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多年的高產栽培試驗、示范,研究了晚播小麥生長發育的特點及產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關鍵詞:晚播小麥;過晚播小麥;生長發育;高產;栽培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2.1;S3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183-04
Study on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Late Sowing Wheat
LIU Feng1,SUN Ben-pu2,SUN Xue-mei3,ZHAO Yong-jun1
(1. Binzhou Meteorological Office in Shandong, Binzhou 256612,Shandong,China;2.Bin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Binzhou 256624,Shandong,China;3. Binzhou Horticulture Office in Shandong,Binzhou 2566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Based on year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and demonstratio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for low yield for late sowing wheat were studied;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measures for late sowing whea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late sowing wheat; too late sowing whea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igh yield; cultivation measure
晚播小麥冬前積溫少,生長時間短,分蘗少而小,分蘗成穗率低;幼穗分化開始時間晚,經歷時間短,發育差,每穗小穗數、小花數和穗粒數少;生育期晚,特別是抽穗開花期延后,使灌漿開始時間晚,灌漿期易受高溫和干熱風的危害,且持續時間短,導致千粒重低,單株成穗少,單株、單穗生產力低,若栽培管理不當,產量將大大降低。本文在前人研究[1-4]的基礎上,進行高產栽培技術探析。
1小區高產栽培試驗、示范
以魯麥5號、魯麥7號、魯麥21、煙農19、“03048”等小麥品種(品系)為材料,進行了多年的小區高產栽培試驗、高產攻關及高產示范。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冬前主莖針葉至4葉1心的晚播和過晚播小麥,除冬前2葉1心的魯麥5號外,其余均獲得6 228~7 803 kg/hm2的高產。
1.1小區高產栽培試驗
由表1看出,魯麥7號冬前主莖葉齡為4葉1心(3個播種量試驗)的,其中基本苗286.95萬苗/hm2,穗數多于冬前莖數,超過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穗數上限,第二子蘗成穗率56.3%,穗粒重最高,產量居3個播種量的第一位(7 209.0 kg/hm2);基本苗211.50萬苗/hm2,穗數多于冬前莖數,相當于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穗數上限,第三子蘗成穗率18.6%,是3個播種量穗數最少的,產量6 603.0 kg/hm2,為最低。冬前主莖1葉1大心(5個播種量試驗)的,5個播種量的穗數均多于返青始期的莖數。其中基本苗444.00萬苗/hm2,第一子蘗成穗率43.3%,產量
6 925.5 kg/hm2,居首位。與基本苗220.05萬苗/hm2(第二子蘗成穗率49.2%)的產量差異顯著,與148.05萬苗/hm2(第三子蘗成穗率1.2%)的產量差異極顯著,但與基本苗372.00萬苗/hm2、295.95萬苗/hm2(第一子蘗成穗率57.7%、第二子蘗成穗率1.6%)的產量差異不顯著。產量隨著穗數的增加(返青期分蘗成穗率的減少)、千粒重的降低而提高。冬前主莖2葉1心的魯麥5號,由于年后幼苗階段氣象條件不利于分蘗生長和穗分化,加之基本苗少,導致穗數少,穗粒數少而未能實現高產。
從表2看出,品系“03048”冬前主莖葉齡為針葉,其中基本苗767.10萬苗/hm2的,成穗數為基本苗的99.5%,穗數突破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上限而創出高產;基本苗630.00萬苗/hm2的,穗數570.00萬個/hm2,每穗粒數、千粒重雖比基本苗767.10萬苗/hm2的多2.6個和高1.3 g,由于穗數少,只達到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下限,產量只有5 499.0 kg/hm2,未能實現高產。
魯麥21高產攻關,由于前茬為棉花,地力較薄,且施肥量偏少,第一子蘗成穗率只有59.7%,穗數未達到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上限(表2),否則,產量會更高。
1.2高產示范
