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貴州省思南縣1990~2009年白背飛虱燈誘數據可以看出,該地區白背飛虱各年的始見期集中在4月中、下旬,高峰期多出現在7、8月份,年種群消長動態以單峰型和雙峰型混合出現,但以單峰型為主導,達85%。運用燈誘白背飛虱數量季節性消長及年度間蟲量的變化特點來分析其發生動態,可見總體蟲害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發生較輕,進入21世紀呈現出加重發生趨勢。
關鍵詞:白背飛虱;燈誘數量;發生動態
中圖分類號:Q968;S435.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572-03
Research on Dynamic of Light Trapped Rice Sogota furcifera’s Population
SHAO Xian-qiang1,CHEN Shi-rong1,JIN Dao-chao2,YANG Hong2
(1.Sinan Station of Crop Pest Observation and Prediction, Sinan 565109,Guizhou,China;
2.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light trapped Sogota furcifera in Sinan county from 1990 to 2009, the beginning occurrence stage of Sogota furcifera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 and late April; while the peak season often appeared in July and August. The annual dynamic trend was mixed bimodal and unimodal pattern; but unimodel was the dominant mode and contributed to 85%. If using the seasonal and year prevalence of light trapped Sogota furcifera to analysi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he pest occurred lighter in 1990s and had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Key words: Sogota furcifera; light trapped number; occurrence dynamic
稻飛虱作為水稻上的主要害蟲,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1]。其中,白背飛虱[Sogota furcifera
(orvath)]種群數量1980年以來呈上升趨勢,大發生頻率增加,尤其是近幾年來更加明顯。為了從數量上提示這一特點和發生動態規律,應用貴州省思南縣多年的燈誘資料進行了相應的分析。
1材料與方法
以200W白熾燈為標準光源,安裝在稻田邊,且遠離其他光源,從3月20日開燈至11月下旬關燈。每天清早將誘獲的成蟲取回室內計數,并區別種類和性別,采用分格取樣,推算總蟲量[2]。
2結果與分析
2.1白背飛虱遷入與誘蟲量的關系
由于白背飛虱的任何蟲態在思南縣都不能越冬,每年燈下始見期初次蟲源為長翅成蟲,均由外地遷飛而來,直到5月都仍以外地遷入蟲源為主[3],6月后思南縣出現第一代成蟲后,外地遷入的成蟲就逐漸處于次要地位。白背飛虱在思南縣的始見期集中在4月中、下旬,最早是3月31日,最遲的為4月29日,其發生的時間早遲與全年誘蟲量無明顯關系,與外地主要遷入量基本呈正相關。然而每年外地主要遷入量的多少又與全年誘蟲量無相關性。在1990~2009年這20年間,1994~1999年蟲量較少,其余年份相對較多,特別是2000年后白背飛虱年誘蟲數量相對較大,保持了較高的蟲量水平(見表1)。
2.2白背飛虱燈下數量季節性消長分析
根據白背飛虱各年燈下誘蟲數量,繪制相應的年內種群消長動態曲線圖(圖1),由圖1可見,思南縣白背飛虱年燈下誘蟲數量以單峰型和雙峰型混合呈現,其中以單峰型所占年份居多,占總年份的85%,且近年來全為單峰型,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還需要以后的燈下誘蟲量來進一步觀察。另外當燈下誘蟲數量處于單峰型時,誘蟲量高峰期主要在7、8月份;處于雙峰型時,白背飛虱燈下誘蟲數量前一高峰期集中在6月份,后一高峰期多在8、9月份。
2.3白背飛虱年際間種群數量變化趨勢
根據白背飛虱的燈下誘蟲數量,應用圖解分析法[4],繪制出白背飛虱燈下誘蟲數量年變化趨勢(圖2),反映白背飛虱種群數量消長。由圖2可見,1990~2008年期間白背飛虱大發生年份較少,僅在1991、2002、2007年蟲量較多,從1994~1999年,燈下白背飛虱誘蟲量少且數量變化平緩,全年均在
10 000頭以下,1999~2002年誘蟲量出現出持續上升趨勢,經過3年到達高峰年份,爾后2年進入低發生年份,再經過3年達到新的高峰年,然后又下降,表現出5年一個周期的變化趨勢。這一現象只是1990~2008年燈光誘蟲數據的反映,田間實際發生情況和規律性,還需要實踐證明。另外圖2還表現出了2002年后,燈下白背飛虱高峰年份極其明顯,總體數量較大的特點。
3結論與討論
通過采用白背飛虱多年燈誘數據分析,得出了思南縣白背飛虱的始見期多在4月中、下旬,高峰期為7、8月,同時根據燈下數量的季節性消長和年際間種群變化,明確了白背飛虱的發生特點和趨勢。分析造成近幾年來白背飛虱種群數量持續上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根據思南縣多年來對稻飛虱的燈誘情況進行分析,其遷入期與廣西玉林南部遷入期相近,初遷蟲源多來自廣西以南的孟加拉島,經緬甸、云南進入思南縣。近年來,隨著孟加拉島北回歸線以南地區雜交稻面積逐年增加,使春季遷入我國南方稻區的稻飛虱蟲量尤其是白背飛虱蟲量增加[5]。
2)由于思南縣雜交稻品種的廣泛推廣,雜交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大,同時農戶偏施氮肥,這也可能導致白背飛虱數量上升。另外,隨著栽培技術的革新,兩段育秧、旱育稀植及規范化栽培等技術的推廣,促進了稻株的早生快發,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寄主條件,有利于稻飛虱的發生。
3)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抗褐飛虱的某些雜交稻品種對白背飛虱的抗性較差[6],在大面積推廣這些品種的同時,也加重了白背飛虱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云端 .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DB52/T396-2005貴州省稻飛虱監測技術規范[S].2005.
[3] 陳毓祥.貴州省稻飛虱聯合測報選編[G].1990.
[4] VARLEY G, GRADWELLl G R. Key factors in population studies[J]. J Anim Ecol 29:399-401.
[5] 巫國瑞,余曉平,陶勇林,等. 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災害的長期預測[J].中國農業科學,1997,30(4):25-29.
[6] 朱麟.抗褐飛虱水稻品種對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的抗性比較[D].廣州:中山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