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代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摘要:為了探索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輻照合適的時長,用30 keV,4×1016 N+/cm2的N+束對冬小麥西城1號分別進行了5 min和10 min的輻照處理,對兩種處理的M2代以及對照的出苗率、分蘗率、小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株高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5 min的N+輻照處理雖然對西城1號的部分生物學性狀有不利影響,但其能夠降低西城1號M2代株高,可以考慮將其作為今后冬小麥品種矮化、改良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冬小麥;氮離子束;時長;生物學效應
中圖分類號:S51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187-03
Effect of Irradiation Time of Nitrogen Ion Beam on Biological Features of M2 Winter Wheat
SHI Wei,TANG Xue-song
(Chengd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 length of time for nitrogen ion beam irradiation on winter wheat, winter wheat variety Xicheng 1 was treated by 5 min or 10 min of irradiation from N+ beams of 30 keV, 4×1016 N+/cm2.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ate of emergence, tillering, panicles per plant, FGPP, KGW and plant height of M2 winter wheat and contro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 irradiation for 5 min could reduce plant height,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adverse effects on biological traits. Therefore, it could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dwarf breeding of winter wheat.
Key words: winter wheat; nitrogen ion beam; length of time; biological effect
1934年,Tollernear利用α射線育成了第一個作物突變品種即煙草Chlorina F1,并得到推廣應用。隨著人們對誘變育種機理的不斷認識,到20世紀60年代誘變育種在世界范圍內有了較大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2],目前世界上已有61個國家在164種植物上誘變育成2 277個品種(其中中國630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傳統的誘變育種方法也存在著諸如誘變損傷嚴重、誘變效率不高等缺點[3]。為了克服這些缺點,育種者進行了新的誘變因素的發掘,氮離子束注入技術就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誘發突變的新技術。
關于低能氮離子束注入技術在小麥育種中運用的報道較多。王衛東等[4]采用能量為30 keV的氮離子束不同劑量注入小麥種子,研究氮離子束注入后形態生理變化,結果表明,氮離子束注入后對麥苗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劉志芳等[5]用8 meV/μ的16O和12C氮離子束分別輻照冬小麥種子,M1代幼苗苗高顯著下降,且第六葉的主葉脈處均出現葉綠素條狀缺失現象;廖平安等[6]用不同劑量的離子束分別輻照冬小麥種子,發現氮離子束對種子的出苗、分蘗、成穗影響較大。周小云等[7]用不同劑量的低能氮離子束輻照兩個春小麥品種,得出氮離子束注入對兩個春小麥品種的出苗、分蘗、成穗數、穗粒數、千粒重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四川冬小麥品種西城1號用4×1016 N+/cm2的氮離子束注入進行了5 min和10 min時長處理來探索離子束誘變效果與氮離子束注入時長之間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冬小麥品種西城1號(西城1號對冬小麥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本試驗以西城1號代表冬小麥)是由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成俊教授于2007年9月惠贈,并于當年10月10日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進行了氮離子束注入,然后種在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實訓中心試驗地內。觀察發現通過氮離子束處理過的M1代的兩種處理之間以及與對照之間在生物學性狀上并無顯著差異,并于2008年5月19日將其收獲,得到了M2代。
1.2方法
1.2.1氮離子束注入氮離子束注入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進行。將待處理的小麥種子置于靶室,分單層均勻排布在直徑為10 cm的培養皿內,胚部向上以便離子束直接輻照種胚。用能量為30 keV,劑量為4×1016 N+/cm2的氮離子束對種子進行不同時長的處理,處理時長分別為:0 min(CK)、5 min(低能)、10 min(高能)。
1.2.2小區設計將兩種處理的種子(M2代)和對照的種子于2008年11月6日播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實訓中心的試驗地,試驗地面積666.7 m2。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3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66.7 m2,小區間距35.0 cm。
