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經營,人們常常望而生畏,許多復雜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似乎難上加難。或許因為理工科出身的緣故吧,我卻不把它想得太復雜,反而覺得相當簡單。
研發者必備的能力是:將復雜現象簡單化。復雜現象如果復雜地去理解,事情自然難辦。如能將驅動復雜現象的原理提取出來,一切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同樣,如能領會經營之要諦,那么經營企業絕非難事。日本也好,中國也罷,都一樣。以下要講述的經營十二條,都是我在“京瓷”和“DDI”的經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立足于“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最基本的觀點之上,所以我認為它超越國境、超越民族、超越語言差異,是普遍適用的。
赤手空拳創業至今不過50年,發展到現在這個規模,可謂神速。我個人并無杰出才智,但是我忠實遵循了經營的基本原理原則,這就是成功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實在說不出還有什么別的像樣的理由。下面就逐條講解經營十二條原則。
第一條明確事業的目的與意義
樹立光明正大、符合大義名分的崇高目標。
為什么要開展這項事業?這個企業存在的理由到底在哪里?當然各人有各人的目的,但必須加以明確。
有人為了賺錢,有人為了養家,這些并沒錯。但僅靠這些目的,要凝聚眾多員工,齊心協力辦好企業, 是不夠的。
目的與意義必須是高層次、高水準的,換句話說,必須樹立光明正大的經營目的。
要讓全體員工與自己風雨同舟、共同奮斗,如果缺乏“大義名分”,事實上是行不通的。“原來我的工作有如此崇高的意義”這樣的“大義名分”,如果一點都沒有的話,人很難從內心深處產生必須持續努力工作的欲望。
我在創辦“京瓷”時,就遭遇了“事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重大考驗。
當時的我還不懂這一條經營大原則。我當時的事業目的只是“運用自己的制陶技術,開發新品,借以問世”。
那時的日本世風,輕視技術,重視學歷乃至學閥,對人的實際能力并不予恰當評價。為此,我對自己初次就職的公司大失所望。因此,“理直氣壯地向世人展現稻盛和夫的新型精密陶瓷技術”自然就成為了經營的目的。一名技術員,一個研究者,有了自己的公司,終于可以將潛心鉆研的技術成果發揚光大,當初的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但想不到,創業后第三年,竟招致了青年員工們的反叛。
公司設立第二年,招進了10多名高中畢業生,經過一年的磨煉已成長為公司的生力軍。有一天,他們突然持聯名狀,向我展開“集體交涉”。
聯名狀上寫明每年最低工資增幅、最低獎金,而且要連續增長到將來等等,要求我予以承諾并做出保證。
當初招聘面試時我曾明言:“公司究竟能成何事,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必定會奮力拼搏,力爭辦成一流企業。你們愿意到這樣的公司來試試嗎?”他們明白我的話,明白我事先并無承諾,但僅過一年,就遞來聯名狀,并威脅說不答應條件就集體辭職。
新公司正缺人手,而且他們已是公司的生力軍,如果他們走了,公司必遭損失。但如果他們固執己見的話,那也沒辦法,就算公司從頭再來吧。我不肯妥協,明確答復道:“不接受你們的條件。”
公司創辦不足三年,我自己對公司的前途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對將來的描繪,只能停留在“全身心投入,總會有所成就吧”這樣的程度。為了挽留他們,要做出缺乏自信的、違心的承諾,我做不到。
談判從公司談到我家,僵持了三天三夜,我這樣對他們說:
“是欺騙、不是欺騙,無論我怎么說也無法證明。身為經營者,只要自己得利就好,這種想法我半點都沒有。我想讓企業成為大家由衷認同的好公司。這是謊言還是真話,你們就權當受一回騙,跟著我試試如何?我就是拼上性命也要把公司做好。若是我經營企業不負責任,或者發生只顧一己私欲的事,那時你們殺了我也行!”
這樣熬了三天三夜,推心置腹,他們總算相信了我,撤回了要求,不但留下,而且加倍努力,埋首工作。
當時的那些造反派,后來陸續都成了“京瓷”的骨干,這是后話。但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我,讓我意識到了企業經營的根本意義,成了我轉變經營目的的契機。
此前的企業目的是“向世人展現技術”,對公司前景的展望,只不過停留在“只要廢寢忘食地工作,總能解決溫飽問題”這種水平之上。
我在七兄妹中排行第二,連鄉下的親兄弟尚且照顧不及,又怎能保證進廠不久的所有員工,包括他們親屬的終生幸福呢?
