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返鄉創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增強了城鎮化建設的凝聚力。而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加強對農民工創業技能、文化素養的培訓和教育。
關鍵詞:返鄉創業 農民工 城鎮化 積極作用 培訓 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051-02
厲以寧公開表示,中國擴大內需,城鎮化是重要途徑。一方面,擴內需要求農民收入提高,而城鄉一體化使農業產業化,進而使農民收入提高。另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據統計,到2010年10月底,從陜西省20個省級示范縣綜合情況看,成功創業的回鄉農民工1.42萬人,帶動近12萬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促進就業倍增效應得以充分的發揮,有力的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1]。據調研分析,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是國家和各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和支持創業的政策,吸引著農民工回家鄉創業,這一點從近幾年,特別是2011年春節后南方大面積出現的“用工荒”就能得到證明 [2]。
一、返鄉創業農民工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載體
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為廣大農村地區就地直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近解決數量巨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很多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崗位,而且創業的農民工還帶回來了很多大城市的新思想,促使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流向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活力。進城農民工經過一段時間外出就業,在外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資本,學到了從商和經營知識,在小城鎮創辦企業,發展工商服務業,投資商品性農業,他們返鄉創業成為推動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成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有效載體。
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行業,據調查,農民工有5萬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萬元就可以辦企業,而且70%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建立,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容量大、門坎低、易接受的就業渠道,改變了農村以農為主的傳統局面,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開拓了就地轉移勞動力的門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就業壓力。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百縣農民工回鄉創業調查情況資料推算,2008年回鄉創業農民工總數約800萬人,創造了約3 000萬個就業崗位,平均一個創業者帶動4人就業,每人每年增收5 000元左右 [3]。
另外,返鄉創業者通過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擴大了農業經營規模;通過對農業的資金支持,提高了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的基礎條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產品原料基地和營銷網絡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有力促進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有效開拓了市場空間,從而帶動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這無疑會以很低的成本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成為以工促農的重要載體。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增強了城鎮化建設的凝聚力
目前,中國正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階段,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穩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這些農村富余勞動力必須要有效地分流和安置,而大中城市不可能完成上億的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安置工作,必須依靠城鎮化中的中小企業就地轉移安置。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城鎮化是吸納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中小企業創業對歐美經濟、社會、政治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美的不少學者和政策制定者也逐漸意識到創業對促進農村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七屆FAO/REU國際農村發展夏季研討會(FAO/REU International Rural DevelopmentSummer School)文件就指出,創業是農村發展的經濟動力。許多學者認為開展農村創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之一[4]。大多數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行業與他們務工的行業基本相同,比較集中于食品、農產品加工、餐飲、運輸等行業,他們在城里打工積累的經驗和資本對返鄉創業具有重要作用,將小農戶與大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起來,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向小城鎮聚集,返鄉創業者將其打工期間積累的財富投向小城鎮,有效化解了政府投入不足對小城鎮建設的影響。
農民工創辦的企業近半數辦在小城鎮和縣城。這些企業帶動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向小城鎮集聚,發展了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回鄉創業的行業選擇也和打工從事的行業、所掌握的技能、行業知識有密切聯系。調查表明,回鄉從事建筑業、服務業、工業創業的人中分別有70%,62.5%、48.2%的人是原有從事過相關行業工作的,回鄉從事農業開發創業者有51.7%屬于農業打工者。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半數仍與打工地保持較密切的聯系。保持技術、銷售、資金和其他經濟合作聯系的分別占24.9%、24.4%、9.3%和15.7%。其中聯系很少或者已無聯系的占48.7%” [5]。
溫家寶指出:“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6] 陜西省農民工在特色種植養殖、小型加工、餐飲旅游服務、商貿物流等諸多產業領域進行生產實踐。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農民工回鄉創業第一產業占到28.3%,第二產業占到30.7%,第三產業及其他占到41%。全省20個省級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當年農民工創辦企業(經濟實體)占轄區內新增企業數的52%。農民工回鄉創業還打破了貧困地區單純依靠招商引資的被動局面。不少地區如安康石泉縣、漢中勉縣、商洛山陽縣農民工回鄉創辦的實體規模和經濟總量已超過了當地招商引資數倍,占到當地民營經濟總量的30%以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生力軍 [7]。
三、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加強對農民工創業技能、文化素養的培訓和教育
較之傳統的在鄉農民,返鄉創業農民工雖具有許多優勢,但從適應城鎮化進程而言,當前農民工素質還存在有諸多難以適應的方面。央視的調查顯示,57%的農民工是初中學歷占主體,95%都是高中以下學歷,農民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3]。由于農民工自身知識的缺乏,決定了他們在企業管理、市場開拓、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對農民工創業技能、文化素養進行合理的跟蹤培訓和教育。
第一,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低谷所帶來的就業困局,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創業能力。以提高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和就業質量為目標,重點培養技能適用型和技術熟練型農民工。要結合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完善政府主導,官民并舉,輸出地與輸入地聯合,學校教育、機構培訓與遠程培訓結合的多層次的技能培訓體系。形成按市場需求招標培訓,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公私培訓機構平等競爭,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促進培訓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新機制。大幅度增加政府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提高培訓補貼標準,擴大培訓覆蓋面。
第二,對返鄉創業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咨詢和有關信息服務,增強他們的創業能力,提升他們適應市場變化、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一是各地政府勞動部門或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在組織培訓中,應注意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幫助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碰到的實質性問題。二是應由政府勞動部門組織,采取“訂單式計劃、委托式培訓”的模式為返鄉創業者企業提供熟練工人。三是政府對返鄉創業人員和農民的培訓費用必須要納入國家財政預算。
陜西省2009年出臺的《關于開展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將有創業愿望和培訓要求的回鄉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對象范圍……不斷拓展培訓渠道。”到2011年,陜西省將有40%的縣(區)建成省級和市級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8]。陜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在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也特別強調“要依托產業就近就地轉移農民,支持農民返鄉創業” [2]。因此,農民工回鄉創業在帶動和吸納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等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川,常鋒.陜西省2010年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座談會在鳳翔召開[EB/OL].中國就業網,http://www.chinajob.gov.cn/employ-
mentservices/content/2010-11/29/.
[2]汪曼莉.吳登昌副省長在全省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J].陜政通報,2009,(10).
[3]張明林,等.金融危機和產業轉移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對策研究[J].求實,2009,(5).
[4]周其仁.把創業放到第一位來,把就業放到第二位去[N].經濟學消息報,1999-09-10.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民工回鄉創業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民工回鄉創業現狀的調查與政策建議[EB/OL].人民網,http://www.
773n.com/wenzhang/h30332/,2010-07-21.
[6]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0-03-06.
[7]李艷,楊川.陜西回鄉創業農民工逾12萬創辦經濟實體超6萬個[N].陜西日報,2011-01-02.
[8]段博.陜西各縣加緊建設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9-06/08/content_
11505409.htm,2009-06-08.[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