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宏觀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很快,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但作為高等職業學校發展重要依據的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工作還在起步階段,這個指標為高等職業學校調整辦學方向、專業設置、資源配置、資金分配提供客觀、準確的財務數據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高等職業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的指標體系及測算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與闡述。
關鍵詞:高等職業學校 生均培養成本 測算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316-04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類型,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功用越來越重要,政府支持度和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學生、家長和企業的認可度快速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從1999—2008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得到迅速擴大,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逐年上升。1998—2007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數由43萬增加到284萬,比1998年增長了6倍,在校生達到86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承擔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命的主力軍。在中國新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特別突出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形成政府主導、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和資金籌措方式,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以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在如此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態勢下,高等職業學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多方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同時,社會各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更加關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關注的焦點。社會效益主要通過學校的教學水平、培養的學生質量等方面反映,而經濟效益則是從學校生均培養成本、經費投入產出效益等方面體現。其中,生均培養成本既是學校管理者辦學應考慮的經濟因素,也是學校投資者(政府、行業、企業)重點關注的經濟指標。因此,做好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工作對高等職業學校辦學效益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一、高等職業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研究的意義
1.進行高職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研究有利于高職學校的發展。目前高職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主體,同樣置身于市場經濟大潮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是高職學校普遍關注的問題,學校除了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工夫外,經濟指標也是影響辦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學費收入是高職學校收入中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或家長是教育服務的購買者。特別是近年來,高職學校學費占高職學校全部教育經費收入比重不斷提高,教育支出已成為學生或家長的沉重負擔,因此,學生和家長對作為教育收費依據的教育成本非常關心,因此,通過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來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有利于高職學校的長遠發展。
2.加強高職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的研究,有利于加強高職學校內部管理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研究,使各部門、各專業都能夠明確了解培養不同專業的學生所付成本的不同,有助于學校各部門樹立經營理念,強化成本意識,真正做到勤儉辦學,并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不斷提高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使高職學校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也可為社會其他資本進入高職學校創造條件。
3.加強高職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的研究,也是提高學校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當前,預算管理已是高職學校財務管理的重要方式,而預算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則是預算管理的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依據應該是生均培養成本,只有掌握了準確的生均培養成本,才能確定預算分配標準,才能提高預算的科學性、合理性,對提高學校財務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當前高職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面臨的問題
1.高職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尚缺乏動力。在國家不斷加大對高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的前提下,很多高職學校在學校經濟運作方面處于“等、靠、要”的局面,“年初報預算,年終報決算,經費支出靠撥款,經濟效益無人管”的現象不乏其人,缺乏經營學校的理念。因此,對生均培養成本關注度不夠,對這方面的工作研究缺乏動力。
2.生均培養成本的概念界定不清。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元性,經費使用的復雜性及按現行會計制度核算的局限性,使生均培養成本的概念界定不清,生均培養成本測算包括的內容不夠清晰。
3.生均培養成本測算操作比較復雜。進行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涉及數據量大、類別多,沒有一個簡單、標準的計算公式來測算,測算過程操作比較復雜。
4.學校管理體制不同給生均培養成本測算增加了難度。規模較小的高職學校實行“學校一級”管理體制,學校是一個教學實體,下設教學系(部),這種管理體制下,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相對簡單。但是當前,很多高職學校實行的是“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每個二級學院都是一個辦學實體,所發生的經費開支直接與學生培養相關,是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的主要數據基礎。但作為學校管理部門的職能處室,雖然不是直接工作在教學一線,但其工作內容和目標都是間接的為培養學生而服務,其所發生的費用也應納入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當中,給生均培養成本測算增加了難度。
三、高等職業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的研究
(一)生均培養成本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1.生均培養成本的界定。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培養一個學生所發生的平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機構為實現教育的基本職能(不包括其他職能),并達到教學質量的基本標準,在一定的會計期間所必須發生的、平均用于每個學生的直接支出和應計費用的總和。
2.進行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還要明確成本計算的內容。在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計算成本時需涵蓋除固定資產外的所有費用。鑒于《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暫不要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為和國家相關政策保持一致,故在計算生均培養成本時也不計算固定資產折舊,另以“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顯示此數據。