可是員工們卻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這次艱難的交涉,讓我從內心深處理解了員工們的愿望。我開始意識到企業經營應有的真正目的。這目的既不是“圓技術者之夢”,更不是“肥經營者一己之私腹”,而是對員工及其家屬現在和將來的生活負責。
這次事件教育了我,讓我明白了經營的真義是: 經營者必須為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幸福而殫精竭慮,傾盡全力,必須超脫私心,讓企業擁有大義名分。
這種光明正大的事業目的,最能激發員工內心的共鳴,獲取他們對企業長時間、全方位的協助。同時大義名分又給了經營者足夠的底氣,可以堂堂正正,不受任何牽制,全身心地投入經營。
此后,我將“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作為“京瓷”的經營理念。因為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所以這后一句也必不可少。
企業創建不久,就轉變并明確了事業的目的與意義, 明確了公司的經營理念,這真是幸事。而后50年企業所取得的一切發展,都不過是貫徹這一正確經營理念的必然結果。
第二條設定具體的目標
所設目標隨時與員工共有。
比如企業今年的年銷售額是1億日元,明年要達到2億日元,用具體的數字明確地表述目標。不光是銷售額,包括利潤、員工人數等涉及企業規模的項目,都要建立明確的目標,并用數字具體地表示出來。
而且必須在空間和時間上明確這種目標。
所謂空間上明確,即目標不是全公司的一個抽象數字,而是分解到各個部門的詳細資料,最小的組織單位也必須有明確的數字目標,進而每一個基層員工都要有明確的具體目標。
所謂時間上明確,即不僅設定年度目標,而且要設定月度目標。這樣各人就能掌握自己每一天的目標,明白自己每一天的任務。
每位員工努力完成任務,各個部門就能達成目標,公司整體目標也自然達成;如果每天的目標都能達成,日積月累,月度、年度的經營目標也自然能夠達成。
另外目標明確,目標就可與員工共有。如果目標不明,即經營者不能指明公司的前進方向,員工就會無所適從,或各行其是,行動就會缺乏整體性,結果力量分散,無法發揮出組織的合力。
我將此稱為“統一方向”。經營者有明確的經營計劃,并明示于員工,員工努力的方向便會與公司的方向相一致。
在經營這個領域,不少人主張必須依據企業經營戰略,建立5年計劃甚至10年計劃等,但是我卻認為無此必要。
我們公司基本上不制訂中、長期計劃,外界覺得難以理解。
比如長期計劃,即使制訂,要達成幾乎不可能。其間必有超出預想的市場變動,甚至不測的事態發生,計劃本身就失去了意義,或向下修正,或不得不放棄,這類情況司空見慣。
不嚴肅的、無把握兌現的所謂計劃,以不建為好。員工見多了這樣的計劃,會產生“反正完不成也沒關系”的想法,甚至漠視計劃。一旦經營者再次提出經營目標, 員工反而會失去向更高目標挑戰的熱情。
更糟糕的是, 銷售目標沒達成, 費用和人員倒按計劃增加了,即銷售額減少,費用增加,從而使經營陷入舉步維艱的窘境。
因此“京瓷”從創立起,一向只制訂年度經營計劃。3年、5年后的事,誰都無法準確預測。但1年的話,還是能基本看清楚的。
然后將年度計劃細分,變為每一天的目標,千方百計,不達不休。
通過一天的努力,完成當天的任務,就能明確第二天的任務;通過一個月的努力,完成當月的任務,就能明確第二個月的任務;通過一年的努力,完成當年的任務,就能明確第二年的任務。日復一日,扎扎實實完成每一天的目標,至關重要。
經營顧問們對此不屑一顧,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豈能成大事!”但是,我堅持設定每年的短期具體目標,付之實行并完成。接著設定下一階段的短期明確目標,再實行,再完成。周而復始,貫穿始終,就這樣使事業年年歲歲增長發展不停。
在蕭條時更應該設定具體的目標。
蕭條時訂單驟減,繼續減下去將無活可干。所以必須盡力爭取有可能獲得的訂單,并為此設定具體的目標。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辦法,經營者如果決定要做的話,就要與員工溝通,與員工共有這一目標,讓員工心悅誠服地說道:“社長,你說得對!我們與你一起,為實現目標共同奮斗。”正因為處于蕭條期,所以必須設定具體的目標并與員工共有。
更多內容詳見《敬天愛人》原著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與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并稱為日本“經營四圣”,也是“四圣”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被譽為“當代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