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社會已進入“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的階段。社會矛盾一旦遇到“導火索”,就容易爆發為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嚴重威脅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基層政權的穩定。因此,通過運用政治學分析方法分析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根源以及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的策略,對于妥善有效地處置和化解群體性矛盾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政治學分析方法 策略
中圖分類號:D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263-02
一、群體性事件概述及其界定
所謂群體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眾或個別團體、個別組織,在其利益受到損害或不能得到滿足時,受人策動,經過醞釀,最終采取集會、游行,集體上訪,集體罷課、罷市、罷工,集體圍攻沖擊黨政機關、重點建設工程和其他要害部門,集體阻斷交通,集體械斗甚至集體采取打、砸、燒、殺、搶等方式,以求解決問題,并造成甚至引發某種治安后果的非法集體活動。
“群體性事件”,目前的界定仍然有爭議,但一般認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體,為了實現某一目的,采取靜坐、沖擊、游行、集合等方式向黨政機關施加壓力,出現破壞公私財物、危害人身安全,擾亂社會秩序的事件,可分為群體性暴力事件和群體性非暴力事件。群體性事件從總體上說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既包括輕微違法的群體治安行為,也包括觸犯刑律的群體犯罪行為,是聚眾共同實施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其他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財產安全的治安性事件。
二、透視群體性事件的政治學依據
1.利益結構失衡論。古典政治學集中討論“良政善治”的意義和條件,并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論證了公平正義的制度安排對于良好秩序的重要意義。一種好的制度安排和好的社會秩序,應該以社會利益結構的均衡為前提條件。換句話說,社會利益結構的失衡,是造成社會不滿、引發社會矛盾、導致社會抗議和社會沖突的根源。第一,善德就在于“行于中庸”,即適宜于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和使每個人避免過猶不及狀態的品行?!靶杏谥杏埂辈粌H應當是公民生活方式和行為標準,也應該成為政府施政的理性準則。換言之,頻繁地在非固定地域、非固定人群或團體中發生的社會沖突事件一定表明該社會在上述原則上出了問題,可能意味著社會發展偏離“執中”路線而導致嚴重不和諧。第二,實現中道政治、適應小康社會的優良制度應該是混合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要素的“共和政體”,其宗旨在于顧全貧富兩方利益,保證處于中間地位的統治者扮演“仲裁者”的公正角色,盡可能實現各個因素的平衡。在富人和強者事實上掌握更多資源和機會的情況下,引入平民力量,適度加大其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是維持二者均衡的重要方法和實現利益協調的重要手段。
2.制度供給不足論。在20世紀中期開始的發展研究中,現代化與社會穩定問題一直是政治學家們關注的中心議題。在現代化發展階段,社會各種要素急劇變化,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社會需求,使傳統的制度供給模式出現嚴重“不適應”,從而導致社會不穩定。依照這種理論可以做出判定,如果一個社會處于嚴重的不穩定狀態,那就說明該社會的制度供給出了問題。因此,群體性事件的頻發,表明該社會政治制度化水平相對落后,不能將社會需求納入日常的制度化軌道,以致形成社會矛盾的糾結和總爆發?!爸贫裙┙o不足論”的主要觀點來自于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的論述。根據他的觀點,任何社會都可能面臨政治不穩定危機,但是,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出現不穩定的幾率較小,而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所謂“現代化”時期,往往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時期。換句話說,政治動亂的產生,不是由于缺少現代性,而是試圖獲取現代性;如果貧窮國家不穩定,那并不是因為它們窮,而是因為它們力圖致富。毫無疑問,上述理論也為我們分析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提供了理論工具。它引導我們超越具體事件紛繁復雜的因果聯系,從制度供給方面把握事態的性質、探究事件的根源,并提醒政府從制度建設角度去檢討以往的工作,尋找避免和化解群體性事件的出路。
3.心理落差論。當代政治學的行為主義學派也為群體性事件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行為主義者關注人們的心理動機,研究什么樣的動機會促使一個人卷入暴力活動之中。該學派認為,社會成員的個體行為受其心理支配,而個體心理的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和感知;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達到“不可容忍”的地步,這是人們投入叛亂或暴動的心理根源。美國政治學者提出過一個關鍵概念——相對剝奪,以解釋政治生活中的集體暴亂。他給出的結論是,人們是否投入叛亂取決于他們對心理期望值和實際實現能力之間差距的理解,即人們對想得到和能得到之間差距的認識。相對剝奪理論最主要的貢獻是,它指出人們如何感知和認識他們的狀況和條件要比實際的狀況和條件更加重要。暴亂發生在相對剝奪普遍而又強烈的時期。一個教授編寫一本教材時覺得他所得的收益不夠,這不太可能演化為普遍的群體事件,因為他的抱怨不會被社會其他成員所重視。但如果有很多人覺得相對剝奪嚴重,那么,群體性暴力事件就可能發生。
三、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策略
1.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新格局。群體性事件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矛頭直接指向政府,政府成了社會矛盾和沖突的關鍵當事方。導致這種高危局面的一個根本原因,則是傳統的全能型政府體制。全能體制在高度集中權力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矛盾、沖突向政府高度集中,政府便成了社會矛盾和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政府正確對待民間力量,找到政府與民間力量的黃金分割點。把應由社會組織承擔的職能有序轉移出去,構建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新格局。政府主動向民間力量分權,主動向其開放公共空間,這種制度上的大膽創新,顯然比經濟利益上的些許讓渡前進了一大步,這才是群體性事件軟著陸的根本方向。
