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有效控制褐飛虱的暴發危害,進行了抗性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三代以白背飛虱為優勢種群時,抗性品種自然誘發對白背飛虱無明顯抗性。在第四代以褐飛虱為優勢種群時,不同抗性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差異顯著,抗性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在降低低齡若蟲量的同時抑制了低齡向高齡轉化。
關鍵詞:水稻;抗性;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
中圖分類號:S43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230-04
Research on the Spontaneous Inductiv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Cultivated Rice
LIU Hua-lin1,2,L?譈 Liang3,ZHANG Shu3,CHEN Qi-zhi3,DING Zhen-hua4,DONG Jin-mei5,WEN Jia6,NIU Lin6
(1. The General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of Xiaogan City, Xiaogan 432000,Hubei,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 432000 Hubei,China;
3. Institute for Plant Protection &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
4.Plant Protection Bureau of Xiaonan District, Xiaogan 432000,Hubei, China; 5.Xiaog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aogan 432000, Hubei, China;6.College of Plant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invasion of brown planthopper, which was the main insect pest in cultivated rice, the resistant cultuvated varieties were applied for natural inductiv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ted rice had no obvious resistance to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as in the 3rd generation. However,when confronted brown planthopper as dominant species, prominent resistant differences were demostrated among different breeds. In addition,the natural inductive resistance of these varieties can suppress the transition from young to old stage of Brown planthopper along with an decreased number of immature inseets.
Key words: rice; resistance; brown planthopper; natural evoked resistance
稻飛虱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蟲,分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兩個種類,20世紀70~90年代間,孝感市稻田飛虱呈間歇性大發生,如1974、1975、1980、1991、1997年均為大發生;進入21世紀,其由間歇性暴發害蟲變成常發性、重發性害蟲,2002、2004、2005、2007年呈大發生,2006年呈特大發生,典型重發田塊百蔸蟲量達到10萬頭,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達到有效控制水稻褐飛虱的暴發危害,確保水稻生產安全,根據國家農業行業計劃“水稻褐飛虱防控技術”試驗與示范項目的要求,2009年在湖北省孝感示范區作了抗性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試驗研究,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在全國各試驗區選擇了7個抗褐飛虱的水稻品種和當地主栽品種(對照),在田間進行自然誘發抗性鑒定,其品種為:廣兩優476(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選育)、中9優1462(華中農業大學提供)、中組14(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超優28(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提供)、粳秈89(廣東省佛山市農科所選育)、玉香油占(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選育)、株兩優211(隆平高科湖南亞華種業科學院選育)、揚兩優6號(CK)(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選育)。
