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資料
患者,女,47歲。于2006年7月及2007年1月先后2次出現右側乳腺內腫塊,手術切除后病例報告乳腺良性腫塊。2007年4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雙眼眶周腫塊,伴疼痛及視力下降、視物重影,經抗炎治療后無效。2008年1月8日癥狀加重,就診于某院,行右眼眶內復雜腫瘤切除術,術后病理報告右眶內增生的纖維組織中見散在異型細胞,CK表達提示上皮性,支持轉移癌,考慮胃內腫瘤。2008年1月28日胃鏡下活檢確診為胃體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樣細胞。同時雙側乳腺內腫塊漸增大。2008年2月4日行乳腺內腫塊細針穿刺活檢,病理報告見散在印戒細胞,符合胃癌轉移。2008年4月4日起就診,行L-OHP 150mg第1天,CF 200mg第1~5天,5-Fu 0.625第1~5天,方案化療6周期,末次化療日期為2008年9月25日。期間2008年5月27日因腰腿痛X線片提示T11~L5及骶椎、右髂骨轉移,配合局部鈷60外照射DT 40Gy,2008年8月20日因劍突下腫塊疼痛并壓迫進食受限,給予腫塊鈷60外照射DT 35Gy,癥狀緩解,療效評價達PR。患者生活可自理,無身體脹痛等不適,但雙眼視力仍未恢復正常。2009年1月15日再次以前方案鞏固化療1周期,之后未再就診,病程中配合支持、扶正中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隨訪,2010年6月去逝,生存期30個月。
討 論
晚期胃癌存活率低,胃印戒細胞癌(黏液癌)屬于胃癌的一種特殊類型,約占胃癌發病率的9.9%,屬于進展快、預后不良的腫瘤。而腫瘤轉移是惡性腫瘤特有的生物學特性,是腫瘤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胃癌亦是如此。胃癌轉移途徑有種植轉移(尸檢率28.6%)、淋巴轉移(占胃癌轉移20%)、直接轉移、血行轉移。考慮該患者為血行途徑的轉移。現代醫學除了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方法外,尚無控制腫瘤轉移的特有手段。在治療上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實施放化療,以扶正培本為主,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延緩和控制腫瘤轉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