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也已初步樹立。要突破制約中國法治深入發展的瓶頸,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使中國的法治建設“形神兼備”。源自中國傳統的和諧價值是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結合現代法治理念,明確法治精神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各個環節的作用,并探索其生成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法治 法治精神 法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252-03
自1999年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已歷經十余年。“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得以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水平不斷提高,權力監督不斷加強,人權得到有效保障。然而,由于法律自身固有的滯后性、僵硬性等局限,日益繁多的法律法規并未能完全應對中國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乃是本為法治的內在養分、精神支撐的法治精神在當下的中國依然缺乏。要在深受人治影響的中國,借鑒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容易,但要將源自西方法治實踐的法治精神亦照搬過來,顯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的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我們應當從中國的傳統中去找尋,找到最能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追求的精神要素,并將它與現代法治理念相整合,形成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反映民族精神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只有具備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法治精神,才能真正推動中國法治建設的深入發展。
一、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
“法治”一詞最早由古希臘的智者亞里士多德提出,“良法之治、普遍服從”的精辟解讀至今令人折服。“良法”是法治的外在表現,“可以肯定,只有物質的、制度化的‘硬件’系統而缺乏相應的精神意識、觀念和情感等‘軟件’系統支持的所謂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它只有法治的外表和骨架而沒有內在的靈魂。”既要確保制定出來的法律是“良法”,又希望制定出的“良法”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和遵守,必須依靠法治的內在——法治精神的支撐,所以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是法治社會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它不是憑空生成的,而是在法律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同時又會反過來影響著法律實踐。中西方的法治進程有著截然不同的路徑,我們在推進法治現代化的進程中,可以借鑒、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但法治精神、對法律的信仰卻沒有辦法直接拿來,灌輸到人們的頭腦中,繼而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法治精神勢必有共通的地方,但是真正能深化中國法治建設的法治精神,一定得具有民族性、時代性,能形成社會共識。
西方的法是通過相互權利的一種博弈而達到合理的、正當的社會安排,亦就是所謂的“正義”。西方法治濫觴的古希臘、羅馬時期,法在貴族與平民的不斷斗爭與相互妥協中生長起來的,其中生成的法治精神自始蘊涵著平等、民主和權利等要素。即使在一切都披上神學外衣的中世紀,法律有了神法、人法之分,也不過是強調上帝的意志高于世俗法律,但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平等仍然是法律的應有之義。到了十七八世紀,打著反封建、反神權旗號的資產階級革命更是將人文主義、理性、平等、人權等理念宣揚到了極致,生命、自由、財產等權利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伴隨著西方法治的成長過程,法治精神才能夠深入人心,“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應該回到中國的傳統中去尋找。
中國的傳統社會,禮法并行。情、禮、法,法居最末,可見實質上禮是重于法的。“法,刑也。”所謂的法,一方面就是刑法,另一方面則是官僚制統治機構的組織法、行政的執行規則以及針對違反規則行為的罰則所構成。因此,法律只是統治者統治人民、穩定社會秩序的工具而已,法律是權力的化身,而非權利的保障。在社會關系中真正起到調整作用的規則是禮,所以,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的理想就是取消法律,依靠調停解決糾紛和求得互相和解,以追求社會關系的和諧。和諧的價值理念一直貫穿著中華法系的形成、發展及演變的過程中。雖然其總體上可能與今天的法治精神相背離,但在今天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精神,傳承弘揚和諧文化的背景下,不難發現和諧這個價值能夠得到社會共同體的認同,富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在西方法律思想發展的長河中,自然法思想就像一根紅線貫穿始終,生生不息,并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因此將和諧解讀為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并對它進行現代轉換,使之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契合,是對當代中國法治精神內涵的準確把握。當然,今天我們所追求的和諧不等同于傳統中的“貴和尚中”、“息訟無訟”,而是在法治框架內的和諧,它涵蓋了憲法和法律是全社會的行為準則、立法統一、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內容。
