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三大流派。第一支流派是18世紀末誕生的自由主義流派,該流派包括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第二支流派是社會民主主義流派,包括新歷史學派、費邊社會主義、福利經濟學、瑞典學派、凱恩斯學派等,這兩大流派之間的斗爭貫穿整個社會保障的發展史,從工業革命爆發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直到第三大流派——“第三條道路”理論誕生,學者們才試圖超越左派和右派的極端觀點,開始走一條“中間”道路。
關鍵詞:自由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第三條道路”
中圖分類號:F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007-02
當代西方社會保障理念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傳統和啟蒙運動的人權觀念,然而,真正促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是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將兩大對立的階級集中在同一個歷史舞臺,巨大的階級對立和不平等激化了社會矛盾,社會保障制度就作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政治工具而誕生。自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出版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又與經濟理論結合,找到了其經濟上的合理性,自此以后,社會保障理論中就出現了兩大流派之爭——社會民主主義流派和自由主義流派,兩大流派的觀點主要圍繞是由政府還是市場來承擔供給福利的主要責任,保障制度是以公平為主還是以效率為主。這兩大流派的爭論從18世紀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直到第三大流派——“第三條道路”出現,社會保障制度才走上雙贏的道路。
一、社會保障制度初創階段的流派之爭
早在17世紀英國就產生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雛形,但是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篤信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的自由主義理論,一直保持著一種“無政府”狀態。在亞當·斯密看來,市場機制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資源。他認為,“用不著法律干涉,個人的利益關系與情欲,自然會引導人們把社會的資本盡可能按照最適合于全社會利益關系的比例,分配到國內一切不同的用途”[1]。他主張政府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扮演一個“守夜人”的角色。這種“無政府”狀態從18世紀末期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期,這一個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風靡整個西方社會,因此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停留在慈善的私人供給層面。
到了19世紀末期,隨著財富的積累,工人階級的壯大,費邊社會主義思潮和民族主義的興起,德國作為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外臨英法俄等國的競爭,內臨尖銳的勞資矛盾,所以其為了緩和勞資矛盾,增強社會凝聚力,爭霸歐洲,在1883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1884年頒布了《工傷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 [2]。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其理論基礎就是費邊社會主義和新歷史學派的思想,這兩個學派都屬于社會民主主義流派。英國費邊社會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時期的階級矛盾急劇尖銳化的產物,它試圖用溫和的、漸進的改良政策實現“社會主義”,它的價值觀總的來說是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其學術主張都是建立在對國家高度信任的基礎之上[3]。德國新歷史學派又稱“講壇社會主義”,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阿道夫、布倫坦諾等人。他們認為國家是集體經濟的最高形式,在進步的文明社會中,國家的公共職能應當不斷擴大和增加,凡是個人努力不能達到或不能順利達到的目標,都理應由國家實現。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其很快成為歐洲第一強國。正因為如此,各路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研究社會民主主義流派,但是當時支持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僅限于社會和政治領域,并沒有合理的經濟理論支柱,缺乏經濟上的合理性,所以很難被資產階級接受。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庇古在1920年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經濟學》,將經濟元素引入了福利供給領域。庇古的福利經濟理論被稱作舊福利經濟學,其理論基礎是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基礎的,把國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作為研究主題,并提出了資源最優配置的標準、社會福利最大化標準和外部性理論。
此時,社會民主主義流派的又一支學派——瑞典學派也開始發展。瑞典學派主張在政治上實行階級調和,在經濟上實行混合經濟,在分配上實行收入均等化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它的理論和政策的思想精髓在于:第一,依靠政府的干預,通過宏觀經濟調節的方式來平抑經濟周期的波動;第二,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累進所得稅以及轉移支付性支出,舉辦社會福利設施,使社會各階級、集團之間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通過再分配趨于均等化,從而實現收入的平等。從19世紀末到一戰前,西歐各國以德國為典范,均紛紛建立了本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社會保障制度繁榮階段的流派之爭
社會民主主義流派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初建階段,只是試圖論證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供給領域的重要性,并且在初建階段,各國只是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工具用來化解社會矛盾,保證經濟發展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該階段在經濟領域中自由主義流派還是占上風的流派。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嚴重的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才讓人們的視野真正轉向社會民主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走向學術主流疆域。這一時期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繁榮階段,西方各國都紛紛擴大本國的福利開支,完善福利體系,增加福利項目。在這一時期活躍的社會民主主義中的學派有新福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
