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嬰兒保險及如何選購后,我們來了解如何為孩子們選購合適的教育基金。只有給予下一代優質的教育,他們的將來才有保障。
一 教育經費需盡早做安排
很多父母替子女規劃將來,除了擔心他們健康之外,其次就是教育,因此當寶寶出生后,部分父母除了實時為子女買個保障(保險)以外,接著就要考慮“教育經費”。
所謂“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果計劃為下一代出國升學,單靠18年后一次性付出一筆巨額,的確非常吃力!大學的開支永遠是出人意料,很多父母原本安排子女投考某一個科目,但子女的意愿一旦改變,極有可能會超支,就以本人一名客戶為例,他們原本安排女兒出國讀商科,怎料女兒對音樂有強烈興趣,最后決定轉到維也納讀音樂,教育經費嚴重超支,另外一個客戶的兒子,由于最終也決定轉讀醫科,學費也超出預算!因此,大學的開支好像一個無底洞,必須盡早安排,當一對夫婦開始懷孕的時候,就需要為教育經費作出安排了!
二 教育儲蓄計劃和教育基金計劃
父母最頭痛,莫過于當為子女規劃教育經費時,到底應該把資金投放在什么地方。房地產?股票?銀行定存?基金?債券?還是保險公司?
就以香港為例:父母選擇自0歲至18歲,按月供款來進行投資最為普遍。在規劃教育經費方面,主要分為傳統的“教育儲蓄計劃”以及“教育基金計劃”。
1 教育儲蓄計劃
此類計劃在香港很普遍,是一種分紅的儲蓄保單,完全體現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精神。自寶寶出娘胎后,父母就按月為寶寶做儲蓄,風雨不改,日復一日。每年平均回報約4%~5%左右,這樣下來,雖然沒有驚喜,但至少是一個很穩健,風險極低,且可靠的儲蓄方式。此類計劃最大的好處是可自行附加“投保人免繳,保費保障”,一旦投保人(父或母),為子女儲蓄期間不幸身故,保險公司會自行為身故父母繼續覆行教育儲蓄目標直至子女18歲,確保即使父母有何不測,其小孩都可18歲如期進入大學。
2 教育基金計劃
在香港,“基金”是很普及的儲蓄方式,不管是退休金還是教育基金。很多人都喜歡用“基金”作投資工具。
什么是基金?它是一種集體投資的計劃,把世界各地的資金聚合一起,集液成裘,再交由專業人士管理。而我們投放的資金,經基金公司匯集一起后,就會在市場選購適當投資項目,然后再分為股份或單位。再分發給投資者擁有,投資金額越高,分配單位數目越多,投資可涉及世界各地金融市場。
對于父母而言,投資基金有以下優點:
1 分散風險:由于每只基金至少投資數十項的證券及項目,涵蓋多個市場,涉及不同行業,地區,市場,風險分散。故一般投資者是不能自行做到。
2 平均成本法:“月供”基金的好處是不管市升市跌,都按月入市,趁低吸納,不受情緒的波動去投資,對于不少股市初哥,都寧可參加月供基金計劃,每月鎖定幾只心儀的基金,每月定時入市。由于大部分都是中長線投資,所以投資者更不會受到短期的波動影響!
3 交易簡易:要選定基金類別或市場,便可將投資決策,交由專業基金經理代勞。不必為捕捉市況而費神,他們專業管理及投資決定,協助投資者尋找最佳投資機會。
4 豐儉由人:由于基金集合眾人的資金,匯聚一大筆資金投資,因此每人只需本相對較低的金額就可入市,每月低至1000元左右,就可以涉足環球金融市場,參與海外投資的機會。
5 親子時間:由于基金是按月投資,加上是中長線,您不需要好像投資股票,經常日夜留意股市市況,亦無需經過辛勤及勞碌的一天工作后,晚上仍要研讀財經報章分析及走勢。當您投資項目輕松簡易后,就會有更多親子時間。而目前很多基金投資都設有“網上匯報”,一旦心血來潮想知道自己基金投資走勢,可隨時上網了解,更可自行在網上調配基金組合,靈活性強,透明度高。
然而投資基金是要收取管理費,認購費等費用,投資者要留意!
此外,在基金組合上,更要考慮“個人目標”及“風險程度”,接受風險較高人士,可股票基金比例較重;而相對保守的朋友,就可側重債券基金。
三 越早實行教育經費越理想
就以本人為例,當兒子出世后,便即時為他購買基本兒童保險(包括醫療,危疾,意外等)第一重保障,隨即再為自己加大人壽保額,萬一自己身故,也有足夠賠償留給兒子升學及日后生活。之后,再每個月以“月供”方式,參與基金投資,令小朋友不用為將來教育經費傷腦筋。
由于一下子進行多項的計劃,從而會感到吃力,父母應量力而為或分階段進行。
在理財過程當然會有壓力,但“教育”是無價的,眼見小孩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天一天長大,一天一天進步,大人辛苦一點都是值得的。只有給予下一代優質的教育,他們的將來才有保障,唯有“知識”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