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羅蕾
著名旅荷豎琴藝術家
荷蘭皇家音樂廳簽約中國藝術家
歐洲中國音樂研究基金會
萊頓大學漢學院嘉賓顧問
成都Lyra蕾蕊豎琴藝術中心創辦人及教學總監
這世上有些東西,仿佛生來就是讓女人們尖叫和著迷的。你只看她一眼,就被迷了魂魄,收了心智。對羅蕾而言,這件東西便是豎琴。小女孩在教室外偷窺一眼,心里開始瘋狂長草。待到羽翼豐滿,便著了魔地追夢而去。旅歐生涯,一晃就是6年。
如今,她被一大群穿白衣的“小天使”包圍,優雅地坐在豎琴面前,輕輕撥動琴弦。那琴聲飄揚而出,似有羽毛紛紛揚揚飄落。身旁,從少女時就相伴的戀人重拾長號,和琴而奏。
這愛的協奏曲,終是從阿姆斯特丹,飄回家鄉。從獨奏,變為重奏。
獨奏#8226;中國颶風刮進歐洲教堂
“豎琴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可以把她稱為鋼琴的‘祖母’。”羅蕾往透明玻璃容器里放入兩袋英式紅茶,撒了兩湯匙的糖,倒入開水,紅色的茶水逐漸“渲染”開來。與此同時,她的7個學生正在30米開外的會議室改造的排練室里,認真地練習著。
彈琴的人,都有一雙好看的手。雖因長年撥弄琴弦,指窩里難免有些老繭,但勝在手指纖細而修長,精巧到無需指甲油裝飾已經足夠美麗。手指與琴弦的緣分,要追溯到羅蕾5歲的時候。她接觸的第一中樂器,正是有著濃濃中國風的古箏。“都是被家長逼到學的,一點也不快樂。”話語間依稀還有小女孩的倔強和無奈。一陣豎琴聲應景飄來,羅蕾便笑了。
用“一見鐘情”來形容羅蕾與豎琴的初次“邂逅”,絕無不妥。彼時羅蕾從豎琴教室旁一晃而過,突然轉過身來走回門口。教室內擺放的那把有著優雅弧度的巨大豎琴,讓羅蕾就那么傻傻地定住了,“只是看一眼,即使沒聽過她的琴聲,你都感覺自己被迷倒了。”這就是豎琴的魅力,你看到她安靜地“站”在那里,便能想到天堂里天使們擺動著翅膀,琴弦和鳴的圣潔景象。“后來才知道,豎琴在西方國家里,被稱作唯一與上帝通話的樂器。”哪個女孩子不曾做過“天使夢”?
但時機還未到。等這個時機,羅蕾等到了大學畢業。在得知荷蘭烏德勒支藝術院面向全球招收豎琴留學生,而導師竟是“荷蘭豎琴皇后”艾麗卡#8226;瓦登貝爾格夫人后,沒有任何豎琴基礎的羅蕾將自己的一盤古箏演奏CD寄了過去。她的競爭對手們,來自日本、韓國等各個亞洲國家,均是擁有多年豎琴學習基礎的“高材生”們。連羅蕾都為自己捏了一把汗——這樣水平懸殊的對決,自己勝算幾何?
