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了解艾滋病產婦剖宮產術后護理要點,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傳播。方法:收治在硬外麻醉下實施妊娠合并艾滋病產婦剖宮產6例,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并進行生理、心理、??谱o理。結果:經過精心護理及合理的治療均恢復良好,如期出院。結論:通過對產婦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及艾滋病衛生知識的宣教,住院期間產婦及家屬情緒穩定,積極配合護理,住院期間未發生并發癥。達到預期護理目標。
關鍵詞 妊娠 艾滋病 剖宮產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69
艾滋病是一種由于人體感染了免疫缺陷病毒抗體免疫功能受到損害而發生的一系列相應癥狀體征的傳染病,是一種血液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的疾病,病死率極高,目前尚無治療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隨著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婦逐漸增多,給孕產婦和家屬造成極大的心里壓力,產科工作人員不可避免的接觸患者的體液和血液,工作不慎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做好艾滋病感染孕婦的護理尤為重要。
臨床資料
2009~2010年收治硬外麻醉下實施妊娠合并艾滋病產婦剖宮產患者6例,年齡21~32歲,孕37~41周,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后無并發癥發生,均如期出院。
護理體會
術前應將患者安排住通風良好的單人病房,向孕婦及家屬解釋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和目的,說明母親血液以及生殖道中的高病毒含量,在胎兒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后感染HIV的母親有可能把HIV病毒傳播給胎兒/嬰兒。讓孕婦了解手術分娩的優點,使其主動配合手術,常規行術前各項檢查及準備。
術后除按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以外,需按傳染病做好消毒隔離及防護工作,護士應按時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協助和心理安慰,觀察生命體征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尿管通暢,做好各項基礎護理,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堅強營養支持,預防并發癥。艾滋病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缺陷,易致繼發感染。護士應鼓勵產婦少食多餐,指導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維生素豐富的低脂飲食,必要時靜脈補充能量。加強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潰瘍,增進食欲。每日2次碘伏消毒外陰,應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清潔,減少感染機會。艾滋病患者術后由于免疫功能缺陷,醫護人員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防護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新生兒護理除按正常新生兒常規護理以外,胎兒剖宮產娩出后在保暖環境下,立即清潔身體,避免用吸痰管直接為新生兒清理呼吸道。出生后1小時內給予奈韋拉平片2mg/kg,口服,并于母親隔離,實行人工喂養,并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做好健康教育,指導產婦正確回奶,進一步降低孩子感染的危險。
加強消毒隔離,防止醫院感染發生。醫務人員嚴格無菌操作,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證充足的光線,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使用后的針頭放入防滲漏的利器盒進行安全處理;手術后的器械、手術衣、床單采用含氯消毒劑浸泡后高壓消毒處理;不能高壓消毒的物品如防護眼鏡、隔離衣等用戊二醛高效消毒劑浸泡消毒;手術中的敷料全部焚燒處理;病床、墻壁及地面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房間內空氣用紫外線消毒。若發生職業暴露,應積極處理盡快預防性阻斷治療。產婦的尿液、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均裝入雙層黃色塑料袋內,扎緊后由專人按感染垃圾銷毀。
心理護理,由于艾滋病的傳染性和危害性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其心理表現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如警惕、憂郁、孤獨、焦慮和恐懼,醫護人員要主動體貼關心他們,熱情接待患者家屬,主動為他們解決問題保護患者的隱私,滿足孕產婦的心理需要穩定他們的情緒,結合病情向其講解疾病發生發展及實施隔離的必要性,減輕其心理壓力配合治療,同時做好家屬工作,使孕婦在住院期間內得到親人的照顧,幫組他們采取積極的生活態度,改變危險行為,切不可歧視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出院健康指導:出院時囑患者加強休息和營養,生產42天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最好終身避孕,定期門診隨訪,并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保持聯系,繼續抗病毒治療。嬰兒應于12個月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陰性則排除感染,納入正常兒童保健;陽性需繼續跟蹤隨訪。并囑家屬要尊重患者的人格與尊嚴,尊重其隱私權,并介紹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通過對產婦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及艾滋病衛生知識的宣教,住院期間產婦及家屬情緒穩定,積極配合護理,住院期間未發生并發癥。達到預期的護理目標,順利出院。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愛滋病的臨床表現[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8,7:237.
2 王克榮.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34.
3 王愛玲,喬亞萍,穗青,等.艾滋病感染孕產婦接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措施情況及對策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3):1765-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