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9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做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致辭中表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中美經濟交往中的主要利益和分歧分析入手,就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可能性通過博弈分析,得出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有力于兩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關鍵詞:博弈論 中美經濟 包容性增長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194-03
一、從國際經濟的角度看包容性增長的含義
2010年9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做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致辭中表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從國際層面上看,是指經濟增長和貿易的發展在國家之間應該是協調、和諧的。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等諸多方面。比如,一個國家快速發展不能損害或抑制其他國家的發展,而應該有益于其他國家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實現包容性增長就要通過深入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實現在區域和全球范圍內的多贏與共贏,實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在其新浪博客所說;“在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學的概念體系中,‘社會包容’的反義詞是‘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對‘社會排斥’進行解釋可能有助于我們對“社會包容”加深理解。所謂“社會排斥”,原先是針對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數民族的種族歧視和偏見的,這種歧視和偏見建立在一個社會有意達成的政策基礎上。美國社會學家戴維解釋說:主導群體已經握有社會權力,不愿意別人分享之。譬如他們擔心移民具有潛在的破壞性,因而感到有必要對這些人加以社會排斥。”
那么,同樣道理,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已經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主導著世界經濟的規則和秩序,掌控著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不愿意與別人分享,因而感到有必要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加以社會排斥。
二、中美經濟交往中的主要利益和分歧
中國經濟在目前的國際條件下要實現包容性增長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與美國經濟的關系,實現兩國經濟共贏和諧的發展。隨著兩國間政治、經濟、社會的縱深方向的交流與滲透,兩國間經濟利益和社會發展交織在一起,兩國的交往的層次和利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關系錯綜復雜。
縱觀中美經濟關系,一方面表現為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存在著分歧和摩擦。兩國利益的一致性主要表現為;首先,美國獲得了大量的廉價的中國產品,節約了大量的財富,提高了美國人物質生活的水平。其次,賺得美元的中國人又把大量的美元金融資產投入到美國資本市場,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和赤字財政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中國也獲得了美國國債的利息收入。最后,中國通過對美國的貿易更深的介入了國際分工,參與到世界經濟循環之中,更充分的調動了自己的資源,拉動了國內經濟的增長,成為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范。
兩國經濟交往中仍存在很多利益分歧和摩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兩國的經濟往來存在著結構性失衡,貿易摩擦不斷,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使經常項目下的中美貿易處于失衡狀態。而資本項目下,美國對中國有存在順差,窮國借錢給富國花。中美之間國際收支的結構性失衡,從本質上說是影響兩國經濟健康發展的。(2)在兩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也可能誘發兩國間的排斥,美國國內另類利益集團,從本集團利益出發曲解國家利益,甚至叫囂“中國威脅論”,夸大中美利益分歧,制造兩國不和諧音符,給中美經濟交往得來了許多困惑,試圖對中國經濟發展加以社會排斥。(3)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中比較敏感的話題,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難以抑制對臺軍售的誘惑。以上種種中美關系中的所謂問題領域(Issue Area)確實存在著利益分歧和摩擦。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美國“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中,美國已經習慣了霸權和單邊主義,在中美經濟交往中能否接受中國提倡的包容性增長,實現共贏的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包容性增長本身的規律性和客觀性。那么,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是否具有規律性和它的客觀基礎?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借用博弈論的思想進行分析,找出中美在經濟增長中包容與否的決策是如何影響各自利益的分析,從而發現包容性增長是中美經濟增長的共同選擇,為實現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良性互動獻力獻策。
三、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博弈分析
在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博弈中,中美雙方都有兩個可選擇的策略,這兩個策略都是包容與排斥。 我們可以用下面一個簡單的博弈矩陣圖來說明中美選擇包容性增長的客觀性。
美國
中
國
博弈矩陣圖
從中美博弈矩陣圖中,可以看到2×2策略矩陣對局:
首先,當美國選擇“包容”時,如果中國也選擇包容,美國的報酬是Y,中國的報酬也是Y。即出現(美國包容,中國包容)的(Y,Y)策略組合。但如果中國選擇排斥時則美國的報酬是Y-C1,中國的報酬是Y-C2,也就是會出現(美國包容,中國排斥)的(Y-C2,Y-C1)策略組合。在這一組策略組合中,由于中國采取的排斥策略,導致為此付出C2這么多主動打擊成本,美國由于受到排斥而存在C1的被動損失,作為主動排斥方C2>C1,也就是說在這一組策略組合中,中國的主動排斥成本大于美國的被動損失。
其次,當美國選擇“排斥”時,如果中國選擇包容,則美國的報酬是Y-C2,而中國的報酬是Y-K·C1,于是出現(中國包容,美國排斥)的(Y- K·C1,Y-C2)策略組合,在這一組策略組合中,由于美國采取的排斥策略,導致為此付出C2這么多主動排斥成本,中國由于受到排斥而存在C1的凈被動損失,但由于中國是中美貿易的順差國,是進口額擴大的一方,貿易額一旦出現反向變動,它將在對外貿易乘數的作用下,發生K倍的C1損失,因此,中國的報酬為Y-K·C1。
當美國選擇“排斥”時,但如果中國也選擇排斥,則美國的報酬是Y-C2-C1,而中國的報酬則是Y- C2-K·C1,就會出現(中國排斥,美國排斥)的(Y-C2 -K·C1,Y-C2-C1)策略組合,在這一組策略組合中,由于美國采取的是排斥策略,導致為此付出C2這么多主動排斥成本,同時還要遭受到中國排斥而付出C1這么多的被動損失,因此美國最終的報酬是Y-C2-C1,而中國方面采取的也是排斥策略,導致為此付出C2這么多主動排斥成本,及K·C1這么多被動損失,因此中國的最終報酬是Y- C2-K·C1。