對豎琴滿腔喜歡但毫無基礎的羅蕾,在古箏上卻早有造詣。先后師從于沙麗晶、龍德君、江澹曦等中國古箏名家的她,從大學時期已經開始開班教學,并擁有了大批的“弟子”。當帶著濃濃中國韻味的古箏CD漂洋過海,飛到瓦登貝爾格夫人的手中,這個精通歐洲傳統樂器的大師,竟被這段中國風濃郁的古箏韻律深深吸引。“我被破格錄取了。”羅蕾笑得像個孩子,她機緣巧合地成為了瓦登貝爾格夫人的第一個亞洲女學生。從被“逼”成為的大師,到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從國內到國外,從枯燥練習到生動體會,羅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異國他鄉苦修的日子里,音樂成為羅蕾與新世界交流的語言。“古箏是中文,豎琴就是英語,彈一首曲子時,當你融入了音樂的文化氛圍中,人與琴才算完成了交流。”在演奏古箏時,羅蕾常常做著“夢回唐朝”的臆想,“穿什么樣的衣服,化什么樣的妝容,在怎樣的環境里,對著何人彈奏?”這一段臆想,自然地將其代入那段歷史故事之中,那神韻便與音律巧妙配合,有了演奏人的靈魂。豎琴亦然。要與豎琴“心心相惜”,便要對豎琴文化融會貫通。奏一段歐洲古典時期的曲子,便把自己想象成《茜茜公主》里的模樣,在華麗的宮殿里,化身成為穿著錦衣華服的貴族公主,在琴師的演奏中,公主翩翩起舞,琴聲在空曠的宮殿大廳里來回撞擊,悠揚而深遠。那景內景外的彈琴人,早已沉醉其中。
羅蕾將一曲古箏樂交給瓦登貝爾格夫人,爭取到了學習豎琴的機會。幾年后,瓦登貝爾格夫人將一曲曲豎琴樂交給吹長笛、彈鋼琴的朋友們,這一次,羅蕾為自己爭取到了表演的機會。與她合奏的,皆為音樂界里如雷貫耳的名字。而她暢想中的巴洛克宮殿、華麗教堂、廣闊草坪,一個個,在音符中成為現實。當她終于在德國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時,當地媒體以大號標題贊其為——中國的颶風刮進了德意志的教堂。
合奏#8226;阿姆斯特丹的琴號和鳴
“荷蘭是全世界豎琴最強的國度,再苦再難我都一定會去。陳文先我1年過去了,這也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如今,羅蕾和丈夫陳文幾乎很少直呼對方的名字,兩人親切地以“羅老師”和“陳老師”互稱,工作的角色已經潛移默化地被帶到了生活中。
兩人是在川音學習時便走到一起的學生情侶。羅蕾習古箏,陳文則習長號。因為音樂結識,這緣分竟也像音符綿延不斷。2001年,陳文先一步考入荷蘭烏德勒支藝術院學習長號。1年后,羅蕾就帶著豎琴夢降落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當飛機降落的那一刻,我腦子里閃過一絲害怕。這里的人,這里的環境,和我之前長期生活的地方完全不一樣。”但還好,有那樣一個熟悉的愛人在陌生的國度等著她。陳文打趣地談起了兩人的異國生活。“羅老師自來熟得很,來荷蘭半年就開始辦班教學了。”起初,羅蕾為荷蘭華僑區的華僑們教授古箏,隨著名氣漸響,越來越多的荷蘭本地人也找上門來。在異國他鄉學一門西洋樂器的羅蕾,卻教著一群外國人學習中國古樂器,這樣的對比著實有趣。
“似乎我身邊每一個留學生都打過工,但我沒有。”羅蕾抱怨,陳文則立刻在一旁“吐槽”:“羅老師為了體驗打工生活,到餐廳里端了兩天盤子,第三天,就把老板給炒了!”說完自己哈哈大笑起來。可誰說一定要端盤子洗碗才叫打工呢?開班授課,這不正是更高層面的打工生活么?至少,羅蕾以此養活了自己,并付清了昂貴的學費。
相比妻子的“高調”和傳奇經歷,丈夫陳文更像那個在背后支持并“打造”著羅蕾品牌的人。原本學習長號專業的他在畢業后,毅然選擇了“轉行”,讀起了藝術管理專業,理所當然地成為羅蕾的經紀人。陳文的轉行絕非學藝不精,而是他選了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用羅蕾的話來講:“陳老師腦子里的點子太多了,他是個隨時會蹦出好創意的人。”陳文的好創意與羅蕾的好技藝結合,便有了荷蘭烏德勒支藝術院里一段琴號和鳴的佳話。