3.生均培養成本的計算。按照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職業學校的經費支出根據使用方向不同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學校維持日常運轉所必須的支出,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與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等。項目支出是指上級有關部門下達或學校申報的有著特定用途的經費支出,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設備購置、實訓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信息化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強教、教育教學等類別。為便于計算生均培養成本,我們將項目支出分為資產購置類項目、非資產購置類項目和其他類項目。除“其他資本性支出”以外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中的“非資產購置類項目支出”及“其他類項目支出”共同構成了教育經費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及“資產購置類項目支出”因其經費支出結果是形成固定資產,另以“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顯示。
(1)基本支出的計算。
1)工資福利支出(即人員支出):由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績效工資、社會保障繳費、其他工資福利支出五部分組成。
a.教學系內部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工資福利按系學生人數分攤(此處的人員包括在職在崗的正式職工、臨時職工、兼職教師等:下同)。即,教學系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b.二級學院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支出按各二級學院學生數平均分攤。即:二級學院管理人員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
c.總校機關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支出按全校總學生數分攤。即:總校機關管理人員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
d.某系生均工資福利支出=教學系生均工資福利支出+二級學院管理人員生均工資福利支出+總校機關管理人員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e.某二級學院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總校機關管理人員生均工資福利支出
2)商品服務支出:除差旅費、培訓費、教學業務費、實踐費、實習費、學生活動費等中明確列示由某教學系負擔外,其余二級學院費用均應按各二級學院總學生數分攤,總院機關的費用按全校共有學生數分攤。計算方法同工資福利支出。3)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包括離、退休費、撫恤金、生活補助、醫療費、獎助學金等。除學生獎助學金等項目可按教學系分別歸納外,本類支出其他款項,二級學院支出應按各二級學院總學生數分攤,總校機關支出按全院共有學生數分攤。計算方法同工資福利支出。
(2)項目支出的計算。1)非資產購置類項目:包括財政性專項(含專業建設、人才強教、科研等)、橫向科研課題等。除其中能明確由相關二級學院或教學系負擔外,由全校學生共同負擔。計算方法同基本支出。2)其他類項目:除以上項目外,還有一些如維修類項目、教學設施租金類項目等,除其中能明確由相關二級學院或教學系負擔外,由全校學生共同負擔。計算方法同基本支出。
在計算生均培養成本過程中,應注意在有成本支出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部門時,還需設定各部門支出比例,進行成本歸集。
下面是北京地區某高職學校部分二級學院2010年生均培養成本的數據(為簡化表格,下頁表1已將總校機關各職能處室的支出分攤進各二級學院相關支出科目中了)。
該校組織結構圖(見下頁圖1)。該校的管理體制為“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校級機關由各職能處室組成,下轄二級學院,校級機關和各二級學院在財務處獨立建賬、獨立核算。4.生均培養成本測算方法的分析。(1)通過以上計算,我們發現該校機械工程學院的“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科目金額遠大于其他二級學院,經過分析得知,機械工程學院由于歷史沿革,離退休職工較多,相應的離退休費用支出較大,拉高了生均培養成本。但實際上離退休費用對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并沒有直接的作用,若將此項費用納入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基數,會造成生均成本的變化,而且,由于各高職院校的歷史沿革不同,離退休人員數量不盡相同,離退休經費支出總量也有很大差異,從而使生均成本的計算不盡合理,各校之間不可比。在實際計算該校生均培養成本時,會計人員進行了調整,將離退休費用支出進行了剔除。(2)在計算過程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固定成本支出及變動成本支出,將相應的支出項目進行細化計算,以得出更加科學準確的成本信息,更好地為學校發展提供財務數據支持。以該校為例,基本經費中的工資福利支出相對較為固定,可將其列為固定支出,如何利用好其他變動成本將是該校成本控制中的重點工作。
(二)生均占用固定資產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前已述及,鑒于《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暫不要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為和國家相關政策保持一致,故在計算生均培養成本時也不計算固定資產折舊,以“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顯示此數據。
1.生均占用固定資產的概念。即平均每名學生占有學校固定資產的份額。此指標能客觀反映學校對各個學院及各專業的投入情況。通過計算此指標對學校合理配置教學硬件資源,優化硬件分配結構提供了數據支持。此處應區分每名學生共用的學校固定資產份額及各教學系、各二級學院學生專用的學校固定資產的份額。因學校共用的固定資產價值往往很大,如學生宿舍、體育場、圖書館,公共教室、后勤服務設施等,如不將這部分價值剝離出來,得出的生均占用固定資產的數額差距相對較小,不足以說明問題,不利于優化資源的配置。
2.生均占用固定資產的計算。此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各教學系生均占用固定資產=■
各二級學院生均占用固定資產=■生均占用學校共用資產=■
如需計算全口徑的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數據時,應注意區分各二級學院或教學系獨有的固定資產和與其他二級學院或教學系共用的固定資產。如有共用的情況,應根據使用的人數、時間等因素設定合理的使用比例,加權計算。下面是該校部分二級學院生均占用固定資產價值(不含共用部分)。
3.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的分析。通過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的計算我們發現,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生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相對較高,經過分析得知,藝術類學生的培養有獨特的規律,所需的教學設施價值也相對較高。所以,這個指標結果是相對合理的,但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學校的固定資產投入,還需進行更加細化的分析。
以上指標是在現有會計制度下的計算結果,并不能全面反映學校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我們認為,學校在固定資產的管理中應逐步完善基礎資料,加入固定資產折舊及設備使用率等相關指標,以期更加全面的反映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
綜上所述,高職學校生均培養成本的測算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較高的專業覆蓋性、較高的可操作性的測算方法。還需要各所學校,學校的各個部門,尤其是財務、資產等部門在細化自身的基礎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認真總結,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在遵循會計學、統計學基本規律基礎上,得出適合自己學校的生均培養成本測算體系。
參考文獻:
[1]唐柳荷.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成就及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戴羅仙,伍海泉.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界定、測算與運用[J].教育與經濟,2005,(1).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