作為理性經濟人中美兩國各自會選擇存在利益優勢的策略,找到納什均衡。從上面的博弈矩陣圖中,我們發現從中國方面看,選擇包容是它的占優策略(占優策略是指無論其他參與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參與者的唯一的最優策略)。但從美國方面看納什均衡的解不是唯一的,它既可以選擇包容也可以選擇排斥策略,如果它選擇包容策略,兩國利益均實現最大化,利益總和也是最大的,這時納什均衡的解是(中國包容,美國包容)的(Y,Y)策略組合。如果它選擇排斥策略,兩國利益都將遭受損失,這時納什均衡的解是(中國包容,美國排斥)的(Y- K·C1,Y- C2)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美國需要付出主動排斥的成本,而中國將要承受更多的成本K·C1 。
綜上所述,首先,中美在國際利益上存在共同利益(Y,Y)的策略組合,這是兩國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內在物質基礎,它不僅使得兩國利益最大化,還會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這種結果也是中國和世界人們共同的愿望和價值理想。其次,從中美博弈矩陣的另一組解(中國包容,美國排斥)的(Y- K·C1,Y- C2)策略組合來看,美國選擇對中國排斥的策略也是很可能的,但這樣的策略選擇對美國自身利益是有一定傷害的,那么它究竟是否會選擇排斥中國的策略?則與它的國際利益、戰略目標和社會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因此,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中美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是有其內在客觀基礎的,前景可期,但潛在的不穩定性和問題也很令人擔憂。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中國在實施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戰略時應具開拓進取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更為穩定的中美利益契合點,為實現中美共同選擇包容性增長創造條件。
四、中國實施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策略時的幾點建議
為了實現中美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中國應當努力維護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深化發展中美關系,擴大中美共同利益,建立共同利益聯盟,使中美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良性互動,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同時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為繁榮世界經濟作出兩個大國的貢獻。
在中國實施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策略時,中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首先,實現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就要深化兩國經濟交往,加強相互依賴,擴大共同利益,建立共同利益聯盟。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發展與美國社會、經濟和文化多方面和交流,形成政府、地方、企業及各個社團之間的多層次的合作,是中美關系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結合體,形成共贏、共榮的發展態勢,在經濟增長中學會相互包容,達成經濟包容性增長的共識,從而避免報復性排斥給兩國帶來的損失,是中國實施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的明智之道。在當前國際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包容、合作與競爭也呈多邊發展的態勢,世界經濟的多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日漸明朗。從美國方面講,單靠打擊中國經濟美國“一超獨霸”的格局是難以為序的,而且也會自耗精力,損及自身,得不償失,因此選擇與中國經濟包容性增長是順應世界發展歷史策潮流的明智之舉。
其次,實現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中美兩國還必須謹慎做好經濟從失衡狀態下的相互依存向平衡狀態下相互依賴的轉型,在新的平衡的世界經濟體系下,建立深層次和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從中美兩國當前的經濟關系來看,兩國的經濟相互依賴明顯建立在失衡的經濟環境下,一方面,美國大量的赤字財政和國民消費,過度的消費和儲蓄不足使得國內資金缺乏,需要大量的發行國債來彌補資金的缺乏,而中國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債權國,美國對中國的資金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依賴,然而這種依賴卻是建立在美國經濟失衡的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市場又表現出過度的依賴,而對中國國內市場的挖掘卻又顯得不足,中國經濟在外貿強勁的拉動下快速增長,內外貿結構出現失衡。中美兩國資金的這種相互依賴背靠的卻是兩國經濟的失衡,這種狀態與兩國的經濟發展目標是相違背的。因此,兩國都有調整本國經濟政策的客觀要求。從中國來講,中國正努力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平衡國內外市場的發展,減輕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從美國方面講,美國也在努力減少赤字財政,鼓勵儲蓄,平衡本國經濟,以期減少對中國美元金融資產的需求。在兩國努力實現各自經濟平衡時,調整各自經濟政策難免會影響到對方的利益,因此,各國在調整本國經濟政策時應慎重選擇方案,避免不必要的相互損害。當傳統的中美相互依賴關系受到挑戰時,那么建立中美之間平衡狀態下的新型相互依賴和利益聯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新的平衡的世界經濟體系下,中美仍要加強雙邊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找到雙方利益新的結合點,從新的角度和領域深化中美關系,在更好更高的起點和水平上實現共同利益,實現兩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的增長和發展。
最后,實現中美經濟包容性增長,還要積極拓寬多邊交往與合作的范圍,平衡多邊貿易關系,使中美經濟關系走出過度依賴恢復理性平衡,最終實現中美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應該學會包容其他國家的發展,保持自己的實力,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在包容中競爭,在包容中強化美國“一超獨霸”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中國也應更好的承擔起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改善國民生活,平衡國際貿易,選擇恰當的時機為世界提供市場,正所謂“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實現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繁榮世界經濟造福世界人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8-74.
[2][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1-114.
[3]馬曉河.何謂包容性增長[J].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時事報告,2010,(11):40.[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