由表2看出,煙農19高產示范,其中冬前主莖葉齡平均4.37片葉的,穗數與冬前莖數相當,超過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穗數上限,第二子蘗成穗率81.6%,每穗粒數多,千粒重高,產量居首位(7 803.0 kg/hm2);冬前主莖葉齡平均3.23~3.80片葉的,穗數多于冬前而少于返青始期莖數,超過或相當于適播小麥適宜范圍的穗數上限,第二子蘗成穗率10.1%~25.8%,每穗粒數、千粒重均低于冬前主莖葉齡4.37葉片的,第二子蘗成穗率越高,產量則越低。
1.3子蘗與成穗
弱冬性品種冬前主莖葉齡數與主莖葉齡總數、主莖葉齡總數與不同蘗位子蘗的葉齡總數如表3。研究表明,子蘗葉齡總數為4片葉的不能成穗,5片葉的能夠成穗,但每穗粒數少,子粒小,用于生產不如增加基本苗的產量高;6片葉的第一子蘗可用于生產,是第一子蘗用于生產的下限葉齡數;7片葉的第二子蘗也可用于生產,是第二子蘗用于生產的下限葉齡數。
2高產栽培技術
2.1主攻方向
晚播麥比適播小麥穗粒數少,千粒重低,單株、單穗生產力低;株高矮,基部第一、二伸長節間短,抗倒伏能力強,單穗(旗葉露尖追施拔節肥)葉面積小,單位面積比適播小麥能容納更多的穗數。因此,只有達到或突破適播小麥的穗數上限,才能創出高產。
2.2播種期
不同葉型品種、通過多年的播種期試驗,摸清了在不同年份、不同晚播條件下的冬前主莖葉齡數及其所需積溫(表4)。由表4看出,冬前主莖葉齡數4葉1小心至4葉1大心、3葉1小心至3葉1大心、2葉1小心至2葉1大心和1葉1大心、針葉至1葉1心的晚播、過晚播小麥,其平均播種期分別為10月17~22日、10月23~28日、10月29日至11月2日、11月3~4日和11月5~18日。
2.3基本苗
晚播小麥冬前主莖,其中4葉1心的,單株莖數3個左右,基本苗定位在冬前莖數與穗數相當,即除主莖與第一子蘗成穗外,第二子蘗成穗30%~60%,以285萬~330萬個/hm2為宜(中穗型品種,下同);3葉1心的,單株莖數2個左右,基本苗定位在冬前莖數與穗數相當、主莖與第一子蘗成穗并重,以345萬~390萬個/hm2為宜(下限播種量第二子蘗成穗不超過20%);2葉1心的,在越冬前有分蘗出現,基本苗定位在“雨水”前莖數與穗數相當,以405萬~450萬個/hm2為宜,第一子蘗成穗80%~100%。過晚播小麥冬前主莖,其中1葉1大心的,分蘗最早出現在越冬期,基本苗定位在2月下旬末莖數與穗數相當,以525萬個/hm2為宜,范圍為465萬~600萬個/hm2,第一子蘗成穗50%左右,范圍30%~70%;針葉至1葉1小心的,分蘗于返青期才出現,只能依靠主莖成穗,基本苗定位在與穗數相當,以825萬個/hm2為宜,范圍為750萬~900萬個/hm2。
2.4肥水運籌
2.4.1晚播小麥冬前主莖4葉1心至3葉1心、2葉1心的晚播小麥,翌年返青至起身期(護穎分化期)、起身至生理拔節期(小花分化期)才能與適播小麥越冬前的主莖葉齡數(6葉1心至7葉1心)相當,分蘗高峰只有春季1次,起身期比適播小麥分別晚了6、8、10 d左右;個體小,光照條件好,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有機與無機營養充足,分蘗增長很快;基本苗多,最高群體常超過適播小麥;分蘗葉齡數比主莖的一般只少3~5片葉,分蘗與主莖之間的差異較小,兩極分化遲緩。因此,年后應根據土壤肥力、年前施肥情況、群體大小和發展趨勢,酌情促控,防止因肥水過早、過猛而引起倒伏。在基肥、土壤墑情充足的條件下,拔節前控制肥水,倒二葉出現至旗葉露尖莖數占成穗總莖數的50%時重施肥水(尿素300 kg/hm2,是拔節肥的上限用量。施肥總量與產量相當的適播小麥相同或取其適宜范圍下限,因其生物產量低于適播小麥)。此時追肥澆水,既能獲得足夠的穗數,防止倒伏,又能增加穗粒數,并使抽穗開花期提前,延長灌漿過程,提高粒重。
2.4.2過晚播小麥冬前主莖1葉1心的過晚播小麥,主莖葉齡數至適播小麥的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才能與適播小麥越冬前的主莖葉齡數相當,而冬前針葉的主莖葉齡總數甚至還少于適時上限播種小麥越冬前的主莖葉齡數。有分蘗出現但無分蘗高峰,起身期比適播小麥晚10~20 d,“異養”開始于適播小麥的返青期至拔節期。積溫少、熱量不足,單莖綠色面積少,光合能力差,干物質積累少,有機營養不足是導致晚播小麥個體小、發育晚、個體生產力低的根本原因。因此,返青期和起身期應劃鋤松土,增溫保墑,促苗生長,促根發育。旗葉開始露尖至露尖莖數占成穗總莖數的50%時應重施肥水(尿素300 kg/hm2,是拔節肥的上限用量)。此時追肥澆水,能使株高更矮,單穗葉面積小,單位面積能容納更多的穗數;能增加發育完善的小花數目,提高結實率;能使抽穗開花期提前,避免后期高溫、干熱風的危害;能使旗葉、倒二葉角度好,光能利用率高;能延長葉片功能期,灌漿時間長,從而提高千粒重。
此外,晚播、過晚播小麥要縮小行距,增加粒距;精選良種,使子粒大小、發芽勢一致;播深以3~4 cm為宜,深度一致;子粒分布均勻,密度一致;底墑充足,表墑適宜。真正做到苗全、苗勻、苗齊,以提高基本苗和分蘗的成穗率。
參考文獻:
[1] 侯慶福.小麥晚播豐產簡化栽培法研究初報[J].山東農業科學,1985(4):1-4.
[2] 孫本普.高產晚茬麥產量構成因素的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2,22(增刊):109-111.
[3] 錢兆國,叢新軍,孫憲印,等.晚播小麥高產限制因素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1(3):302-303.
[4] 趙君實,徐恒永,龐錫富,等.稻茬麥模式化栽培研究初探[J].山東農業科學,1989(4):30-3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