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浙江省三次產業結構現狀的研究揭示了浙江省三次產業的發展趨勢;通過對主要行業增長速度的研究揭示了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通過對私營企業進入產業的比重研究揭示了私營企業產業結構的現狀,提出實現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對策。
關鍵詞:私營企業 產業結構 浙江
中圖分類號:F2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205-05
私營企業的產業分布,是在私營企業發展初期受到產業進入的壟斷壁壘和資本密集要求的障礙以及產業限制政策障礙條件下形成的,也是與私營企業處于發展初期的狀態密切相關的。資料顯示,目前浙江省私營企業呈現產業分布多元化的特點,產業涉及制造業、餐飲業、零售業、重工業、金融業、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公用事業和市政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等,但是重點集中在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五成,達50.26%(根據《2010浙江省非國有經濟年鑒》統計資料345~465頁資料計算所得)。其中,制造業成為私營企業發展的重點行業。這些產業一般是國民經濟中的非主導產業,多從事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的產業。這樣的產業分布將私營企業長期排除在主流、新興及支柱產業之外,必然使私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有限,并隨著技術進步而日益萎縮,最終被社會淘汰。
由此可見,浙江的私營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擺脫“邊緣經濟”的困境,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在本文中通過對浙江省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和私營企業的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揭示浙江省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方向和對策。
一、浙江省產業結構的現狀與變動趨勢
(一)浙江省三次產業變動態勢和特點
浙江的工業化起步于建國初期。至1949年,包括建筑業在內的第二產業僅占浙江省生產總值(GDP)的8.0%,而農業占68.5%,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省份。改革開放以后,浙江經濟迅速發展。1978—2009年,GDP從123.72億元增長到22 990億元,年均增長19.02%;人均GDP從331元提高到44 641元,年均增長17.76%。
三次產業平均增長速度分析(見表1)。從表1可以計算出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見下頁表2)。
根據表1和下頁表2所顯示的資料可以看出,浙江省三次產業的變動特征和趨勢。
1.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最快。從表1中看出,2004—2009年,第一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為7.4%,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為13.76%,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16.69%。這一現象是符合浙江省的產業結構特征和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說明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最快,是浙江省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浙江省的整體經濟形態正處于工業化向后工業化發展的過程。
2.第一產業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大幅度上升。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從1978年的38.1%下降到2009年的5.1%,下降了約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從43.3%提高到51.8%,提高了約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從18.6%提高到43.1%,提高了約25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第二產業的比重變化相對較小,但不能簡單認為第二產業在浙江省經濟中處于夕陽產業,這一點從增長速度中可以證明。2004—2009年,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3.76%,說明第二產業仍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
(二)浙江省行業結構及變動趨勢
對浙江省行業結構和變動趨勢的分析研究,更有助于把握私營企業的產業定位。
1.主要行業的變動趨勢及發展特點。根據浙江省的產業結構特征,將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旅游和社會服務業作為分析的重點。這幾大行業的經濟總量及增長速度(見表3),進入新世紀以來,工業、建筑業、郵電通訊、旅游、社會服務業發展較快,尤其是社會服務業,平均增長速度20.12%,遠遠高于浙江省整體經濟的增長速度。隨著社區服務業、中介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逐步興起,從事社會服務業的企業走勢將一路上升。2004—2009年建筑業的年增長速度為19.95%,在整個行業中僅次于社會服務業,處于第二的水平。由于建筑業是一個基礎產業,它拉動其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預測,要保持浙江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筑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保持目前的增長水平。旅游業的增長速度為19.91%,與建筑業增長速度相近,處于第三的位置。我們可以預測,隨著各地蓬勃發展的旅游經濟和假日經濟推動,及浙江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旅游業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保持兩位數的強勁增長勢頭。郵電通訊業也是浙江省經濟發展中增長較快的行業之一,其增長速度高達19.73%,這說明隨著信息化的推進,為通訊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市場需求,推動通訊業飛速發展。隨著信息化的不斷升級和現代物流的發展,郵電通訊將保持強大的增長勢頭。除此以外,工業和商業也是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的行業。但從工業內部結構考察,浙江產業結構仍然呈現出以表明(見上頁表4),排列前十位的行業分別是:紡織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及供應、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電子計算機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行業的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為63.14%。
2.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變動趨勢及發展特點。浙江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18.6%提高到2009年的43.1%,上升了21.1個百分點,但仍然落后于工業化進程。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降低,第二層次作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當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富裕程度提高后,對旅游、居民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增多,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生活中的聯系過程增加,中介業務增多,對第二層次的需求呈增加趨勢,第三層次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略有上升。
