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中,存在著重有形設施輕意識能力、重資源聯合輕資源整合、重共性需要輕個性需求等問題,嚴重地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質量。基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可行性、實效性和持續性目標,定義了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的涵義,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行政、技術、社會和農村自身資源進行了分類說明,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建設和信息能力建設等三項重點內容,提出了不同的資源整合方法。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724-05
Analysi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Method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Shan-hao1,2,NING Ling1,CAI Xia1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Guangdong,China;
2. The CPC Committee Office of Guangdong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uct: Currently, when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physical infrastructure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consciousness ability; joint of resource 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tegration; and common needs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dividual require. I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feasi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eaning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defired. Then the resource was classified into administrative, technical, the own resources of social and rural. At last, differ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ontraposing infrastructure,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伴隨著農村信息化的浪潮,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和建設成本的最小化,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回答資源整合是什么、資源類別有哪些和資源整合怎么進行等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著眼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建設實踐,筆者對資源整合的涵義進行了歸納,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各個時段、各個環節所涉及的資源進行了梳理歸類,探討并提出了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以期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
1農村信息化建設中資源整合涵義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指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在建設、完善各項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整合農村信息資源,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過程。資源整合則是指對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使之相互銜接、交叉和融合,從而使事物獲得超值的效益的過程。
在理解上述涵義的基礎上,可以這樣定義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為了提高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對信息化建設可資利用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資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工作效益、降低建設成本的過程。資源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建設成本的最小化和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2農村信息化建設中資源分類
按照資源性質的類別,本文把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分為行政資源、技術資源、社會資源和自身資源四類(圖1)。這四類資源中,行政資源是核心,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源是保證,農村自身資源是基礎。通過協調整合,它們同時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物質支撐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2.1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行政資源
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行政資源,是指為了確保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計劃、組織、實施、協調和評估等一系列工作環節中,涉及的行政信息、行政部門、行政人員和行政財物等各種資源的統稱。主要包括以下五類(表1):第一類是行政信息。包括政策法規、建設方案、調查報告、工作意圖等語言、文字、圖表信息。第二類是行政部門。在縱向上主要指國家、省(市)、縣、鄉(鎮)4級政府,在橫向上主要指各級政府所屬的農業、海洋漁業、畜牧、文化、廣播電視等涉農及村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及臨時機構和派駐機構。是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導力量[1]。第三類是行政人員。包括國家機關行政(事業)人員、政府聘用人員、政府授權和委托履行行政職責的人員。第四類是行政財物。主要包括劃撥資金、物資等。第五類是公共設施。包括農村圖書室、黨員遠程教育系統、農村信息服務試驗站(點)等。
2.2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資源
技術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正是由于各種技術人員提供的各種技術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才能得以順利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資源主要包括以下3種:一是高校和科研單位。高校和研究機構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為農村信息化過程中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2]。主要包括與農業和信息業有關的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和專門的研究機構。其主要特點是眼界開闊,熟悉、了解國內外先進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方法和成果,既可以提供設計咨詢、規劃論證等理論支持,又可以提供3S技術、進行農業深度開發、組織農村信息技術培訓等實用技術支持,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一支重要技術力量;二是技術企業。指以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企業為主要代表的骨干信息企業。主要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網絡鋪設、操作系統設計、設備安裝調試等軟硬件技術支持;三是涉農技術人才。涵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推廣技術人員、農業項目實施人員等,既包括熟悉傳統種、養技術的“土專家”,又包括了解現代農業產業運作體系的新型農業人才。
