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高熱驚厥患兒的臨床特征與預后。方法:回顧分析100例高熱驚厥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發病年齡特征,與發熱的關系、驚厥類型、基礎疾病、治療、驚厥發作次數及復發、家族史。結果:100例中首次發作年齡0.5~5歲90例(90%),其中1~3歲60例(62%);79%首次發作體溫≥38.5℃;多為陣攣性驚厥,96%驚厥持續<15分鐘。其基礎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主,大多預后良好,僅有少數轉為癲癇。結論:高熱驚厥多發生于0.5~5歲患兒,預后多良好,其防治在于控制驚厥,積極降溫,必要時預防性使用抗驚厥藥物。
關鍵詞 驚厥 臨床特征 防治
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急癥,<5歲兒童的驚厥中約占50%,決大多數預后良好,高熱驚厥與癲癇存在某些遺傳學聯系。1985年的國際癲癇及癲癇綜合征分類中,將高熱驚厥分類歸屬特殊類型的癲癇[1]。為探討高熱驚厥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對2005年1月~2009年1月100例高熱驚厥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所有病例均符合高熱驚厥診斷標準[1]。男68例,女32例;首次發病年齡3個月~7歲,平均2歲9個月,其中3~6個月2例,0.5~5歲90例(90%)。體溫:首次發作體溫37.6~40.6℃平均38.9℃,其中37.6~38℃ 6例,38~38.5℃ 15例,38.5~39℃ 37例,體溫>38.5℃(79%)。首次驚厥出現在發熱初24小時內80例,>24小時20例。驚厥類型:以全身對稱性陣攣性發作94例,以局限性非對稱性驚厥發作6例。驚厥后有意識障礙但很快清醒96例,驚厥后有意識障礙清醒較慢4例。神經系統檢查均無陽性體征。驚厥持續時間15秒~35分鐘,平均3.5分鐘。96%患兒驚厥持續時間<15分鐘。基礎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4例,支氣管肺炎17例,皰疹性口腔炎6例急性腸炎6例。化膿性扁桃體炎5例,幼兒急疹2例。
結 果
78例患者未經處理驚厥即自行緩解,22例分別給予吸氧,按壓人中,靜注地西泮后驚厥緩解。驚厥發作次數及復發:在1次熱性病程中發作1次89例,2次9例。隨訪病例中復發32例,其中2例確診為癲癇。家族驚厥史:有家族史20例,家族成員中有癲癇患者3例。
討 論
高熱驚厥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驚厥原因,在我國的發病率為3.9%。同時高熱驚厥有明顯遺傳傾向和性別差異。本組資料顯示,男性多于女性。
年齡特征:高熱驚厥的發病與年齡有密切關系,首次發作多于6個月~5歲。本組資料與報道一致。這種年齡的分布特點可能與腦發育、免疫狀態緊密相關。
與溫度的關系:本組資料顯示發熱24小時內出現驚厥80%,體溫在>38.5℃79%體溫驟升時的驚厥發作次數遠多于在發熱一段時間后才驚厥的發作次數。
預后:絕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⑴復發:首次高熱驚厥后約有30%~40%患兒可能再次發作,其中50%半會有>1次多次復發。75%的再次發作發生在首次發作后1年內。復發危險因素包括首次發作的年齡及1級親屬中有高熱驚厥史等。⑵繼發癲癇:在高熱驚厥轉為典型癲癇發作過程中,一些患兒出現無熱發作,或6歲以后繼續有熱性驚厥。過去稱為熱性驚厥綜合征。眾多研究表明繼發癲癇的主要危險因素是:①首次發作前已經存在明顯神經系統異常或發育落后;②復雜性熱性驚厥;③1級親屬中有癲癇史。
目前對高熱驚厥有兩種有效的預防性治療方法:⑴短程給予安定栓劑,糖漿或片劑,維持用藥至體溫穩定,恢復正常。⑵持續給予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鈉。用藥指征:①已有≥2次低熱(<38℃)發作史;②有≥15~20分鐘的長程發作史,但間歇短程用藥無效者。療程一般2年。
驚厥發作的現場處理:靜脈注射地西泮是首選藥物,但必須要在有搶救條件的醫院中進行;在靜脈注射困難的情況下,首推經直腸注入地西泮注射液,用藥后2~4分鐘達到有效血濃度。其吸收速率比肌注及口服快,僅次于靜脈注射。止驚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
參考文獻
1 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2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