浙江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變化(如表5所示),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傳統的服務業,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占的比重比較大,到2009年依然占據1/3以上,但是可以看出它是逐年減少的。第二層次服務業目前有了較大的發展,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主要產業,尤其是金融保險業跟房地產業開始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第三層次服務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而且發展速度緩慢,教育、科研綜合技術服務業滯后已嚴重制約浙江經濟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看出在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傳統產業仍占很大的比重,而新興產業、教育產業則比重很低,結構升級緩慢。
二、浙江省私營企業的三次產業結構與行業分布
(一)浙江省私營企業三次產業的比重及發展態勢
浙江省私營企業的三次產業結構具有以下特征(如表6所示)。
1.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從浙江私營企業單位數在產業上的分布來看,2009年私營企業戶數為566 595戶,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是:第一產業7 627 戶,占1.35%;第二產業278 768戶,占49.20 %;第三產業280 200戶,占49.45%。
2.私營企業在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最快。表6顯示,從2004—2008年期間,私營企業起始行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據第一位,但是呈現下降趨勢,到2009年這種格局有所改變,私營企業行業結構中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占據第一位,保持穩步上升態勢;第一產業所占份額則呈小幅穩步下降態勢。
(二)浙江省私營企業的行業分布現狀
經過這些年來的大發展,浙江私營經濟主要是私營企業,已進入諸多行業,并形成了一種能及時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產業結構。浙江省私營企業的行業分布(見下頁表7),有如下特點:1.浙江省私營企業的行業分布比較廣泛,且企業的數量、從業人員、投資資金和經營收入增長較快,表明浙江省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私營企業提供了各種領域的發展機會,而私營企業也在不斷市場化的進程中擴大自己的投資領域,憑借產權明晰、經營靈活的競爭優勢不斷滲透到過去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中,努力擺脫邊緣經濟的地位。
2.私營企業除了在農林牧業或第一產業的增長較快以外,在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社會服務業等行業中也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其資本投入的增長都在20%以上。浙江私營工業的行業資本投入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紡織、化學原料、塑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和電氣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中,這些傳統行業的總產值所占比重為72.98%,其中紡織業占13.91%,表明私營企業的產業升級十分緊迫。從近兩年的主要行業資本投入結構變化看,皮革皮毛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制造、家具制造、文教用品制造、化學原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金屬制品制造、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的資本投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紡織服裝業、印刷業、塑料制品業、工藝品制造業等比重有所下降。
3.雖然私營企業在企業數量、從業人員、注冊資金和營業收入方面增長幅度較大,但產值或營業收入的增長幅度卻不對稱。比如采掘業的注冊資本增長96.45%,而總產值僅增長30.69%,說明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該行業的附加值不夠高,私人資本的投資回報處于低水平狀況,這將制約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浙江省私營企業產業升級的主要對策
浙江省私營企業的產業升級必須順應整個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和高度化演進的趨勢。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浙江省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主要對策如下:
1.發揮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現代產業規模擴張力度。浙江省現有各類產業集群600多個,它們的產值占全省工業產值的75%以上,這些產業集群與規模大、數量多、輻射廣、經營人才眾多的專業市場相結合奠定了浙江經濟強省地位的基礎 [4]。發揮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造就的傳統產業部門超常規發展的慣性,在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加快現代產業規模擴張步伐,是適合浙江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
2.實施第三產業超常規發展戰略,提高第三產業層次。浙江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結構層次低主要是由于新興服務業如金融、保險、咨詢、技術服務、教育科技等行業規模過小,而傳統產業中主要為生產、生活服務的商貿餐飲業比重過高。因此,浙江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市場優勢,超常規地發展新興1.浙江省私營企業的行業分布比較廣泛,且企業的數量、從業人員、投資資金和經營收入增長較快,表明浙江省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私營企業提供了各種領域的發展機會,而私營企業也在不斷市場化的進程中擴大自己的投資領域,憑借產權明晰、經營靈活的競爭優勢不斷滲透到過去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中,努力擺脫邊緣經濟的地位。
2.私營企業除了在農林牧業或第一產業的增長較快以外,在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社會服務業等行業中也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其資本投入的增長都在20%以上。浙江私營工業的行業資本投入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紡織、化學原料、塑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和電氣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中,這些傳統行業的總產值所占比重為72.98%,其中紡織業占13.91%,表明私營企業的產業升級十分緊迫。從近兩年的主要行業資本投入結構變化看,皮革皮毛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制造、家具制造、文教用品制造、化學原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金屬制品制造、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的資本投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紡織服裝業、印刷業、塑料制品業、工藝品制造業等比重有所下降。