2.3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源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和每一個農民群眾,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為了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協調發展,除了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大力挖掘技術資源之外,還必須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的參與,形成多元參與、多方合力的建設局面。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社會人力資源。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社會公益性機構等各種人員和組織;另一類是社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速度[3]。社會資本主要包括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的經費贊助、捐贈和公益性募集等。
2.4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內在資源
農村信息化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農村,服務主體是農民[4]。村民委員會、農民自治性組織和農民群眾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農村自身蘊含資源的發掘、組織和整合。農村信息建設的內在資源主要包括3種:一是村民委員會。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承擔的重要的計劃、動員、組織和協調作用,依靠他們推動農村基層建設工作的落實。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5]。充分挖掘和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潛能,可以提高農民群眾的組織化程度,整合行業內部資源,提高信息化發展水平,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農村信息骨干。在各行政村、自然村、鄉鎮企業中選拔、培養一批信息技術骨干,通過系統地信息培訓,提高他們采集、整理、傳輸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到信息化的組織與運營中來[6],成為推動農村信息發展的“星星之火”。
3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3.1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物質支撐。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源整合必須著眼于組織健全、方法科學、實施高效的目標來設立專門機構,采取統分結合的方法,有步驟、分階段地推動建設實施。
3.1.1機構專設,重點保障為了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序進行,政府必須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系,強化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管理、政策調整和基本投入[7],保證基礎設施建設各個工作環節的有序銜接和順利推進。首先,設立專門機構。在各行政區劃內成立由主管領導任組長,由相關業務部門、科研院所、骨干企業及下一級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本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計劃、組織、協調、實施、檢查、考核和評估工作。其次,建立責任體系。按照業務歸口、統一調配的原則,賦予工作權力,明確工作職責,重點解決信息基礎設施建什么、怎么建、需要達到什么標準、什么時間完成、發生問題如何協調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最后,要實施重點保障。抽調思想好、技術精、工作熱情的業務骨干,組成若干個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小組。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納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及時足額地撥付建設資金。鼓勵企業進行前期經費投入,爭取大型龍頭企業、公益性組織的大力支持,促進建設物資流、資金流的聚積。
3.1.2有統有分,統分結合堅持統一協調、區別對待的原則,對各個環節、各個階段的工作進行區分,構建統分結合的建設體系。一是系統設計上“統”,系統建設上“分”。在綜合設計、規劃上,成立專門小組,充分聽取意見建議,統一建設目標、步驟、方法和要求。在建設的實施上,按照部門職能、企業特色等進行明確劃分,既要“分頭行動”,又要搞好“齊步走”;二是重點內容上“統”,一般內容上“分”。在建立標準信息數據庫、培育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群眾信息能力等重點內容上,必須集中各級政府、各部門和各個單位的智慧,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重點傾斜。反之,在一般性的工作上,只進行原則性地要求,給建設單位更大的自主空間;三是在交叉工作上“統”,在專項工作上“分”。對交叉性、銜接性和邊緣性工作,進行統一的指揮、協調和控制,確保工作環節的相互承接。而對一些責任明確、內容具體的專項工作,則應當在事責相稱的基礎上,分工明確到單位,責任具體到個人,提高建設工作效率。
3.1.3分步實施,逐次推進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雖然廣大農村地區確實已經具備了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條件和“土壤”。但綜合起來衡量,地區與地區間、同一個地區不同地方之間依然存在發達與欠發達、富裕與貧窮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信息化不可能將有限的資源同時投放到所有領域和所有地區[8]。農村地區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在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走分步實施、點線面逐次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路子。主要分三步走(圖2):第一步,突出建設的“點”。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初期階段,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于各行政區劃內的若干個重點地區和示范單位,開展試點建設,摸索做法,總結經驗,為信息設施建設打牢基礎。第二步,延伸到建設的“線”。建好縱、橫兩條線。一條是縱線。建設操作簡便、內容豐富、成效明顯的縱向信息通道,在硬件設備上完成信息源點、信息節點和信息端點的串聯;另一條是橫線。完善信息試驗站、農業龍頭企業、農技推廣站、農戶等橫向信息接收終端,搭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骨骼和框架。第三步,發展到建設的“面”。在完成建設中“點”與“點”的串聯、“線”與“線”交叉的基礎上,進行網與網的融合,最終實現網狀布設、多層覆蓋的建設目標。
3.2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圍繞農民群眾信息需求這個“中心”,上移信息服務平臺,延伸信息服務終端入戶到人,堅持傳統傳輸載體和新型傳輸載體并重的原則,構建內容豐富、傳輸順暢、方便實用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3.2.1信息源“遠距離”整合無論從技術人員的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農村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力量的分布都是呈“漏斗形”排列的(圖3)。按縱向層次來衡量,行政級別越高,信息技術力量越雄厚;越到基層,信息技術力量越薄弱。因此,在信息服務平臺的規劃和建設上,應盡可能在更高的行政區劃內進行整合,將復雜的信息內容進行抽取挖掘分析[9],提高信息利用率。這種建設模式便于建成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的信息服務體系,有利于信息數據共享;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對比分析和整理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除了提供滿足農戶需求的微觀信息外,還可以為各級政府提供各種宏觀農業信息,為其進行“三農”工作決策時提供多樣性參考。
