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社區居民的利益,提高其旅游參與度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關鍵。在分析研究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的必要性和困境的基礎上,探討了提高社區參與度的路徑。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困境;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54-04
The Dilemma and Governance Path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LIAO Jun-hua1,2
(1.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enefi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s the key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dilemma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the ways of increas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ilemma; governance path
隨著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當地豐富的原生態自然和文化遺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旅游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相繼以開發民族文化村寨、民族農家樂、生態博物館等多種形式,逐步發展起民族村寨旅游活動,走出了一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旅游發展道路[1]。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既讓當地社區居民脫貧致富,又很好地傳承和保護了民族文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文化效應。然而,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在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社區參與出現了許多困境,主要表現在居民參與和利益分配問題上。總體來看,不同開發模式、不同發展階段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不足成為瓶頸性問題[2],導致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度發展陷入困境,制約了其可持續性。因此,關注社區居民的利益,提高其旅游參與度,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關鍵。
1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綜述
國外學者較早地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1985年墨菲首次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社區參與的概念,在《旅游:社區方法》一書中提出了“社區參與”的概念,開始嘗試從社區參與的視角研究和把握旅游。他在該書中闡述了旅游業對社區的影響和社區的旅游參與,探討了如何從社區角度開發和規劃旅游的問題。他的方法強調社區居民參與規劃和決策的制定過程,目的在于通過當地居民的參與規劃,減少居民對旅游的抵觸和沖突,以便更好地參與旅游活動[3]。此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進入20世紀90年代,社區參與旅游的研究進一步增多,國際著名旅游學術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都開辦了專輯對社區參與旅游進行討論,使相關研究不斷向前推進。1997年6月,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頒布了《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該義程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必須保證社區成員,包括婦女和當地人,都能享受旅游所帶來的益處。這是在旅游業的官方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將社區居民作為關懷對象,并把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當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國外社區參與旅游研究在20世紀70~80年代間成為旅游學科的熱點。主要涉及社區參與的類型、社區參與旅游的措施、社區居民與旅游發展的利益關系、社區在旅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尋求可持續的旅游發展途徑,中國學者開始研究旅游目的地社區參與旅游的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研究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問題。國內學者目前主要是從社區參與的民主性、內涵性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旅游規劃過程、利益公平化、問題解決對策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4-8]。總體而言,國內關于社區參與旅游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關于社區參與旅游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論和宏觀的研究,缺乏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且多數研究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反應性的分析,局限于西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思路,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真正從中國社會文化特點及中國國情出發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比較匱乏。
2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的必要性
2.1社區參與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
《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旅游發展”明確定義為“在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同時滿足現時旅游者和東道區域的需要”,“可持續旅游產品”是“與當地環境、社區和文化保持一致的產品”??梢?,考慮社區因素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之一[5]。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居民獲得相應的利益訴求,以積極的態度支持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社區居民與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諧發展。因此,社區參與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
2.2社區參與是民族村寨居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旅游業是關聯度強的產業,發展旅游業可以提供大量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具有較高的乘數效應。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村寨旅游,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但是,如果發展中有大量外地人進入參與到旅游開發當中,就會使當地部分旅游收入通過工資或商業利潤等方式流出社區,出現旅游漏損現象,使貧困地區成為“旅游飛地”,削弱旅游乘數效應。事實證明,這樣的地區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9]。而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可減少外地人進入的機會,從而相應減少旅游漏損,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2.3社區參與是提高旅游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
旅游者要獲得滿意的旅游經歷,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是關鍵。對旅游者而言,高質量大致可歸結為3個方面:設施的舒適性、體驗的真實性和心理的滿足感[10]。民族地區旅游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旅游資源,對游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游客體驗的真實性是旅游產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少數民族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深厚的內涵,知道哪些民族文化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社區參與能使旅游開發符合當地的意愿和能力,從而獲得居民的支持,有利于社區居民與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諧發展。民族村寨的居民既是旅游的參與者,其本身又是珍貴的旅游資源,他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體現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使游客能體驗到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因此,社區參與是提高民族村寨旅游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
2.4社區參與是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有力保障
旅游業并非人們所說的無煙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近些年來,我國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也伴隨著相當的負面影響,許多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因發展旅游業而遭到了較大的破壞[11],民族文化出現漢化、西化和庸俗化的傾向。通過社區參與旅游,村寨居民可從中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居民逐漸認識到旅游業對他們生存的重要性。而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社區居民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重視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并且表現在具體行動上。他們在參與旅游規劃時,會對環境質量、游客容量等問題給予關注,并自覺監督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環保行為。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居民會身體力行地努力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他們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旅游者。所有這些舉動對于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無疑是相當重要的。
