示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下旬,筆者在棗陽市鮑莊村調查秋冬種時,9組科技示范戶董仁林手捧晶瑩透明的大米笑呵呵地說:“今年我的這種稻谷質優價高,每千克賣到2.54元,比別的品種高4角多,我種了1.7 hm2,每公頃產量達10 125 kg,賣了4.3萬元。而2009年種的稻谷單產不到7 500 kg。我們村的農民都到我的田間參觀,全村2011年準備再種這個品種。這要感謝農技人員劉俊波”。棗陽市農技推廣中心的劉俊波告訴我們,他2009年參加了華中農業大學培訓點糧油二班知識更新培訓,了解了“深兩優5814”的特性和種植技術,2010年春季省農業廳發布的主推技術和品種中剛好有“深兩優5814”,農技中心組織了一批種子,在鮑莊村推廣,對示范戶免費提供了種子和250元肥料補貼,集中培訓種植技術,統一采取旱秧拋撒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取得了較好收成。
4對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作的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筆者認為下一階段的工作主要是認真貫徹《湖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抓好當前的培訓工作,積極謀劃新一輪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作,為湖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保障。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制定培訓規劃。根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形勢與新要求,深入院校、鄉鎮、農戶田間地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就培訓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等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科學制定培訓規劃,打好“十二五”開局的第一仗。
二是規范項目制度管理,促進工作健康發展。按照項目管理的有關要求,繼續推行各項制度,完善相關管理措施,嚴格資金監督管理,確保培訓的實效性,促進培訓工作有序開展。
三是加大宣傳引導,增強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培植和挖掘典型,認真總結經驗,利用各種媒體對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報道,擴大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作的社會影響,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促進科教興農和現代農業發展。積極爭取做好 “十佳基層農技服務之星”評選表彰活動。
參考文獻:
[1] 陳柏槐.湖北農業改革開放三十年[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農業再認識[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 湖北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湖北農業年鑒[Z]. 武漢:崇文書局,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