羅蕾和陳文曾共同將閏惠昌的《表情素描》改編成了用古箏與長號演奏的版本。當他們用這種獨特的中西合璧的方式演繹完整首樂曲后,學校校董徑直走來,“我已經幫你們定下了3場演出。開學典禮一場,荷蘭市政廳的活動一場,阿姆斯特丹的慶典一場,你們好好準備一下。”這樣奇特的創意,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這著實讓兩人興奮了一陣。也是受兩人奇思妙想的啟發,瓦登貝爾格夫人竟與陳文的導師也合作了起來。兩位導師最初并不相熟,聽到羅蕾與陳文“琴號和鳴”的獨特弦樂后,才走到了一起切磋技藝。很快,兩人創造出了一曲獨特的音樂。豎琴和長號都是需要雙手前后撩撥的樂器,在這首由兩位大師創作的樂曲中,人們驚訝地發現,隨著音樂流轉,兩人手部的姿勢竟也默契地合拍。向前,后退,后退,向前,帶來了極為有趣的視覺震撼。
2009年,回國1年的羅蕾與陳文在家鄉成都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婚禮。包括瓦登貝爾格夫人在內的多位國際著名音樂家、豎琴愛好者,和羅蕾遍及全球的同學、學生們齊聚蓉城,參加這對音樂璧人的婚禮。與羅蕾同一天生日的“豎琴皇后”瓦登貝爾格夫人顯然對愛徒愛惜有加,她嚴謹地參加了婚禮彩排,并為所有來賓們獻上了一曲豎琴獨奏。多年的國外生活讓羅蕾與陳文變得隨性而簡單,婚禮被安排得像一場輕松的“home party”,兩人隨意到竟連婚紗照也沒有拍,只是掛上了10年前拍下的情侶照片。“我們是那家攝影公司拍攝的第一對情侶藝術照,我們走到了今天。”講到這里,陳文已經興奮地掏出了手機,一邊劃動照片,一邊講述那一刻發生的故事。羅蕾則單手托腮,安靜地看著高興的丈夫。
重奏#8226;與樂者同步呼吸
豎琴歷史悠久,在國外早已是普及率較高的樂器。然而其西洋樂器的背景和動輒上十萬的昂貴價格,使其在國內毫無疑問地成為“貴族樂器”。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和廣州,豎琴培訓較成氣候。但在內陸成都,這個“天使樂器”還只是少數人覬覦的“神器”。“邁入大門的道路是狹窄的,但一旦你鼓足勇氣跨過去,就是一片廣闊天地。”
2008年,羅蕾和陳文回到家鄉成都,創辦了成都乃至西南地區第一家豎琴培訓中心。然造化弄人,就在陳文接過工商局回執的相關文件時,大地震便發生了。那樣的悲痛氣氛中,豎琴中心整整1年沒有迎來一個學生。而直到今天,羅蕾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并不是自己創辦的豎琴學校,而是各類演出和巡演。“如果我們要住洋房、開豪車、過奢侈生活,我們根本就不會選擇回國。”
回國,終因抵不過思鄉情緒,抑不住內心的沖動。“在歐洲呆了這么多年,自己被訓練得非常嚴苛和完美主義。總覺得不應該滿足現有的成績,總覺得有推廣這項音樂文化的義務。”熬過艱難時期,中心迎來了第一批沖著羅蕾“古箏大師”名氣而來的家長和孩子。羅蕾什么也沒說,先是演奏了一曲古箏,接著奏響了豎琴。表演結束,她笑著問:“學哪一樣,大家自己選吧!”“豎琴!”家長和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后者。
豎琴中心學員最多的時候,被控制在20人之內,而最少的時候,也有7人的“固定編制”。學員最小的
拍攝花絮>>>
25萬元豎琴成拍攝道具
為了營造出“天使與仙境”的感覺,攝影師找到了一處雜草叢生,枝葉茂密卻多年無人打理的“樹叢”。人步行進去都相當困難,更嚴峻的是,我們還必須完好無損地將價值25萬元的道具——豎琴搬運進去。
于是,陳文推著小推車,攝影師、攝影助理、造型師、統籌再加上記者一共6人,在寬不到1.5米的小道上艱難前進。一面擋住垂下的枝芽,一面撇開攔路的樹枝,頗有些“披荊斬棘”的意味。花了整整10分鐘,豎琴才被運到叢林深處,而每個“搬運工”的手上,竟已有不同程度的負傷。
這只是第一步。天知道,叢林里的蚊子們有多久沒有如此大快朵頤!羅蕾穿著裹胸長裙,仙女兒般地坐在地上,趴在自己心愛豎琴上的同時,蜈蚣正在腳下爬過,蚊子也不閑著,貪婪地吸吮著鮮血。15分鐘的拍攝,“叢林小分隊”撒掉了半瓶花露水,依然止不住腳上、手上、背上的奇癢。
好在,這付出總算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