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處于城市化前沿陣地的大城市邊緣區,作為探索城市化規律、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研究的熱點。從近年來大城市邊緣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規劃弊端入手,以綜合性、關聯性和特殊性的視角,揭示出大城市邊緣區產業存在的問題,結合城市規劃學和產業經濟學,深入分析規劃弊端給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從發展理念、規劃模式、產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統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城市邊緣區 規劃弊端 規劃模式 產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203-02
當前,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中大城市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區域帶動與增長極核效應,特別是位于城鄉交錯帶的大城市邊緣區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的主要增長地域,是產業發展最集中、城市面貌變化最迅速的地區。然而在城市增長過程中,由于核心區和鄉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邊緣區的各種規劃出現了很多弊端,導致其產業發展存在很多問題,使得大城市邊緣區成為社會、經濟矛盾最集中的地區。從區域行政和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策略就是優化和更新規劃模式,消除規劃弊端所帶來的影響,協調推進大城市邊緣區城市化、促進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城市邊緣區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邊緣區是指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核心區的社會、經濟功能和影響力等因素集中向周邊區域輻射與擴散,所形成的位于城鄉之間,特征、結構和功能實質介于傳統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地理區域,是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經濟、環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轉化的特殊地帶。
大城市邊緣區在地域空間上處于城市核心區和鄉村之間,是城鄉要素激烈轉換的區域,是城市化進程中核心區向鄉村的輻射與擴散,其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在城市和鄉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響下,大城市邊緣區中部分區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高而逐步被納入城市建成區,或成為相對獨立的邊緣城市,從而轉化為真正意義的城市區;同時,這一區域又不斷地向外擴展,繼續吸納部分郊區或鄉村地區,形成新的邊緣區域,在這一過程中,產業發展也隨著區域性質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大城市邊緣區具有明顯的二元性、過渡性和動態性特征。
二、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發展狀況
作為城鄉關系過渡區,大城市邊緣區是鄉村不斷向城市轉換的中間環節,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區產業向外擴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外圍鄉村產業最先更替的“形成層”。因此,與城市核心區和外圍鄉村相比較,大城市邊緣區的產業發展往往表現出更大的彈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表現出更大的不穩定性和復雜性。
1.產業發展迅速,發展空間優勢明顯。大城市邊緣區是在城市核心區和外圍鄉村地帶之間形成的一個城鄉要素激烈轉換的中間地帶。和城市其他區域相比較,它具備區位、土地、環境等多方面的產業發展優勢。在此條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經濟實力和發揮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產業的重要擴散區,城市核心區的工業、商業和科技首先向這里輻射延伸,它也是第一產業的重要保障區,提供生活食品和生產資源。因此,城市邊緣區的產業發展迅速、生機勃勃。
2.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均衡。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發展保持了城鄉混雜的狀態,從城市核心區擴散而來的第一產業在邊緣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其帶動下,鄉鎮工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近年來,在第一產業的帶動下,第二產業雖然快速增長,但是第三產業由于產業結構集中和勞動力結構分化而導致發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經濟架構的需要。
3.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亂。大城市邊緣區由于自身的二元性、過渡性和動態性,同時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也很容易造成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重構現象嚴重等狀況。面對這些狀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以期使產業結構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邊緣區的土地、人口、環境、社會等要素較為復雜,存在多頭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現象,產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發展后勁不足。
三、大城市邊緣區產業常見的規劃弊端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城市邊緣區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產業規劃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從近年來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規劃的關系來看,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可以說是常見的弊端,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目前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產業規劃體系尚不夠健全,規劃制定過程較為隨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產業規劃理論研究不足,產業規劃理論基礎廣泛但不成體系,在現有理論基礎上制定的產業規劃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離現實,難以形成有操控價值的產業規劃,無法指導現實的產業規劃實踐;另一方面產業規劃在實際應用中的針對性不強,很多產業規劃缺乏科學的論證和嚴格的制定過程。
2.規劃模式及管理缺乏彈性。傳統的規劃模式及管理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其過分強調產業發展與規劃期末的一致性,使規劃在市場經濟下,面臨一些突發情況時缺乏彈性,而大城市邊緣區產業又極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給規劃和管理都帶來很大的麻煩,面對“不定性”,缺乏調控機制,規劃的科學性、超前性和權威性受到嚴峻的挑戰。
3.規劃目標定位不準確。產業規劃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現有資源,通過產業的選擇、產業發展規模的評價、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因此,大城市邊緣區的產業規劃受到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目標的制約。從目前中國產業規劃的實踐來看,很多邊緣區在產業規劃制定中的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導致規劃的目標常常脫離于當地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要么過分超前于經濟發展,要么落后于經濟發展。兩種情況的結果都將使得產業規劃成為一紙空談,使規劃失去意義。
四、大城市邊緣區規劃弊端問題的對策建議
大城市邊緣區的規劃弊端問題是其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累積性矛盾問題。該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需要通過統籌協調產業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之間的關系、更新規劃觀念、改變規劃模式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1.統籌協調產業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城市和產業發展的實踐表明,規劃是一個體系,編制產業規劃不能只關注產業自身的問題,還要注意與其他規劃尤其是城市規劃的銜接。從規劃定制的角度來看,不同的規劃有不同的對象、功能和內容,他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產業規劃如同邊緣區發展的源泉,而與其他規劃的協調就是邊緣區產業發展得以持續的基礎,兩者是雙向因果的關系。沒有產業規劃,邊緣區產業發展就像無源之水;沒有與其他規劃的協調,邊緣區將失去持續成長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統籌協調產業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促進邊緣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2.遵守產業規劃“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大城市邊緣區空間具有比較高的動態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轉換空間比較廣闊,其產業結構相應地具有很大的可變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技術不斷更新,邊緣區的產業結構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因此,大城市邊緣區的產業規劃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因素,確立“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則,使得規劃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調范圍和彈性空間,以此適應時間和空間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人口資源的承載能力以及生態環境容量的約束內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大計。
3.采用產業規劃的新模式。傳統的規劃模式可以概括為:“時間—規模—布局”,即由時間決定規模,再由規模決定布局。這種規劃模式的特點是靜態的、封閉式的完整狀態,它專注于邊緣區發展的兩個端點的狀態描述,卻忽視了邊緣區自身生長的規律和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規劃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更加無法起到規劃的引導作用。針對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發展的二元性、過渡性和動態性,我們需要轉變思想,采用具有彈性和動態性的規劃新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概括為“規模—產業—布局”,即由邊緣區的規模來決定產業分布,再由產業分布來決定空間布局。這種規劃模式的特點是動態的、開放的完整狀態,它專注于邊緣區發展的動態過程,重視邊緣區自身發展規律以及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隨時可以進行合理的調整,真正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促使邊緣區產業規劃順利科學地進行。
五、結語
產業規劃是對未來的一種規劃、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對國民經濟和產業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出的戰略謀劃或部署。在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發展中,只有通過明確產業規劃的地位和作用、明確產業目標的定位、規范產業規劃的編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傳統規劃帶來的弊端影響,促進大城市邊緣區產業的有序、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朝林,陳田,等.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特性研究[J].地理學報,1993,(4):54-65.
[2]顧朝林.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巖亮,劉俊甲.城市邊緣區的城市化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淺析城市邊緣區的產業發展[J].江蘇城市規劃,2005,(3):25-27.
[5]Rickard.T.Agriculture policies for urban frin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92.
[6]World Bank,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ESD,199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