3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的困境
3.1自身意識淡薄的障礙
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權威和官本位等思想的影響,農村居民習慣于接受集權式管理模式,對權勢產生依附心理。由于社會、自然、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活在偏遠落后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民主意識淡薄,參與意識不強。另外,經濟的落后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首先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因為在基本的物質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時,誰也不會對涉及長遠的發展規劃等問題感興趣,更談不上對旅游發展進行投資等活動[4]。村寨居民自身參與意識的淡薄嚴重阻礙了其參與旅游的程度。
3.2相關部門忽視的障礙
在我國旅游開發的實踐中,當地居民的存在往往被忽視,其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政府或公司在旅游參與中往往是強勢群體,是占主導地位的利益主體。而社區居民是旅游業的相關者,占次要地位。目前,我國政府極力推行的旅游扶貧戰略已經從主觀上增加了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因素,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社區居民作為旅游發展的主體的地位還沒有得到體現,而常常是外來投資商成為主體。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的忽視,當地居民從旅游中得不到相應的利益,他們對發展旅游就不會支持甚至是反對。
3.3體制與機制的障礙
旅游發展機制主要包括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保障機制、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及提高參與能力的培訓機制等。健全的機制是影響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只有完善的參與機制,才能激勵和保證社區居民全面參與旅游活動。然而,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在我國還不成熟,機制有待完善,對于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更是如此。在立法方面,國內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定社區居民應如何參與規劃,以及如何保障社區居民參與規劃的有效性,也沒有社區居民利益保障的相關制度。體制和機制的缺乏導致社區居民在參與旅游上障礙重重。
4提高社區參與度的路徑
4.1建立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是前提
在社區主要利益相關者中(旅游企業、政府和社區居民),社區居民處于弱勢地位,利益訴求得不到較好的實現。如果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過程中過多地依賴市場機制的運作,旅游業對欠發達地區的扶助和發展機會的創造將難以實現,導致社區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主體之外,被邊緣化,達不到社區居民與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目的。國內外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凡是實行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的國家或地區旅游業就發展快、效益好[12]。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村寨旅游的過程中,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完善社區參與自治體系,實現社區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從制度和機制上保障社區居民參與民族村寨旅游,努力提高居民參與旅游的程度,這是提高社區參與程度的前提。
4.2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基礎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整體落后,發展旅游的資金和技術匱乏,在這種情形下,政府往往通過招商引資來開發旅游資源,造成旅游資源被開發商控制,從而使社區居民的利益受損,導致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被削弱,降低了他們支持旅游的熱情,甚至產生敵對情緒,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居民的利益訴求得到保證,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們對旅游的了解和支持。可以從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和參與旅游分紅等方面予以考慮。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旅游發展的主人,從利益分配機制上加以保障,促進社區居民和民族村寨旅游的和諧發展。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提高社區參與程度的基礎。
4.3提高居民素質和參與能力是關鍵
大多數民族村寨居民由于長期身處貧困落后地區,文化知識水平有限,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淡薄,參與能力較弱,制約了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深度。因此,應重視對社區居民的培訓和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首先,對社區居民進行旅游相關知識教育,讓他們認識旅游,了解旅游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影響,感受到旅游給自己帶來的切身利益,從而激發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興趣和熱情。其次,要讓社區居民全面參與到村寨旅游發展中來,就必須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參與能力。只有這樣居民才能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才能在旅游中獲得應有的利益訴求。努力提高居民素質和參與能力是增強社區參與度的關鍵因素。
4.4借助外部力量推動社區參與是動力
社區居民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除了保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提高其素質和參與能力外,外部力量的推動是當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少的強大動力。能夠起推動作用的外部力量主要是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也稱為民間組織、社會中介組織或第三部門,它是與政府、營利組織(即企業)相對應的非營利組織,主要致力于社會服務和管理[8]。在民族地區發展村寨旅游的過程中,由于政府和市場作用的局限性,非政府組織活動空間很大。國外的非政府組織在旅游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還缺乏這種非政府組織,這對處于弱勢的民族村寨居民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民族村寨社區,要加強非政府組織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從而促進社區居民參與旅游。借助外部力量推動社區參與是提高社區參與度的強大動力和保障。
5結語
社區參與旅游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社區參與旅游還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民族地區,由于居民自身知識水平和素質低下以及體制與機制不完善,其參與旅游的能力還比較弱。因此,需要建立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借助外部力量推動社區參與,同時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參與村寨旅游發展的能力。只有這樣,民族村寨旅游才能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永志.民俗風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J].旅游學刊,2006(3):10.
[2] 肖富群.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機制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4,107(5):161-163.
[3] 孫九霞,保繼剛.從缺失到凸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脈絡[J].旅游學刊,2006(7):63-68.
[4] 劉緯華.關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若干理論思考[J].旅游學刊, 2000(1):47-52.
[5] 黎潔,趙西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理論的若干經濟學質疑[J].旅游學刊,2001(4):44-47.
[6] 孫九霞.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的理論透視[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89-92.
[7] 羅永常.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研究——以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08-111.
[8] 劉益,陳烈.旅游扶貧及其開發模式研究[J]. 熱帶地理,2004(4):396-400.
[9] 林紅.對“旅游扶貧”論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49-53.
[10] 王春雷, 周宵. 從人類學視角探析區域旅游規劃的社區參與[J]. 規劃師,2003,19(3):71-73.
[11] 劉向明,楊志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幾點思考[J]. 經濟地理,2002(2):241-244.
[12] 郭清霞.旅游扶貧開發中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地理,2003 (4):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