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銀行是在中國政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時期發展起來的非金融機構,將山東省廣饒縣糧食加工企業帶動糧食銀行發展和黑龍江省糧食物流企業帶動糧食銀行發展兩種運作模式進行對比,分析了糧食銀行的運作模式,并且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對現有糧食銀行的管理和運作提出來規范運作流程、提高員工素質、按需開展業務、規避市場風險等四條建議。
關鍵詞:糧食銀行 糧食儲存 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076-02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中國歷來重視糧食的生產、儲備和流通。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扶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糧食銀行是在中國中央和省二級糧食儲備體系下建立的基層糧食儲備方式的一種創新,糧食銀行是在政策扶持下建立的非金融機構,它由政府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用以購買農戶糧食,既解決了企業貸款難、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糧食銀行向農戶提供貸款,發展了農村金融信貸業務。糧食銀行為農戶儲存糧食提供方便也解決了同時間集中賣糧使糧價下跌的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糧食銀行還是中國糧食儲備體系和物流運輸的基層環節。
一、糧食銀行的起源
中國糧食銀行的發源地是山東省廣饒縣,糧食銀行是在“兩代一換”服務的政策基礎上發展來的。“兩代一換”即代農民儲糧、代農民加工、品種兌換。開展“兩代一換”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糧食年年豐收,中國農民自古有自家儲糧的習慣,但是因為糧食數量過多,沒有足夠的米倉和合適的方法保存糧食,糧食損耗嚴重,糧食的儲存成了農民的一大難題,有農民就想到找糧食部門幫忙。廣饒縣糧食部門認識到農民賣糧難、儲糧難的問題,為了防止谷賤傷農、緩解豐收時期的交通運輸壓力,糧食部門決定運用自己的庫房和糧食儲存技術,幫助農民解決這個難題。1983年初,廣饒縣國有糧食部門開展代農民儲糧業務,并且將這個業務延伸為“兩代一換”,并在全縣普及。廣饒縣“兩代一換”業務的開展,使得農民受益,在此基礎上,1989年,廣饒縣又引入現代銀行機制,與糧食加工貿易企業合作開辦“糧食銀行”,并被原國內貿易部在全國推廣。
糧食銀行,是指儲糧戶(主要是農民)將暫時閑置的糧食存放于糧食經營企業,儲糧戶擁有糧食的所有權,經營企業擁有代儲期內的使用權的一項農民和企業的合作業務。糧食經營企業可以通過加工、貿易等經營行為盤活糧食資源,在糧食的流動和周轉中獲得糧食的增值效益,這部分效益即為“糧食銀行”的利潤和儲糧戶的利息。
糧食銀行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取得了一定成果,現今中國山東、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江西、江蘇、四川、黑龍江等地都有了糧食銀行,但是各省因不同的實際情況,糧食銀行的運作模式也不盡相同。
二、華北和東北地區糧食銀行不同的運作模式比較
1.華北地區糧食銀行運作模式——糧食加工企業帶動糧食銀行的發展。山東省廣饒縣是中國糧食銀行的發源地,多年來的發展使得廣饒的糧食銀行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始終堅持“藏糧于民、儲糧備荒、存糧自愿、取糧自由、為儲戶保密”的原則。廣饒縣糧食銀行是由縣糧食部門與實力強大的糧食加工企業合作,向銀行貸款購買農民的糧食的方式發展起來的,糧食銀行不是傳統意義的金融機構,但是它通過農民把糧食存放在糧食銀行,銀行向農民支付現金的方式為農民提供短期貸款,既發展了農村短期小額貸款也解決了農民自己存儲糧食損耗嚴重的問題,并且形成了農戶、糧食銀行和糧食加工企業的合作形式。
廣饒縣在各村屯下設基層糧站、糧所,方便農民存糧,糧食銀行向農民發放《儲糧證》和《口糧轉化證》,農民可以持證到存糧點領取原糧、成品糧和糧油食品,也可以提取現金,議價出售。糧食在糧食銀行存儲,不限時間、不收取手續費。廣饒縣農業部門在保證農民糧食提取的前提下,動用30%~40%的代儲糧進行周轉買賣,取得收益,作為糧食銀行的收益。
