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生于德國科隆附近的波恩,他出身是弗拉基芒族,父親是一名男高音歌手,母親為一名女仆,他的母親第一次結婚是與一位男仆,夫死后再嫁給貝多芬的父親。他的祖父是家庭中最優秀的人物,先在安特衛普,直到二十歲時才到波恩,做當地的大公的家長,貝多芬的性格繼承了他的祖父,當小貝多芬4歲時,就整天被釘在一架洋琴前,或整天和一把提琴被關在一間屋子里,這對小小年紀的貝多芬來說是殘酷的,這也造就了他獨立而桀驁不拘的性格,在他十一歲時,加入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當手風琴手,十七歲時母親去逝。他一生中,唯有他的母親是他最愛的人,母親給他鼓勵和希望,從不苛求他,總是對貝多芬充滿了關愛。
從1770年出生到1827年維也納去世,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作為18世紀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貝多芬除了年輕時短暫的幾年外,他從未在宮廷任職,在他的音樂制作中,他堅信某些哲學理念,這些思想大部分源自于歐洲18世紀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貝多芬和法國的進步思想有密切的聯系。貝多芬在晚年時耳聾帶給他的絕望幾次使他考慮過自殺,在他的著名的“海利根什達特遺言”中他曾說“只差一點我就會終結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藝術才阻止我這樣做啊,直至我完成所有我被召喚產生的作品時,我是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的。”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神圣的使命,什么也不能擊垮和改變他的命運,他是一個獨特的天才,他必須運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偉大的創作,給后世人類的文明史上添上輝煌的一筆。
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到與莫扎特、海頓完全不同的突出的特點。貝多芬的音樂里充滿朝氣和永不停止的脈動,而他發展主題的創作手法,總是體現在他對節奏的獨特把握之中,與節奏的關系很密切,他的展開部是那么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充滿感情,他的和聲具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迅速讓人們體會到歡樂、憂傷、歡喜、焦急。
貝多芬創作的早期,被認為是模仿或是博采眾長的時期,他曾是海頓的學生,時間是從年輕時的作品直到1802年,中期是1802年到1816年,晚期從1816年到1827年,在早期貝多芬寫了15首奏鳴曲,中期寫了12首奏鳴曲,晚期寫了5首奏鳴曲,再加上早期在波恩寫了3首,一共35首奏鳴曲。
貝多芬的早期奏鳴曲在他31歲以前寫的,鋼琴奏鳴曲常常是遵循海頓和莫扎特遺留下來的古典形式,在他早期作品中《C小調悲愴奏鳴曲》無疑是早期中的精華,全部三個樂章統一貫穿一個主題,這是最早的奏鳴曲式范例在演奏技術上,貝多芬也大大發揮了當時鋼琴所能發出的極限音量,運用了極限的音區,達到了極限的速度,在早期作品中就顯示了與莫扎特與海頓的明顯的不同,從他的作品中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鋼琴制造業,因為貝多芬總能把鋼琴的音域的極限體現到他的作品中。
中期奏鳴曲,貝多芬從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在這一時期f小調作品57號《熱情奏鳴曲》發展到了頂點,其結構龐大,氣勢磅礴,包含了尖銳的矛盾和激烈的沖突,以及濃厚的情感,此外中期的C大調作品53號《華萊斯坦奏鳴曲》(即“黎明”)也是這一時期的杰作。
晚年的貝多芬由于耳聾病的折磨,再加上自身命運的不幸,宗教感越來越強烈,這種內省式的精神從1809年寫的降E大調“告別”奏鳴曲中已有顯露,到了作品101,寫于1816年,作品109,寫于1820年,作品110寫于1821年中發展到了極端,而其創作的作品106,寫于1818年,是一首令鋼琴家望而生畏的作品,其結構的控制,速度的控制是極困難的,只有少數鋼琴家才能彈好這首作品,他的最后一首作品111,寫于1822年,為我們展示了貝多芬心中的不同于世俗的另一片世界。
貝多芬是音樂歷史上最杰出的創造者之一,他作品展示了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的力量,聆聽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的天才,以及這種天才常給人們心靈的振撼力,常使人重新去體味藝術和思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