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著名兒童及青少年經濟教育專家樸鐵指出,從孩子3歲開始,就應該向他們進行金融理財教育。
3歲,你的寶貝其實根本不知道“錢”為何物,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懂得靜下心來,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關于這個“交換工具”的故事。
珍惜孩子與“錢”的每個“第一次接觸”,和你的寶貝談談錢。
什么是錢?
對,就是這個問題。成年人也許會思考一番,組織語言后再給出答案,而你的孩子們卻會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換糖?”
有學者總結了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的不同。我們的孩子在四五歲時就能做到美國孩子十一歲的事——發現廣告中的事實,并準確無誤地告訴家長“去買!”。而美國孩子在十二三歲學會的東西——熟悉銀行的業務以及金融投資等技能,中國寶寶卻要到二十歲左右才開始去學習。這里的不同,在于孩子的理財基礎不同,歸根結底,是家長對孩子與“錢”的關系的重視度不同。
太多的媽媽總認為,認識錢、花錢、掙錢,這就是個水到渠成的事兒,這就是個無師自通的事兒——因為我們也許就是這樣過來的。然而當今社會,孩子與錢的關系呈現出越來越多讓媽媽感到莫名其妙的現象。小皇帝小公主們飯來張口也就罷了,竟以為錢也是開口便可以來的,這還算好,可以糾正。小朋友都快上初中了,竟沒有主動向媽媽要過零花錢,這反倒讓家長不安起來。高中的小女生每天變著戲法找媽媽要輔導費,卻是為了“省錢”買一條趕時髦的喇叭褲,心驚膽戰買回家,還不敢穿!
幾歲開始給孩子零用錢?幾歲放心讓孩子獨立花錢?幾歲讓孩子學會正確花錢?這一個個接踵而來的,這些媽媽們還沒有意識到的,卻都將是讓媽媽操心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本可以在“萌芽”階段就給出解決方案。多少個孩子與“錢”打交道的第一次,也許被媽媽們大意忽略了。
韓國著名的兒童及青少年經濟教育專家樸鐵指出,對兒童及青少年進行金融教育是家長對孩子未來最重要的投資,而從孩子3歲的時候,這項教育就應該開始。3歲,你的寶貝其實根本不知道“錢”為何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懂得靜下心來,用TA能夠理解的方式淺顯易懂地講一個關于“交換工具”的故事。隨后,社會和社交會讓寶寶對“錢”越來越有感覺,在TA第一次伸手向你索要零用錢的一刻,新的課程又再度開始。隨后是第一次購物,第一次存錢,第一次賺錢甚至第一次“騙”錢,這每個第一次,都是媽媽與寶貝們談“錢”的好時機。
當然,與等待相比,主動創造“第一次”是更值得媽媽們選擇的行動。就從這個暑假開始吧,多抽出一點點的時間,建立孩子的金錢觀雛形,或者主動創造孩子與金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談談錢,說說愛,你就是個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