2.東北地區糧食銀行運作模式——糧食物流企業帶動糧食銀行的發展。黑龍江墾區是中國糧食的主要產區之一,2008年糧食年產量142.06億公斤,商品率91.2%。每到糧食收獲季節就會出現農民賣糧難、糧食運輸難、農民增收難的問題,2008年,北大荒商貿集團下屬的北大荒糧食物流有限公司與中國民生銀行大連分行合作,在建三江成立糧食銀行,通過向銀行貸款解決收購農民糧食的資金問題。與山東的糧食銀行不同的是,黑龍江的糧食銀行主要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它是依托自己在建三江分局的13個物流倉儲節點,在收獲季節收購農民糧食統一存儲,過了秋后集中賣糧的時間再出售糧食,打開時間差,既可以保證糧食運輸的暢通又避免了集中賣糧“谷賤傷農”的局面,相當于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戶在糧食銀行開立糧食存折賬戶并辦理民生借記卡業務,簽訂存糧協議,辦理存糧手續。農戶可以自行送糧到糧食銀行也可由銀行派車,但要按市價收取運費,糧食銀行對糧食進行質檢、稱重等流程,完成糧食取樣手續,糧食入庫存放,為農戶開具糧食存折,農戶可以持身份證和糧食存折向糧食銀行辦理個人貸款,用于糧食耕種或個人經營。農戶將糧食存入后也可以通過糧食銀行的電子交易平臺網上進行糧食交易,期貨或者現貨。糧食銀行為農戶保存糧食最長期限為6個月,前3個月為免費,后3個月每月收取保管費6元,6個月后農戶不取走糧食視為放棄糧權,糧食銀行按國家最低收購價或者與農戶協商價格購買農戶糧食。糧食儲存在糧食銀行后,農戶可以根據市場賣價隨時將糧食取走銷售,也可以在糧食銀行下設的電子平臺進行網上交易,賣方向糧食銀行繳納每噸15元手續費,買方繳納每噸10元,糧食自行取走繳納每噸25元手續費。
三、糧食銀行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廣饒縣和黑龍江墾區的糧食銀行的建立基礎各不相同,廣饒縣糧食銀行是由糧食加工企業帶領,主要解決農民存糧難問題;黑龍江墾區糧食銀行由糧食物流企業帶領,主要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他們都能夠根據各自地區的農民的需要,找到最符合當地糧食銀行發展的運作模式,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本文對廣饒縣和黑龍江糧食銀行的發展、銀行的商業化運作管理等方面進行梳理后認為,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進一步完善糧食銀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健全規章制度,規范運作流程。健全的規章制度能夠保障糧食銀行的基本運營,使得糧食銀行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有章可循,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依照規定進行針對性的解決;規范的運作流程使得農戶存儲糧食取出糧食的過程都是按照標準操作的程序進行糧食取樣、登記入庫、按折取糧等,讓農戶放心把糧食存入銀行,提取糧食時也不會擔心拿到質量差的糧食。
2.提高糧食銀行工作人員素質。糧食銀行雖然不是金融機構但是也需要專業人才,糧食的檢測、質量等級檢驗、糧食如何儲存才能損失最小等工作都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但是由于中國農業方面培養的專業人才人數少,即使畢業多數人也不愿意做基層工作,所以糧食銀行缺乏該從業方面的專業人才。據此,筆者認為可以選擇培訓現有的糧食銀行的工作人員,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術,使他們更好的為農戶服務。
3.按各地不同需求開展業務。中國國土面積大,各省區之間的農業發展水平發展狀況都不相同,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在另一個地區,應該在基本業務開展的前提下,根據農民切身需求靈活發展其他輔助業務,比如品種兌換這項業務,廣饒縣糧食銀行的這項業務切實為了方便農民生活,但是黑龍江糧食銀行就沒有這項業務,也有其他地區的糧食銀行把這項業務做成了連鎖糧油商店,兌換點遍布全縣。
4.糧食銀行要規避市場風險。糧食銀行可以將農戶儲存的糧食在保證正常提領的前提下,將剩余糧食的30%~40%投入市場運作,在糧價高時賣出糧食取得收入,在糧價低時買進糧食進行補倉,一方面可以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預測糧價。但是市場變化不是完全能夠預測出的,有時也會出現糧食賣出后糧價又繼續上漲,糧食銀行進行買進補倉就會虧本,數額過大的話就會影響糧食銀行的正常經營。所以糧食銀行的經營者要在規避市場風險方面多加注意,謹慎投資。
參考文獻:
[1]丁聲俊.“糧食銀行”的起源、發展和創新[J].中國糧食經濟,2008,(11).
[2]四川省崇州市糧食局.“糧食銀行”惠及三農 品種兌換方便萬戶[J].糧食問題研究,2010,(1).
[3]章力建,顧衛兵,王先鋒.“糧食銀行”:作用、本質與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04,(9).
[4]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北大荒“糧食銀行”及其主要做法[J].中國經貿導刊,2009,(3).
[5]秦玉云.糧食銀行發展演變探析[J].經濟理論研究,2008,(18).
[6]王棟華.新農村建設與“糧食銀行”[J].中國糧食經濟,2009,(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