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常說,人是不可能一輩子依賴父母的,必須早日自立,長大了才能做有用的人。那么,國外的孩子是如何自立的呢?
要花錢,自己賺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采取種種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粉刷房間、到社區參加義務勞動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自謀生路的能力教育。
美國南部一些學校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獨立生存的能力,還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允許畢業。在美國,不管家里經濟狀況如何,孩子在12歲以后就得在自家的庭院剪草,給別人送報,以換取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鏟積雪等。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謀生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得。他們認為,溺愛孩子是最糟糕的事。
不當低能的“怪物”
德國一貫重視培養孩子“勤奮、正直、可靠、樂于助人、作風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們從不包辦孩子的事情。他們將子女視作獨立的個體,給他們空間,讓他們獨立地去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歲左右,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還向孩子道謝并加以贊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父母再引導他們完成一些更難的事情。這樣,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在別人的眼里就不會成為低能的“怪物”。
在德國,不僅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自立能力,法律也有這樣的要求。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國人常說,他們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要自立、自強。
不過寄生生活
瑞士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很多女孩中學一畢業就被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左右的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她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學會獨立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是個多語種的國家,既有講本地土語的地區,也有講德語和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區的姑娘通常到另一個語言區的人家當傭人,還有相當多的孩子被送到英國家庭當傭人。當她們掌握三門語言之后,就可以去銀行等部門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和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