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時候,有個非常愛動腦筋的小孩兒叫畢昇。
畢昇家里很窮,沒錢供他上學。小畢昇非常羨慕那些能坐在學堂里讀書的小朋友,他經常站在學堂的窗外偷聽老師講課。每次偷聽、偷看到的字,他都牢牢地記在心里。家里沒錢買紙、筆和墨,他就在地上寫,用樹枝當筆;在墻上寫,用木炭當筆;在桌子上寫,舀一碗水,用手指蘸水當筆。天長日久,他練得了一手好字。
畢昇還愛好雕刻,經常跑到店鋪里看匠人們操作。父親見他用心好學,在他15歲那年,把他送到杭州一家印刷廠當學徒。
在當學徒的過程中,畢昇發現:在當時,每印一頁書,就得刻一塊板;如果印一本書,有100頁,就得刻100塊板;有300頁,就得刻300塊板。如果在一塊板上刻錯一個字,那么整塊板就作廢了,還得重新刻,十分麻煩。真是既費時間,又費力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畢昇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每一個字做成一個活動的小方塊,用無數個小方塊,排成一塊板,印完之后,再把每個字分開,還可以再用。
有了這個設想,畢昇開始著手刻字了。他先找來一些小方木塊,分別刻上字,刻了足夠多的字以后,排在一塊板上,再找一個鐵框框起來,用繩子捆緊便可以印刷了。
這次小小的成功不但沒使畢昇高興,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思考:這只是一個小型試驗,字很少,當然是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字。如果是一本厚厚的書,需要的字很多,那怎樣才能很容易地找到所要的字呢?
這個問題,讓畢昇頗費腦筋,他日思夜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終于又想出一個好的辦法:將刻出的字,按偏旁部首來排列。把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里,再按筆畫的多少來排列,這樣找起字來就容易了。
這個問題剛被解決,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刻那些小方塊字的材料上哪里找呢?如果用木頭,到哪兒去弄那么多的小木頭呢?于是他想起小時候玩的泥巴,用泥巴做字塊,不但比較省錢,而且在上面刻字,也比較省力,刻好后,還可以燒制。
按這個辦法,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新的印刷術終于試驗成功了。從那以后,世界上就有了活字印刷術。它的出現,大大推進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世界上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畢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