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番茄灰霉病研究文獻的數量、文獻年份、產出單位、作者及文獻研究主題分布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揭示了我國近20年來對番茄灰霉病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番茄灰霉病;文獻;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1.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69-02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on Botrytis cinerea
WANG Xin-yinga,SONG Jinga,ZHANG Dong-dongb
(a. Library, b.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Botrytis cinerea in China collected by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the number, year,unit of output, authors and subjects distribution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Botrytis cinere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Botrytis cinerea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Botrytis cinerea; literature; bibliometric analysis
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屬(Botrytis cinerect Pers.)的侵染所導致,是一種世界性的重要病害。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花與果實,也會傷及葉片與莖。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23℃,在寡照條件下,氣溫達到20℃,相對濕度90%以上時較易發病。如感染此病后番茄地上部分都可能受害,苗期受害可造成莖葉腐爛,表面產生較密的灰霉層。成株期如果發病,表面產生稀疏灰褐色霉層,進而全葉枯干,病情嚴重時可造成病部以上植株枯死。番茄灰霉病一般會導致番茄產量損失20%~30%,有些甚至可高達50%[1,2]。目前,番茄灰霉病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番茄生產都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其防治工作也一直是國內外的重要研究課題。而隨著對番茄灰霉病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已有很多關于番茄灰霉病研究的相關報道,涉及的領域包括番茄灰霉病的發病原因、規律以及番茄對灰霉病的抗性機制、遺傳規律、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等方面[3]。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番茄灰霉病研究相關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以CNKI數據庫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文獻獲取來源。以關鍵詞“番茄灰霉病”作為檢索字段進行查詢,對該數據庫中1994~2009年收錄的有關“番茄灰霉病”的文獻進行檢索,將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整理匯總,結合人工檢查,并將整理后的數據用Excel進行統計。參照文獻計量學方法[4],對我國有關番茄灰霉病文獻的年份分布、單位分布、作者及期刊主題進行了細化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文獻的年份分布
通過檢索1994~2009年的相關研究性文獻,并經過審核整理,共得到番茄灰霉病的專業文獻總量為471篇。由表1可知,不同年份發文期刊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科研工作者對番茄灰霉病研究的不斷深入,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拓寬。但仍有幾年存在些許波動,其中在2008年發表文章數量達到高峰,而在1999年出現了發文量的低谷,這主要與我國番茄灰霉病的發生情況有密切關系。2006年后,發文量進入了穩步上升階段(表1)。
2.2文獻產出單位分析
在番茄灰霉病研究的471篇文獻中署名作者單位的文獻有452篇(有19篇未署名作者單位),通過對作者第一單位分析可知,有關番茄灰霉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高校和各級農業科學研究院。其中高校發文共計139篇,占署名單位文獻數量的30.75%。各級農業科學研究院共發表相關文獻114篇,占署名單位文獻數量的25.22%。其中沈陽農業大學對番茄灰霉病研究較多,產出文獻31篇,為我國番茄灰霉病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次是北京市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
2.3核心作者分析
對471篇番茄灰霉病研究的作者進行了分析,其中共有第一作者464人(有7篇文獻未署名)。對每位作者發表文獻的篇數進行統計后得出,對番茄灰霉病研究最多的是黃仲生,作者單位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所,此人共發表相關研究文獻12篇。其次是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的王德生,共發表相關研究文獻8篇。署名作者中,發表文章1篇的作者人數為403人,占總人數的85.56%;2~6篇的作者人數為58人,7篇以上的作者人數僅為3人。
2.4我國番茄灰霉病文獻研究主題分布
將471篇番茄灰霉病文獻按照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可大概分為病害防治、種質資源與品種研究、抗病機制及規律幾個方面。其中在番茄灰霉病的病害防治方面,有藥劑防治,選育抗病品種,并兼有生物防治。其中主要為藥劑防治,輔助以選育抗病品種,但對生物防治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入和擴大,依靠生物防治可以做到有效遏制番茄灰霉病發生與蔓延的同時,又可以無殘毒、無污染、無公害,所以生物防治應該是未來研究的重點,這對于減少化學藥品的應用和防止環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種質資源與品種研究方面主要為番茄品種選育和應用,番茄品種的抗病遺傳規律、抗性鑒定和種質資源鑒定等方面。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在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措施中是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在抗病機制及規律方面,有生化機制、分子生物學、番茄與病菌及環境互作的發病規律研究以及對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的研究文獻。其中,分子生物學研究文獻雖然較少,但近幾年卻穩中有升,表明病害研究從表面現象和生化機制研究開始轉向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經統計表明,關于研究病害防治方面的文獻最多,達386篇;其次是種質資源與品種研究方面的文獻;抗病機制和規律方面的文獻則較少。但隨著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飛速發展,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有望成為新的熱點。
3結論
對于1994~2009年我國番茄灰霉病文獻的研究分析可知,該領域的研究文獻數量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領域不斷拓寬,投入不斷加大,表明我國對番茄灰霉病研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研究文獻中,病害防治方面的文獻占很大比重,說明廣大研究人員將研究工作的重點普遍集中在番茄灰霉病的病害防治工作上。文獻產出單位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各級農業科學院,說明對番茄灰霉病的研究在國內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及實力,并已經形成研究實力過硬的隊伍。應借助研究隊伍的壯大,逐漸完善對番茄灰霉病的研究體系。在471篇文獻中,第一作者有464人,發表3篇以上的作者只有19人,瞬息作者占的比例過高,主導力量的文獻占的比例相對偏低,說明從事番茄灰霉病研究的隊伍尚處在形成之中,仍要加強這支隊伍的建設,力求培養一支具有一定規模及實力的研究隊伍。
參考文獻:
[1] 喬樹華,蔣紅云,張燕寧,等. 石榴皮萃取物對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及防病效果[J]. 植物保護,2010,36(1):148-150.
[2] 趙統敏,高軍,余文貴. 棚室番茄灰霉病的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1999,14(1):37-38.
[3] 張從宇,張巨全,胡能兵,等. 番茄灰霉病菌寄主范圍及致病力分化研究[J]. 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7(3):239-242.
[4] 邱均平. 文獻計量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