新福利經濟學家認為,舊福利經濟學的基數效用論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邊際效用不能衡量,個人間的效用無法比較,因此,不能用基數詞表示效用數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數詞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所以,新福利經濟學以帕累托最優狀態和序數效用論為基礎提出了新的命題:個人是他本人福利的最好判斷者;社會福利取決于組成社會的所有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個人的境況好起來,而沒有一個人的境況變壞,那整個社會的境況就算好了起來 [4]。新福利經濟學的理論主要包括帕累托最優理論、補償理論、社會福利函數論和相對福利論。
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將社會保障制度推向鼎盛時期。20世紀30年代初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促使凱恩斯主義誕生,繼而將社會保障制度從一種社會管理工具轉變成一種經濟管理工具,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出經濟低谷。在凱恩斯理論體系中,對社會保障影響最深的是有效需求理論及其政策主張。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是決定社會總就業量的主要因素,能否達到充分就業取決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在市場經濟現實中,經常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經濟危機和嚴重失業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源于消費和投資不足,而消費和投資不足則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所致。
三、社會保障改革時期的流派之爭
凱恩斯主義風靡一時,各國政府大興福利建設,標志著社會民主主義已經壓倒自由主義而成為社會保障的主流理論,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又一次受到“滯漲”的影響,新自由主義打著所謂“新古典復興”的旗號興盛起來,這標志著自由主義理論又一次成為主宰西方保障制度的思想武器。新自由主義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為教主,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為代表,主張小政府、大市場,突出效率,忽略公平,抨擊社會保障制度,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反對 [5]。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科技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加劇,社會保障領域又出現了“第三條道路”學派。“第三條道路”是一種超越左派社會民主主義和右派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意識形態,它在政治上拋棄政治階級,以新聯盟為基礎;在經濟上力主尋求管制與消除管制、經濟與非經濟之間的一種平衡;主張在市民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中政府能夠而且應當扮演一個基本的角色;倡導“模糊的民族主義”和“多元化的主權”;認為需要對福利國家作根本性的改革,使其成為一個所謂的“社會投資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英國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正在朝著“中間”道路的方向進行改革,這種趨勢也正在向全世界蔓延開。
四、小結
將社會保障理論放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分析,有助于我們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當時社會背景聯系起來,更能看透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工業革命以后,西方各國熱衷于發展本國經濟,篤信市場經濟的自由主義,社會保障制度雖然作為工業社會的附屬品而誕生,但一直以私人供給的形式存在,政府不被允許干預保障制度。到18世紀末,德國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國家才作為主體出臺了相關的保障制度,這時的社會保障制度只是一種政治工具,被用來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統治階級的地位。這時雖然社會民主主義已經有所萌芽,但其合理性未得到社會的驗證,其勢頭還是被自由主義所掩蓋。到20世紀30年代,一次經濟大危機的爆發讓社會保障制度轉變為熨平經濟周期的內在穩定器,該制度此后就變為西方資產階級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工具,此時社會民主主義也乘風而上,隨著保障制度的備受寵愛,社會民主主義在此后的四十年里也壓倒自由主義成為主流流派。再到20世紀70年代,又是一次經濟大危機讓人們紛紛指責過于慷慨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自由主義又打著“新古典復興”的旗號興盛起來。最后,到了20世紀90年代,“第三條道路”的興起才讓人們的視覺超越了左派和右派,走出相互指責和批判的旋渦,將兩派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走上了一條雙贏的“中間”道路。實際上,社會保障制度一直被西方資產階級當做政治和經濟工具使用,使得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兩派之間的斗爭成為一個此起彼伏、往復循環的過程,哪個流派更有助于發展經濟就會被政府采納,但正如弗里德曼說過的:“沒有競爭就沒有效率”,如果理論之間沒有沖突,也不會有很大的理論創新,故兩派之爭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當代備受寵愛的“第三條道路”能走多遠,只有時間才有發言權。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王文龍.對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的評述與借鑒[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
[3]徐丙奎.西方社會保障三大理論流派述評[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6,(3).
[4]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5]成志剛.西方社會保障理論主要流派論析[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5).[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