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從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理論、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和近年來許多成果三個方面研究農村公共產品優先序問題。為農民提供最緊迫的公共產品,既要合理確定供給順序,又要合理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對數量。
關鍵詞:農村 公共產品 優先序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047-02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歷史欠賬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中國財力有限,使緊缺的農村財政向農村最緊迫的公共產品傾斜,確定各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先后順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公共產品做出價值判斷,分階段、分區域地排出優先順序,以保證供給的公平與效率。
一、研究的進展
在西方有關公共經濟學和財政學的著作中,已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公共產品理論體系。國內外對于農村公共產品或服務體制的研究,如農村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問題,在世界銀行的工作報告中有所涉及,但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性。
西方國家對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的認識源遠流長,但形成理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種產品是純粹的公共產品,則應該由公共部門來提供,市場機制在產品的提供上是失靈的,因為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達到公共產品的帕累托最優[1]。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福利國家危機的出現,人們普遍認識到,政府在有效克服原有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無效、低效等問題,這就是公共選擇理論揭示的政府失靈問題。由于政府壟斷了公共產品的供給,缺乏競爭機制,公共產品在質和量上難以預測,再加上監督機制不完善,最終導致公共機構提供公共產品低效率或官僚機構低效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領域興起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論,并以此指導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其核心問題是變革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和方式。在新公共管理理論諸多流派和主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中心理論”。“多中心”是以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為代表的制度分析學派提出的概念。“多中心理論”指出政府并不是公共產品的唯一供給者,在政府之外還存在其他成功的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和供給形式[2] 。但是該理論仍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私人部門、社會組織過多介入公共產品供給勢必會影響其社會效益發揮,而這又違背了公共產品的供給宗旨。
關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國內很多學者已經進行了相關研究,對目前農村地區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存在問題及其相應對策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姚軼蓉指出,在目前官員考核存在壓力型體制下,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出現了嚴重的政績化傾向,出于政績的考核,工期短、見效快的公共產品被大量提供。在這種提供模式和官員考核的雙重影響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出現了嚴重問題[3]。陳強、黃微指出,中國農村地區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而且偏離了農戶的真實需求,造成了嚴重的供需失衡[4]。
為了解決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付貴生、郭錦墉將農村的社會產品分成了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私人產品,按照每種產品的特性確定相應的提供主體,純公共產品由政府完全提供,準公共產品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提供,俱樂部產品由利益相關者提供,私人產品完全由私人提供,以此來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數量[5]。顯然,這種說法的漏洞和“多中心理論”一樣:如果公共產品過多由市場和私人供給,便無法保證公共產品的社會效益,而社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說又是公共產品的主要價值取向。
二、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理論
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是指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和供給價格應確定在何種水平上,如何在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生產之間最佳地配置資源,如何在社會不同成員之間分配稅收負擔,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達到公共產品的供求均衡。這一理論不但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科學分析了政府干預市場的界限。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理論是確定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和供給價格理論依據之一。
庇古均衡:如同購買一般的私人產品一樣,消費者如果用交稅或繳費的方式購買了公共產品,那么必定是因為這一產品能給他帶來一定的效用。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最早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關于稅制規范性原則的討論中,庇古分析了社會資源在公共產品與個人產品之間的最佳配置問題[6] 。政府提供公共工程的原則是“最后一筆錢所得到的邊際社會正效用恰等于為支付這最后一筆錢的公共工程的生產所必須繳納賦稅的邊際社會負效用”[7] 。庇古啟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將個人對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偏好進行匯總。政府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最后一筆錢得到的邊際社會正效用要大于等于同樣多的錢用于農民個人產品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其實質就是相同數量的資源公用與私用的效用比較。庇古均衡的缺陷也啟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匯總農民個人對公共產品的偏好,而達到或接近農村公共資源的最佳配置。
局部均衡:我們知道,在純粹私人產品的局部均衡分析中,假定消費者的偏好與收入是已知的,假定每個人都準確說出他愿意為公共產品的產出所付出的成本 [8],換句話說,在這樣的公共產品分析中是不存在任何免費搭車者或投機取巧者的。再加上其他一些限制條件,就能確定某種商品的均衡價格與均衡產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評價是不一樣的,向每一個人要求的公共產品價格應由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邊際價值的評估來確定,而不能由市場來統一定價。國家取消農業稅以后,逐步加強了對農民農業的補貼力度,其中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關鍵。由于中國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千差萬別,各地區農民偏好也各不相同,要做到有效供給,依據只能是各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切實需要。
一般均衡:關于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一般均衡分析,是薩繆爾森在1954年的《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中完整地提出的。薩繆爾森利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將產品劃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則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的必要條件是消費者對兩類產品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于兩類產品的邊際轉換率[1] ,這就要求: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應處于其邊際成本等于社會上個人愿意為這邊際公共產品支付的稅金的總和,否則,公共產品的供給就不是最優的。
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9]
按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理論,要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需求,離開了對需求的考察,就無法達到供求均衡點,當然也就無法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研究農民的需求和一般消費者的需求一樣,需要借鑒需求層次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通俗易懂為中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指明了方向。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有輕重緩急之分,只有在人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激勵作用。因此,在中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現狀下,我們只能考慮該理論提出的前兩個層次,即生理、安全需求層次。生理需要中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都屬于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人只有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可能有其他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上講,農村公共產品的最優先供給應該首先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的生存權,在保障農民基本生存權的前提下,滿足其基本發展需要并保障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為農民提供最緊迫的公共產品
國家財力的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地進行,合理安排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序。筆者以已有的研究為基礎,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農村社會現實發展的客觀需要,提出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次序。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農村醫療衛生,三是農村義務教育,四是農村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五是農村社會保障,六是農村環境保護。
以上排序只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方法。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具體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優先發展順序。但總的來講,應首先保障農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和農村的社會穩定,后創造條件促進農村、農民發展;先保證純公共產品,后提供準公共產品。參考文獻:
[1]Samuelson, 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11).
[2]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M].毛壽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4-11.
[3]姚軼蓉.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政府創新[J].農業、農村、農民,2005,(7).
[4]陳強,黃微.后稅費時代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4).
[5]付貴生,郭錦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創新探索分析[J].經濟透視,2004,(8).
[6]A. C. Pigou,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 Macmillan,1928.
[7]庇古.福利經濟學:上卷[M].朱泱,張勝紀,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
[8]P.A.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November,1954), pp.387-389.
[9][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4-16;A.H.Maslow Notes on Being-Psychology,Humanistic
Psychology, 1962:47-71.[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