二、法治精神在中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以和諧為核心要素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體系,結合現代法治理論,它還包含了法律至上、平等、正義、權利保障、權力制約等其他要素。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法治精神在中國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1.立法。和諧意指一種穩定的秩序。“無規矩不以成方圓”,社會秩序的構建需要相應的規則,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最主要的規則。法治之下的法律應具有可預測性、確定性和明確性,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指引和預測,法治精神要求在立法上首先應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是制定出來的“法”應是“良法”,即內容上體現人民意志、保障公民權利、程序上設計完備的法律。正所謂“無救濟即無權利”,種類繁多的權利若無對應的救濟措施來保障,最終只會變成鏡花水月。最后要求立法上實現統一。在中國一元兩極多層次的立法體制下,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必須避免出現“立法打架”的情形,確保立法的統一。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其法制工作委員會之下成立法規審查備案室,從其名稱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來看,目前中國對規范性法律文件效力的審查僅限于法規類,而對法律是否可能違反憲法、如果出現違憲的情況由誰來審查、怎么審查等一系列問題尚無明確規定。立法是法律運行的起始性環節,法治精神對此環節的要求可以加強法律的穩定性、統一性。
2.執法。依法治國的核心在于依法行政。人們組建國家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序的環境中享有生命、自由、安全和財產的權利。但國家權力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如果不加制約和監督,它就有可能成為侵害公民權利的“利維坦”。為了保障人權,法治精神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遵循“法無授權即禁止”的原則,禁止以權代法、以言代法,只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遵循法定程序,履行自己的職責。中國的法治實踐走的是一條自上而下的政府推進型道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能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將直接影響到法律的權威、公民對法律的信服度及法律信仰的形成。
3.司法。“法律乃善良公正之術”,公平正義與法治有著本質聯系,體現了法治的價值追求。只有貫通公平正義的理念,法律才是受到普遍尊重的良法,才能真正維護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對公正的追求往往通過司法公正來體現。法治精神要求尊重司法獨立、尊重法官獨立、尊重法官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基礎上作出的審判結果。司法獨立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實現公正的手段,司法獨立尤其是獨立于行政機關。
4.守法。遵守法律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的當然義務。守法包括依法享有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法治精神要求增加違法的代價,降低維權的成本,便捷維權的渠道。如果違法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守法會令自己更加幸福,那么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希望增加自己的痛苦,守法自然就會成為人們行為習慣。譬如,刑法修正案(八)中將“醉駕入刑”以后,我們可以看到飲酒、醉酒駕車的人數明顯減少,因酒駕引發的交通事故統計數字大幅降低。法治精神要求將“違法必究”落到實處,利用法律的國家強制力促使全社會形成尚法、守法的風氣,目的是最終能夠實現全社會從消極、被動守法轉變為積極、主動守法。
5.法律監督。“任何公共權力的正當行使都離不開一定的監督機制;沒有了監督,握有權柄者便必然會運用自己的權力牟取私利,從而導致腐敗。”法律監督是實現現代法治社會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國家監督還是社會監督均應遵循法律的規定。當前中國社會中,輿論監督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媒體的評價有時未必是理性的,尤其是在案件尚未審結時,任何有傾向性的報道、評論都可能給法官、民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偏見從而影響公正的判決。法治精神要求對權力的制約、督導離不開理性的精神,合理合法地監督才能保障法律的公正、保障公民的權利。
三、弘揚與培養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可行途徑
沒有精神之法治,猶如沒有靈魂之人體。從歷史上看,中國并不缺乏嚴密的法典、高大的衙門和森嚴的監獄等法治硬件或要素,但唯有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所必備的法治精神總是先天不足或者被人忽視,以致法治建設要么曇花一現,要么走樣變形,給后人空留許多憤懣與遺憾。因此,積極探索弘揚與培養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可行途徑,對促進中國法治建設具有事半功倍的意義。
1.嚴格依法行政、促進司法公正。正如前文所述,法治精神是法治實踐的產物,反過來也會影響著法治實踐。要生成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全社會形成法律信仰,必須讓法律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堅決杜絕權力腐敗,徹底消除人治的影響。通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法律的尊重,遵守公開、公正的原則,將公權力的行使曝露在陽光下,自覺接受公民監督。2003年孫志剛案、2005年佘祥林案、2009年“釣魚”執法案、2010年趙作海案,這一系列案件的背后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公信力的逐漸下降,是對民眾脆弱的法律信仰的一次次打擊。我們之所以選擇法治的道路,是因為法治是以保障人權為根本價值追求的,根本途徑就是限制國家權力。因為有可能給公民帶來更大傷害的不是其他公民或組織,而是國家,任一公民在國家面前都是處于弱勢的地位,即公權力的無限擴張才是公民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最大原因。嚴格依法行政、促進司法公正,逐步推進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公平正義、保障人權、制約和監督國家權力等理念的確立,是弘揚與培養當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有效途徑。
