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路徑主要應包括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相結合、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教師獨立負責與相互交流相結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30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對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政治理論課在引導大學生堅定對馬列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確保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因此,在落實“05新方案”的背景下,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是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針對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相結合
當今世界正處在深刻而急遽的變化中。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們的思想文化領域也面臨著許許多多的挑戰,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新的特點和新的問題??梢哉f,能否直面新情況、把握新特點、回答新問題,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最大考量。
當今時代,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活躍,高度關注社會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該與時俱進,從理論上科學地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強有力的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重要的和首要的任務,應該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服務,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理支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提供重要的學術研究平臺。高水平的學科建設,不僅能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也會帶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科建設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課程建設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根本。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的相互關系,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
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六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理上的全面支撐和重點支撐、搭建學術平臺,以此全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加強和改進。因此,我們要把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把課程建設中提出的重點、難點問題,列入學科建設的重要課題,以豐富和推進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把學科建設中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成果提供給課程建設,用來豐富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使學科建設真正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及時、準確地調整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盡快進入學科的學術前沿,積極承擔新學科的研究任務,關注新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自覺吸收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特征的從而滿足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成是能夠獨立思考、主動發展的“人”, 而不是一味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多多參與學習。但這并非是教師教得越少越好,管得越少越好,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要具有較高的“導引調控”和“釋疑解惑”的能力。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學過程和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對高校教師的現實要求。青年大學生是高等學校的主體,育人是高校各項工作的最終目標。高校人才培養“以人為本”,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以學生為本”。
教師主導是指教師處于教與學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主要責任在于教師。學生主體是指所有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都要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來實現,也就是說,教師講課講得好不好,有沒有效果,最終體現在學生是不是真心地喜愛。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是指既要以學生為本,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案例式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演講式教學法以及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都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這些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展開。
三、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人們的思想意識歸根結底是對其社會存在的反映,大學生也不例外。實踐表明,大學生的許多思想問題與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密切相關。我們在教學中要研究學生思想發展的規律性,把握其思想問題的癥結,就必須經常性地深入到學生中,通過課間交流、座談、網上答疑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就業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問題。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配合學校有關部門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用正確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綱要”課的教學中,經常運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方法?!毒V要》課中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講述,要圍繞增進“一個主題、兩個了解、三個選擇”的教學目的來進行,要弘揚主旋律,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高尚道德情操。我們在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給學生講述出席中共一大的中外13名代表后來的命運如何,他們都曾是最進步的青年,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將革命進行到底,如毛澤東。有的人為黨的事業犧牲了自己,如何叔衡。有的人選擇退黨叛國,走上了漢奸之路,如周佛海。13個人的共同夢想,最后卻只剩下毛澤東和董必武在堅守。是什么導致了他們最后如此不同的結局呢?這樣就突出了信仰問題,把“一大”代表的信仰、命運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命運結合起來,對學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如,在第四章的教學中,以魯迅與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為為切入點,比較他們的異同,幫助學生找尋生活的智慧。魯迅與胡適都是留洋歸來的知名大學教授,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都是反封建禮教的斗士,又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都是死后有千萬民眾自發送葬的時代風流。但是,兩人的政治抱負與人生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魯迅同情革命,胡適力主改良;前者激進,后者平和;前者橫眉冷對(千夫指),后者笑對人生。魯迅孤獨痛苦一生,胡適微笑幸福一生。學生敬佩魯迅“民族魂”的孤傲,折服于他的民族使命感和思想的深刻,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選擇胡適的笑面人生、幸福生活的智慧。如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無疑是有巨大感染力的。
四、教師獨立負責與相互交流相結合
教學是教師個人的腦力勞動,有很大的獨立性。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的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教師加強交流,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把杏懗稣嬷?,研討出效率”,特別是在新課程方案實施后,有三門課程是由原來的兩到三門課整合而成的新教學體系,具有多學科交叉和綜合的特點。講授這樣的課程,教師個體不僅要提高自身水平,更要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通過集體備課、分工撰寫教案、建立共享的教學資源庫等方式,盡可能地發揮團隊力量,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上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要求。
當然,思政課教師應避免一些教學的誤區:一忌為了追求趣味性而使教學庸俗化,例如評點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弘揚主旋律,不能嘩眾取寵;二忌形式淹沒了內容,一定要適當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切忌眼花繚亂的形式妨害了教學目的的實現;三忌花哨的課堂活動破壞了教學的連貫性,教學活動設計應精練實用,保證課堂渾然一體。
參考文獻:
[1]王曉方.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路徑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11,(1):48.
[2]張麗紅.關于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幾點體會[J].學理論,2011,(30):239-240.
[3]喬中國.增強思政課實效要堅持“五個結合”[N].中國教育報,2007-09-22(3).
[4]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06,(增刊).
[5]沙健孫.開闊視野,突出主線——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建議[N].中國教育報,2007-03-29(3) .
[6]熊禮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增強實效性[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09,(2).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