3.雖然私營企業在企業數量、從業人員、注冊資金和營業收入方面增長幅度較大,但產值或營業收入的增長幅度卻不對稱。比如采掘業的注冊資本增長96.45%,而總產值僅增長30.69%,說明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該行業的附加值不夠高,私人資本的投資回報處于低水平狀況,這將制約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浙江省私營企業產業升級的主要對策
浙江省私營企業的產業升級必須順應整個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和高度化演進的趨勢。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浙江省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主要對策如下:
1.發揮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現代產業規模擴張力度。浙江省現有各類產業集群600多個,它們的產值占全省工業產值的75%以上,這些產業集群與規模大、數量多、輻射廣、經營人才眾多的專業市場相結合奠定了浙江經濟強省地位的基礎 [4]。發揮浙江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造就的傳統產業部門超常規發展的慣性,在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加快現代產業規模擴張步伐,是適合浙江私營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
2.實施第三產業超常規發展戰略,提高第三產業層次。浙江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結構層次低主要是由于新興服務業如金融、保險、咨詢、技術服務、教育科技等行業規模過小,而傳統產業中主要為生產、生活服務的商貿餐飲業比重過高。因此,浙江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市場優勢,超常規地發展新興服務業。一要根據浙江在工業化中后期國民經濟總量中實物產品比重下降、服務產品比重上升的需求狀況,適當控制、收縮流通部門的比重,注意防止不顧需要和可能一窩蜂去發展物流業。二要充分認識生產和生活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標志,積極推進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的迅速發展。三要區分盈利性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兩個不同層面問題。對于盈利性服務而言,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投入,促其迅速發展;對非營利性服務業不應以市場化為方向,而應該明確政府公共管理和發展公共產品生產的職能,解決基礎科學、教育服務及社會保障服務等非營利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的問題。
3.發揮技術創新在產業升級中的牽引作用。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根本動力。一要使私營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以企業為主、政府為輔的科研投入模式,政府的科研支出主要投向社會公益性明顯的研究、基礎研究和某些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究。二要注重技術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確定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制定和實施各層次的發展計劃,推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完善“產學研聯合開發機制”,強化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工作,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三要從浙江省情況出發選擇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有效結合部位,把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信息化水平作為浙江產業升級的關鍵。
4.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形成內力和外力共同推進浙江私營企業產業升級的局面。當前,國際資本和技術搶灘中國市場的勢頭迅猛,浙江私營企業應充分利用毗連上海和處于發展前景越來越被看好的長三角地帶的區位優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和蘇浙滬共同營造全球制造業基地這一歷史機遇,在引進外資特別是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內外力共推浙江私營企業產業升級的局面。
5.發揮政府產業政策在私營企業產業升級中的導向作用。在產業結構政策上,結合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培育與選擇,積極實施私營企業產業合理化政策,形成以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為前提、支柱產業支撐經濟快速發展、高科技產業為先導的產業結構體系;在產業技術政策上,加快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鼓勵產學研聯動、科技經濟一體化和技術成果產業化;建立各種類型的私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幫助私營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產業轉移,對退出競爭性產業的破產和被兼并企業,實行核銷債務和其他經費支持,對進入新興產業的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財稅支持。
參考文獻:
[1]單東.浙江非國有經濟年鑒(2010)[K].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國家統計局.浙江統計年鑒(2010)[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顏蕾.重慶市私營企業產業升級的實證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2):32-37.
[4]劉亞玲.浙江產業升級的路徑選擇[J].財經論叢,2005,(5).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sca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 Li-zhi,HUANG Yan-xian
(The Economy,Trade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Lishui College,Lishui 323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in tertiary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the main businesses,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entr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to industry,this paper uncovers the situ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sca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industrial structure;Zhejiang Province[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