2.提升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法律職業共同體是以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家為核心的法律職業人員所組成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必須經過專門法律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具有統一的法律知識背景、模式化思維方式、共同法律語言的知識共同體;它以從事法律事務為本,是有著共同的職業利益和范圍,并努力維護職業共同利益的利益共同體;其成員間通過長期對法治事業的參與和投入,達成了職業倫理共識,是精神上高度統一的信仰共同體。目前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情況的制約。從2004年國家舉行統一司法資格考試以來,報名的學歷條件是“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這里的“高等院校其他專業”,就是法學界常說的“非‘法’專業”。法治國家需要的“法律人”,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職業教育與培訓,形成固定的法律思維模式,認真對待權利,也認真對待義務與責任,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維護法律的權威,而不僅僅是會用法律條文的“工匠”。高素質、相對獨立、有威望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將堅守法治精神,勇擔社會責任,為全社會樹立榜樣。
3.增強法制宣傳,提高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過去由于受到人治思想的禁錮,長期的法律工具主義的侵蝕,公民對法治建設往往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2005年《物權法草案》面向全社會征求意見、2006年《勞動合同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2010年國務院新拆遷條例二次征求意見稿公布、2011年《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已提意見數,更是刷新了全國人大法律草案征求意見管理系統單項立法的征集意見紀錄。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中國法治進程的推進,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正是因為自己的親身參與,法律才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人民才更愿意遵守代表自己真實意愿的法律。
雖然《憲法》賦予了公民監督的權利,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享有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公民監督權在當下并未得到有效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民知情權的缺失,而它正是展開公民監督的前提。除此之外,公民監督權的配套制度設計不完善、公民監督渠道不暢等因素都嚴重傷害了公民的法律信仰。增強法制宣傳,提高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真正形成公民權利意識,法治精神才能有生成的土壤。
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它以和諧作為其核心要素,同時包含了一系列現代民主法治國家都認同的權利要素、民主要素、公平要素等等。只有在中國的法治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法治精神,才能正確指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各個環節,才能讓法律真正得到尊重、信仰,因為“法律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勤華.西方法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程琥.歷史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法治建設[N].法制日報,2008-02-29(5).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6]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G]//許章潤,等.法律信仰——中國語境及其意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3.
[7]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06.
[8]鄂振輝.自然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5.
[9]賀衛方.運送正義的方式[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87.
[10]楊春福.法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313.
[11]胡云騰.法治精神之我見[N].法制日報,2007-08-17(3).
On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XU Yuan-yua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Now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legal system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socialist rule of law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We need furth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rule of law,to achieve our target.The harmonious value from Chinese tradition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Combining it with the modern idea of the rule of law,clearing the spirit’s role in legislation,enforcement,judicial,law-abiding,legal supervision,and exploring feasible ways to create it.
Key words:rule of law;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