3.2.2信息服務終端“零距離”整合在目前國內普遍流行的“政府農業部門+信息服務點+農戶”的信息服務模式[10]中(信息服務流程見圖4),由于信息服務終端普及率較低的限制,鄉鎮信息服務中心,特別是村信息服務點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信息傳輸“中繼”作用。隨著農民群眾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信息能力的提高,這種分程傳遞的信息傳輸方式終將被各種入戶到人的終端直接服務模式所取代,這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在鞏固已經普及的有線電視、收音機、DVD、手機等終端設備的基礎上,采取政府補貼、社會扶持、企業贊助等方式,延伸電腦、實用技術期刊、報紙等各種信息渠道、“終端”設備“入戶到人”。同時,拓展信息服務內容,豐富和拓展與手機、電腦、有線電視、收音機、DVD、報紙、雜志等多種終端設備相匹配的農村信息,開發軟件載體,簡化操作程序,提高終端設備利用率,最終實現農業信息與農民群眾的“零距離”接觸。
3.2.3信息傳輸載體“等距離”整合在當前農村信息傳輸載體的建設上,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一講信息化建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光纖、建網絡、配電腦,往往忽略了報紙、收音機、雜志、農技推廣等傳統信息傳輸方法的使用,片面地將“計算機化”等同于“信息化”,這種有失偏頗的建設觀與信息化建設的本質含義是背道而馳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信息服務載體的多樣性,傳統信息傳輸方式與新興信息傳輸載體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農村實情,進一步提高光纖、寬帶、有無線電信號的覆蓋率,按照國家的統一安排和部署,加快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的建設與融合。在整合現代新型信息傳輸載體的基礎上,同時抓好圖書、報紙、期刊等紙質載體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信息培訓人員等傳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既能解決各職能部門發揮各自特點的問題,又能解決信息服務盲點問題[11],保持農村信息傳輸載體建設的協調、平衡發展,千方百計地把農業信息化的現代成果傳遞給農民[12]。
3.3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立足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現狀,把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對信息能力的個性需求突出出來,堅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原則,把握特點,突出節點,圍繞亮點,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信息素養。
3.3.1針對“特點”,因地制宜地域之間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能力建設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必須重視這種大到地區、小到鎮村的個性信息能力需要,各地應該因地制宜[13],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找準地區特點,掌握群眾信息能力需求,從而在培訓技術力量的選定、培訓內容的安排和培訓方法的明確上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培訓成效。比如,在信息培訓人員的組合上,要合理搭配;在信息培訓內容的設置上,要有主有次;在信息培訓的方法選擇上,堅持走貼近群眾需求、體現地域特點的培訓工作路子等。
3.3.2把握“節點”,因時而異針對各個時段、各個環節,有重點、有區別地開展信息化的能力建設。在信息化建設的初始階段,多安排一些簡單、實用、見效快的操作性內容,多進行實際操作,少安排純理論說教,主要提高農民群眾和基層信息服務人員對各種信息終端的使用能力,會利用上網電腦、手機、電視機等各種終端設備進行信息的閱讀、下載、互動。在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階段,重點突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發布、反饋和評估等信息管理系列工作內容,幫助農民群眾學會對各種綜合農業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評估。在信息化建設的成熟階段,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市場化、農村社會發展、農民綜合技術能力等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培訓,培養出集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和信息系統開發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14]。
3.3.3圍繞“亮點”,因勢利導對農民群眾來說,靠信息增收的事實產生的推動作用遠勝于說教。在提高農民群眾利用信息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培育信息利用示范戶、示范企業和示范經濟合作社等“亮點”,在建設規劃、硬件配置、技術支持上進行重點傾斜,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并轉化為生產效益,通過“真金白銀”的收益,就能很好地發揮示范作用和連鎖效應[15],為周圍的群眾產生積極的比對作用,從而激發農民群眾、基層組織自發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熱情。同時,采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技能示范等方法,及時宣揚好的經驗和做法,大力營造學習、宣講和利用信息技術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邱建軍.地方政府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0(3):39-41.
[2] 李道亮.論農村信息化的主體及其角色(下)[J].中國信息界,2009(11):13-15.
[3] 趙文泉.農村信息化中的政府作用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 施韶亭,曾碩勛.農村信息化發展階段的宏觀界定[J].甘肅科技,2010(2):9-11.
[5]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EB/OL]. [2006-11-01].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 2006-11/01/content_7323580.htm.
[6] 張艷霞.淺談農村信息化戰略的推進[J].商業文化,2010(2):183.
[7] 賀志華.推進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路徑[J].科技資訊,2009(1):220.
[8] 李雪.黑龍江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2008.
[9] 羅長壽.中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利用問題研究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1):358-360.
[10]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8)[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54.
[11] 旺杰.對青海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J].青海農牧業,2008(4):21-23.
[12] 熊尚鵬.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8(10):46-48.
[13] 陳軍.湖南省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14] 漢宇.農業信息化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初探[J].甘肅農業,2009(11):4-5.
[15] 趙意煥.河南省農村信息化的途徑與策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