1.2.3田間種植管理及調查統計播種采用開溝條播,行距20 cm,穴距10 cm,每穴播種7~8粒小麥,按常規種植方法進行田間管理,11月15日調查出苗率;從小麥出苗后每4 d記錄1次株高、葉長、葉寬、分蘗情況;5月14日統計收獲的單株小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每個小區調查20株,取其平均值。
2結果與分析
通過不同時期對M2代小麥的出苗率、單株分蘗數、千粒重、每穗粒數、單株小穗數、株高等重要的生物學性狀的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整理和方差分析(新復極差測驗),得到如下結果(表1)。
2.1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出苗率的影響
用氮離子束處理種子后,種子的出苗率受到影響,如表1和圖1。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氮離子束注入時間的增長,西城1號出苗率先降低后增加,經過5 min氮離子束處理的冬小麥的出苗率比沒有處理的(CK)下降了9.5個百分點,比經過10 min氮離子束輻照處理的低8.8個百分點,而用氮離子束輻照處理10 min的小麥與對照差異并不顯著,此種現象在M1代中并未表現出來。
2.2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單株分蘗數的影響
有效分蘗決定了冬小麥的單位面積穗數,而單位面積穗數又是經濟產量的構成因素,因此小麥分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小麥的產量,試驗中非常有必要研究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分蘗的影響。試驗結果如表1和圖2所示,西城1號接收氮離子束輻射,隨著輻照時間的增長,各處理之間單株分蘗數差異并不明顯。
2.3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千粒重的影響
小麥品種千粒重的遺傳力較高,屬于品種的主要特性之一。此前在M1代中表現并不明顯,而在M2代研究中,氮離子束輻照種子后與對照比較,輻照5 min的處理在千粒重上有明顯變化,如表1和圖3所示,經過10 min輻照的處理雖然比對照有略微增加,但并不顯著。說明盡管種子受氮離子束的刻蝕或穿透作用,影響了種子的活力,但種子出苗抽穗后,仍然能正常灌漿成熟,只是短時間的氮離子束輻照會使種子千粒重降低。
2.4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每穗粒數的影響
穗粒數是構成小麥經濟產量性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經濟產量的高低,本試驗也專門研究了氮離子束對小麥小穗數的影響。結果如表1和圖4所示,冬小麥無論是經5 min、還是10 min氮離子束注入后,它們均與對照的差異不大。
2.5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單株小穗數的影響
單株小穗數與穗長和穗粒數有關,試驗也研究了氮離子束對小麥小穗數的影響,結果如表1和圖5所示。經過5 min氮離子束輻照的處理相比對照有較大變化,經過10 min氮離子束輻照的處理與對照相比,雖然單株小穗數有所增加,但并不明顯,說明較短時間的氮離子束注入會使冬小麥M2代的小穗數降低,但此種情況在M1代并沒有表現出來。
2.6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株高的影響
株高是小麥抗倒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狀指標,在小麥品種選育過程中往往要對該性狀進行研究。本試驗中,在氮離子束處理過的西城1號M1代的株高觀察中,并未發現兩種不同處理有明顯差異,而在M2代試驗研究中,兩者卻有明顯差異。如表1和圖6所示,其中,經過10 min氮離子束輻照的處理與對照無明顯變化,而經過5 min輻照處理的株高明顯低于對照,說明短時間的氮離子束注入可使冬小麥M2代株高變矮。
3討論
用同一劑量的低能氮離子束注入冬小麥種子,注入的時間長短對冬小麥多項生物學指標產生一定影響,短時間的低能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利的影響,積極作用表現在它能夠降低冬小麥株高,為進一步選育矮化小麥品種有幫助,不利方面為它會降低冬小麥的出苗率、千粒重和小穗數。研究認為,短時間的低能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的生物學性狀的負面影響更大,較長時間的低能氮離子束注入對冬小麥的生物學性狀沒有較大影響。這需要進一步對其做生理生化指標和遺傳方面研究來進行解釋。本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短時間的氮離子束注入可以使冬小麥的M2代矮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氮離子束誘導產生的變異對四川冬小麥品種進行品質改良,并以此作為小麥育種的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 辛慶國,劉錄祥,于元杰,等.離子注入技術及其在小麥育種中的應用[J]. 麥類作物學報,2007,27(2):354-357.
[2] 韓微波,劉錄祥,郭會君,等.小麥誘變育種新技術研究進展[J]. 麥類作物學報,2005,25(6):125-129.
[3] 余增亮.離子束生物技術引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76-190.
[4] 王衛東,王燕,王雪青.離子注入對小麥當代形態生理影響的初步研究[J].激光生物學報,2003(5):360-363.
[5] 劉志芳,邵俊明,唐掌雄.不同能量重離子注入農作物的誘變效應[J]. 核農學報,2006(1):1-5.
[6] 廖平安,靳文奎,郭春強.離子束注入對小麥生理效應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3):405-406.
[7] 周小云,計巧靈,劉亞萍,等.氮離子束注入對新疆春小麥M1代生物學效應的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2005,22(4):462-46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