1.2試驗設計
1)試驗田地點設在孝感市孝南區新鋪鎮徐山村,為中稻集中種植區,種植面積200 hm2,主要品種為揚兩優6號,土壤為棕壤水稻土,田間肥力為中等,上茬作物為油菜。
2)田間試驗設兩個試驗區,第一試驗區為不防治自然誘發區,該試驗區不用化學藥劑防治褐飛虱,田間管理按正常農事操作進行;第二試驗區為藥劑防治自然誘發區,根據田間蟲情發生情況,在褐飛虱低齡若蟲激增期,當百蔸蟲量達到1 500頭時,即8月18日,用化學農藥吡蚜酮進行了防治。
兩個試驗區用同樣品種和田間設計,田塊相鄰,田間管理措施相同。試驗各設8個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的面積為24 m2,共設小區24個,隨機區組排列,株行距16.7 cm × 23.3 cm,小區周圍開寬度50 cm的排水溝。4月30日播種, 6月1日移栽,7月4日曬田,7月24日復水,9月3日收割,在參試品種中,株兩優211于7月1日齊穗,7月17日已灌漿,8月13日已成熟,倒伏枯死,田間褐飛虱量少于其他品種,不列入數據分析。
1.3調查方法
1)田間農事操作與常規操作相同,并分別記載農事操作措施。
2)蟲情調查采用定點系統調查,根據蟲情和品種的生育期從第三代若蟲激增期7月17日開始,至8月28日第四代褐飛虱為害基本定型止,用盆拍法調查,每7 d調查一次,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拍2蔸水稻,拍2下,迅速統計各類飛虱數量,記載成蟲(長翅、短翅)、1~3齡和4~5齡若蟲數量,并折算成百蔸蟲量做相關的數據分析。
3)記載水稻生長情況和主要病蟲發生情況,成熟時進行測試。
4)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
2結果與討論
2.1褐飛虱與白背飛虱混發期參試品種對稻飛虱自然誘發抗性情況
在第三代以前(8月上旬以前)褐飛虱與白背飛虱混發期,白背飛虱種群數量大于褐飛虱種群數量,第三代若蟲激增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各代次中白背飛虱種群數量最大,然后隨著對環境氣候適應性,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大量遷出,在8月中旬以后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褐飛虱自然增殖的速度加快。
表1顯示,7月17日第三代稻飛虱進入若蟲激增期,各品種的小區平均蟲量為173.4~880.0頭/百蔸,總計平均為500.0頭/百蔸,其中白背飛虱占86.3%,褐飛虱占13.7%,褐飛虱種群數量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各品種平均蟲量為13.3~150.0頭/百蔸,總計平均為68.3頭/百蔸。
7月24日第三代稻飛虱進入若蟲高峰期,白背飛虱種群數量上升較快,而褐飛虱種群數量無明顯增加,平均總蟲量為873.3~1 200.0頭/百蔸,總計平均為1 049.2頭/百蔸,其中白背飛虱占91.4%,品種間白背飛虱發生量差異不顯著,表明參試品種對白背飛虱無明顯抗性。褐飛虱總體平均數量為90.0頭/百蔸,比7月17日僅增長了31.8%,除株兩優211已經進入灌漿期(其他品種此時正值孕穗期),褐飛虱的量較低外,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
7月31日,第三代稻飛虱進入了若蟲的盛末期,白背飛虱數量下降,而褐飛虱種群數量上升較快。參試8個品種平均總蟲量為698.8頭/百蔸,比7月24日減少33.4%,白背飛虱平均蟲量為544.6頭/百蔸,比7月24日減少43.2%,品種間自背飛虱蟲量方差分析也無顯著差異,表明參試品種對白背飛虱無明顯抗性。而褐飛數種群數量明顯上升,其平均蟲量幅度為40.0~273.3頭/百蔸,總計平均為154.2頭/百蔸,比7月24日增加71.3%,在褐飛虱種群數量處于較低水平時,參試品種對褐飛虱的自然誘發抗性不明顯。
2.2參試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
2.2.1第四代稻飛虱是主害代,褐飛虱為優勢種群從田間系統調查分析,8月7日第四代稻飛虱進入若蟲始盛期,其中褐飛虱增殖率高,種群數量上升快,由第三代的次要種群上升為主要種群。從對照品種揚兩優6號田間褐飛虱種群數量來看,8月7日褐飛虱占稻飛虱比例45.8%,褐飛虱量比7月31日增加406.3%;8月13日,褐飛虱占稻飛虱的比例提高到70.0%,比8月7日上升了24.2個百分點,褐飛虱量比8月7日增加92.6%;8月21日,褐飛虱占稻飛虱比例為94.2%,褐飛虱比8月13日增加86.2%;8月28日,褐飛虱占稻飛虱比例為99.9%,褐飛虱比8月21日增加170.9%,褐飛虱8月28日比7月31日自然增殖倍數為49.2倍。
