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術前、術后的護理。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患者36例,回顧分析臨床護理資料。結果:36例均痊愈出院。結論:術前正確的護理、適應性訓練,術后早期主動活動,腫脹關節的冷敷、營養的正確供給、CPM機的應用等是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護理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 關節鏡 半月板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71
近年來關節鏡逐漸在臨床普及,它是新興的一項微創技術,由于關節鏡精確、簡便、快捷直觀的手術方式及住院時間短、患者創傷小、疼痛少、術后恢復快、瘢痕小等術后優點,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人體最早被關節鏡檢查的是膝關節[1],大量的臨床膝關節病例使得膝關節成為關節鏡應用最成熟和最廣泛的關節。半月板在膝關節的功能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傳導負荷、維持關節穩定、協助營養、潤滑關節、承受剪切力與壓力、吸收震蕩等作用,因此做好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護理尤其重要。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患者36例,均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齡16~63歲,平均年齡48.4歲。
手術方法:除1例行半月板切除外,其余均行半月板成型術。
結 果
36例患者平均住院時間7.58天,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護 理
心理護理及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患者住院后由于對創傷、手術預后缺乏認識以及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不信任等均可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護理人員針對以上情況幫助患者找出合適的應對方式,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感,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講解關節鏡手術的相關知識,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②術前準備:除一般術前準備外,術前3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特別是排尿的練習;指導有效排痰的方式如向患者示范正確深呼吸、有效咳嗽等;有吸煙史者勸其戒煙;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如有合并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必須在控制病情的基礎上才能手術。③適應性訓練:正確的功能鍛煉對術后的康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術前即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直腿抬高、踝關節的屈伸運動等適應性訓練以利于術后的康復。
術后護理:①麻醉期護理:術后6小時內取去枕平臥位,防止腦脊液外漏而引起頭痛;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引起誤吸;密切監視生命體征的變化,平穩后同時觀察意識、肢體運動及感覺情況;保持靜脈輸液通暢,監測并記錄用藥。②疼痛:疼痛是伴隨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而產生的主觀感覺。當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即可出現疼痛,一般在24小時內疼痛較為激烈,在采取冥想、轉移注意力無效時采取的方法是根據疼痛評分法當評分>4~5分可適當給予止痛藥。③患肢腫脹:術后患肢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予以彈力繃帶固定全下肢并抬高,高于心臟15°~30°,以利于靜脈、淋巴回流,減輕患肢的腫脹,同時密切觀察患肢的末梢血運、皮膚顏色、溫度等。術后早期(48小時)給予間斷冷敷(冷敷1小時,停敷1小時)可以減輕患肢的水腫[2]。臨床常采用廢棄的血壓計袖帶自制成冷敷帶有明顯的效果[3]。有研究表明,膝部早期使用冰袋進行冷敷20分鐘后可以降低38%的動脈血流,26%的軟組織血流和19%的骨吸收(代表代謝和血流的變化)[4]。④飲食護理:合理的飲食、適當的營養可以達到治療或輔助治療的目的。術后患者應選用的飲食有:(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如牛奶、肉類、蛋類等;高纖維飲食如芹菜、韭菜、豆芽等;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如胡蘿卜、菠菜、番茄等;富含無機鹽及微量元素的飲食如魚類、肝、核桃等。⑤引流管護理:一般患者出血量較少,不需放置引流管,如出血較多則術后需放置引流管,應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顏色、量、性狀,保持有效的引流狀態,妥善放置引流管,一般術后2~3天出血量<50ml/天即可拔除引流管。
功能鍛煉:術后的康復鍛煉在整個治療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貫穿治療過程的始終。早期進行膝關節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地防止膝關節內組織攣縮和關節粘連,有助于膝關節屈曲、伸展活動度的恢復,同時進行髕骨的滑動訓練,可以促進滑液循環,有益于半月板的愈合。功能鍛煉的原則是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為度,做到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①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等長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時,肌纖維長度不變,不產生關節運動,但肌張力明顯增高。患者術后當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主動進行下肢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②踝泵運動: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做足背伸和背屈運動每次30下,3次/日,以后逐漸增加,作用是主動收縮和被動牽拉小腿屈側肌肉,擠壓深部的靜脈,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③髕骨滑動訓練:活動的目的防止髕骨粘連,恢復髕骨的功能。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髕骨的滑動訓練,用拇指、示指固定髕骨,進行上、下、左、右推動運動,使髕骨的活動度盡可能達到正常的范圍。④直腿抬高訓練:患者取平臥位,取伸直位,抬腿到足跟離床15cm、30cm、60cm處,保持這個姿勢5~10左右,然后放下,放松下肢的肌肉。如此重復10~15下,2~3次/日,以后逐漸增加多角度抬高。⑤行走及負荷的訓練: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術后第一天即可以扶雙拐下床行走,但是患肢無負重,即指導患者患肢負重為0,下床行走時要注意安全,防滑倒、他人撞擊等,以免造成再次損傷。術后2周內不可負重,手術后第3周負荷25%的體重(足尖點地),第4周50%的體重(前足踏地),第5周75%的體重(足跟離地),第6~8棄拐100%負重行走(全足踩地),肥胖患者負荷計劃推遲1周。⑥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機的應用:CPM是一種連續被動運動,它具有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的修復、緩解關節損傷和術后引起的疼痛的作用。術后2~3天,當關節功能受限不明顯、拔除引流管時即可以開始鍛煉,使用前向患者講解CPM機相關知識,取得患者的合作。活動范圍、運動幅度及速度根據患者所能承受的能力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調節,2~3次/日,30分鐘/次,使用過程中注意手術切口及局部皮膚的情況,防止因活動過度而引起切口裂開和壓瘡[5]。
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和利用,膝關節鏡技術在臨床已逐漸普及,對臨床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真做好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適應性訓煉和術后的各項護理尤其是術后的康復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正確而有效地功能鍛煉能減輕疼痛、腫脹,提高關節的穩定性,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功能,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予彬,王惠芳.關節鏡手術與康復.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16-165.
2 王俊榮,牛清.半月板損傷關節鏡術后兩種冷敷方法的效果觀察.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2):1751-1752.
3 趙蕾,李君.自制加壓冷敷帶治療膝關節鏡術后關節腫脹30例效果觀察.齊魯護理雜志,2010,16(6):122-122.
4 Ho SS,Coel MN,Kajawa R,et al.The effects of ice on blood flow and bone metabolism in knees.Am J Sports Med,1994,22(4):537-540.
5 宋金蘭,高小雁.實用骨科護理及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