2.政府為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提供“綠色通道”。為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提供“綠色通道”,積極回應與滿足民眾合理的心理訴求,是有效解決群體性事件的關鍵之所在。一是疏導情緒,重建心理平衡機制。通過組建一支社會化工作隊伍,走進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情緒、法律、精神的支持,主動幫助他們進行情緒宣泄,這是防止負性情緒累積、預防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徑。二是構建兼顧社會心理平衡的公共政策體系。在政策制定時,要充分考慮社會成員的各種心理訴求和不同利益主體,并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確保他們基本權利的實現。三是暢通利益表達渠道,防止利益受損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線。當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無從表達或沒有得到有效回應,甚至是表達后遭受打擊報復時,他們便只有選擇非常態的方式傳遞自己的聲音了。
3.建立健全弱勢群體代言人制度。很多群體性事件的深層原因之一就是弱勢群體缺乏自身利益代言人。弱勢群體處于社會邊緣和利益鏈條下游,缺乏能夠代表自身利益的社會化組織,在訴求難以表達、溝通渠道尚未建立、怨氣積重難返的情況下,矛盾往往就以某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弱勢群體有能代表他們利益、為他們說話的組織化“代言人”,大量矛盾就可以在正常的博弈渠道中化解。當越來越多強勢利益群體因掌握更多社會資源而擁有更多“代言人”以及暢通訴求渠道時,迫在眉睫的就是為弱勢群體建立自己的“代言人”機制,使他們擁有相應的話語權利,從而使社會利益的博弈呈現一種平衡狀態,實現社會的動態穩定。
4.轉變觀念——從積極的角度看待群體性事件。適當放寬《集會游行示威法》和成立社團組織的條件,為社會不滿情緒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為弱勢和邊緣人群創造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機會。適度的游行示威和群體活動可以緩解社會壓力、緊張程度,減輕敵對情緒,減緩社會震蕩,起到安全閥的作用,有利于社會的整合。雖然,對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而言,把沖突視為威脅是很自然的,但美國當代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指出,沖突有時也可以促進社會團結。沖突的表達就像鍋爐的安全閥一樣,可以避免壓力達到無法控制的局面。
5.慎用警力。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必將越來越多,公安機關的頻繁介入,不但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大大增加執法成本和對立面,而且效果堪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擊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彈和復發不可避免。此外,警方的介入,通常會刺激事態急速升溫,情緒更容易緊張對立,導致矛盾激化。而通過與非警方人員聯手,在警察和群體性事件的成員之間建立緩沖地帶,由學生、專業人員、心理醫生、青年人、老年人組成,他們以中間人的形式出現,并且受過專門訓練,善于傾聽和溝通,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能放松氣氛、緩和關系,不像警察的出現,容易加劇緊張戒備情緒,促使事件升溫。在處理群體性事件時,警方應在其他處理手段均告無效之后,作為不得不出的一張“王牌”,既給自己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又保持了國家機器應有的威懾。
四、結語
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而“后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群體性事件正是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具體外在表現。通過運用政治學分析方法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分析,利益差異顯然成為群體性事件滋生的源頭。因此,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急需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利益調處機制、表達訴求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弱勢群體保障機制,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社會主體,提出覆蓋個體和組織的全面治理措施,有利于公安機關對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和解決,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以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張建勇.群體性突發事件誘發原因及防范機制的構建[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
[2]趙守東.群體性事件的體制性癥結及解決思路[J].理論探討,2007,(2).
[3]黃凌娟.群體性事件概念之簡析[J].公安教育,2007,(3).
[4]楊瑞清,辜靜波.關于弱勢群體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實,2009,(12).
[5]于建嶸.群體性事件癥結在于官民矛盾[J].中國報道,2010,(1).
[6]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中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特點、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7]唐偉.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群體性事件成因解析——基于利益的視角[J].哲學理論,2009,(3).[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