2.2.2不同參試品種對褐飛虱自然誘發抗性差異顯著從田間試驗結果分析(表2),8月7日在進入第四代稻飛虱始盛之初,隨著褐飛虱種群數量上升,不同參試品種對褐飛虱若蟲產生了一定的抗性,除玉香油占、株兩優211外,其他品種褐飛虱蟲量與對照品種揚兩優6號蟲量比較差異未達極顯著水平。而對照品種田間褐飛虱蟲量明顯高于抗性品種,參試品種褐飛虱量為20.0~606.4頭/百蔸,對照品種褐飛虱已達到1080.0頭/百蔸。褐飛虱總蟲量從大到小排序為:揚兩優6號>廣兩優476>中組14>中9優1462>粳秈89>超優28>玉香油占>株兩優211(已經黃熟)。
隨著褐飛虱種群數量不斷上升,蟲齡逐漸增高,不同參試品種對褐飛虱逐步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8月13日,對照品種褐飛虱達到2 080.0頭/百蔸,參試品種的抗性開始表現,廣兩優476、粳秈89、玉香油占褐飛虱百蔸蟲量分別為1 286.7、913.3和913.3頭,表現出了顯著差異;而中9優1462、中組14、超優28褐飛虱百蔸蟲量分別為613.3、493.3、426.7頭,與對照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參試品種褐飛虱總蟲量從大到小排序為:廣兩優1476>粳秈89>玉香油占>中9優1462>中組14>超優28。
8月21日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參試品種的抗性不僅與對照品種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參試品種間也顯示出了一定的差異。其中廣兩優476、中組14、超優28、玉香油占的褐飛虱百蔸蟲量分別為633.3、453.3、640.0、953.3頭,與中9優1462、粳秈89表現出了極顯著的差異。其褐飛虱蟲量由大到小排序為:中9優1462>粳秈89>玉香油占>超優28>廣兩優476>中組14。
8月28日褐飛虱若蟲進入了高峰期,對照品種百蔸蟲量達到10 493.3頭,參試品種田間蟲量與對照品種田間蟲量比較存在極顯著差異,而參試品種間的差異縮小。除株兩優211外,其他抗性品種間田間蟲量差異不顯著,均表現出了對褐飛虱明顯的抗性。其抗性由大到小排列為:廣兩優476>中組14>玉香油占>超優28>粳秈89>中9優1462。
另外還可以看出,8月28日進入褐飛虱若蟲高峰期,對照品種的高齡若蟲達到3 006.6頭/百蔸,而抗性品種(除株兩優211外)高齡若蟲為46.6~400.0頭/百蔸,平均為231.3頭/百蔸,僅為對照品種的7.7%;低齡若蟲為80.0~1 073.3頭/百蔸,平均為452.2頭/百蔸,為對照品種低齡若蟲量的6.1%,表明抗性品種自然誘發抗性對褐飛虱若蟲有明顯控制效果。
2.3褐飛虱為害對不同品種產量的影響
8月28日調查,自然誘發試驗區,除了廣兩優476、中組14外,其他抗性品種均出現了倒伏。在品種成熟時,對兩個試驗區的每個小區采用五點取樣法,取5蔸考種,記錄平均每蔸的實粒數,測量千粒重,并計算每小區的理論產量,將自然誘發試驗區和藥劑防治試驗區的相對應品種的小區的理論產量進行比較分析,小區理論產量減少量最大的為揚兩優6號,達到5.23 kg,減產率達到23.1%;減產最小的是中組14,為0.63 kg,減產率僅為3.1%。減產量大小排序分別為:揚兩優6號>中9優1462>粳秈89>玉香油占>超優28>中組14>廣兩優476。經過方差分析,參試品種的減產量明顯低于對照品種,達極顯著差異,在參試品種內廣兩優476和中組14與其他品種的減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
3結果與討論
1)試驗結果顯示,參試的水稻品種對白背飛虱沒有明顯的抗性;當褐飛虱種群達到一定量時,廣兩優476、中組14、玉香油占、粳秈89、中9優1462等參試品種對褐飛虱抗性效果明顯,與對照品種比較,褐飛虱的種群數量存在極顯著的差異。
2)從同一品種藥劑防治和不防治的比較,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的減產率明顯低于對照品種,說明參試品種對褐飛虱具有一定的抗性,能有效抑制褐飛虱若蟲種群數量上升,有效控制褐飛虱的為害,降低褐飛虱的危害損失。
3)抗性水稻品種種植是控制褐飛虱的一個經濟、安全、有效措施,但要防治好其他病蟲害,同時要加強自然誘發抗性機理研究和不同區域品種布局,避免蟲源地與遷入地的品種同源,從而影響抗性品種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汝鐸,丁錦華,胡國文,等.褐飛虱及其種群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2] 彭傳華,劉華林,鄧干生,等.優質香稻主要害蟲及捕食性天敵群落的結構和動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24(4):343-347.
[3] 劉華林.孝感市水稻褐飛虱災害成因及控制對策[A].李典謨,武春生,伍一軍,等.昆蟲學研究動態[C].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56-559.
[4] 劉華林,王柏清,李星洲,等.水稻主要害蟲復合種群化學防控優化技術研究[A].華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 杜正文,張孝羲,王法明,等. 中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與技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