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對已確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患者20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的神經系統臨床表現為肢體癱瘓、頭痛頭暈、昏迷、反應遲鈍、精神癥狀、嗜睡、言語不清等。經綜合治療,臨床治愈9例(45%)、好轉8例(40%)、死亡3例(15%)。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臨床表現易被原發病癥狀掩蓋,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時易被誤診為肺性腦病及電解質紊亂而延誤治療,故及時行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極為重要,以便及時得到及時治療。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腦梗死 臨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時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容易誤診。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0例,其中并發腦梗死20例(5%),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1],肺功能結果顯示,不完全可逆氣流阻塞存在,即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80%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70%。全部病例經頭顱CT確診為腦梗死并排除既往有腦血管疾病的病例。其中男12例(60%),女8例(40%),年齡60~85歲,平均684歲。并發的腦梗死發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15例(75%),緩解期5例(25%)。腦梗死易患因素:糖尿病5例(25%),高血壓病4例(20%),高脂血癥3例(15%)。
臨床表現:咳嗽、咳痰18例(90%),呼吸困難8例(40%),發熱6例(30%),心慌7例(35%),下肢浮腫12例(60%),心律失常4例(20%),血壓升高3例(15%)。神經系統臨床表現:肢體癱瘓10例(50%),頭痛頭暈16例(80%),昏迷3例(15%),反應遲鈍4例(20%),精神癥狀3例(15%),嗜睡例2例(10%),言語不清3例(15%)。
治療方法:按常規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緩解期治療外,均給予減輕腦水腫、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細胞、抗感染治療,部分患者給予溶栓及抗凝治療。
結 果
臨床治愈9例(45%),好轉8例(40%),死亡3例(15%)。死亡原因:呼吸衰竭1例(5%),多器官衰竭1例(5%),其他1例(5%)。
討 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腦梗死為老年人常見病及多發病,老年人易患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而上述疾病均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慢阻肺患者長期慢性缺氧可導致肺血管廣泛收縮和肺動脈高壓[1]。慢阻肺患者低氧血癥時,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紅細胞數量及體積增加,出現紅細胞增多癥[2]。紅細胞壓積增大,聚集性增強,變形性降低,血黏稠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導致循環障礙[3]。而循環障礙是腦梗死發生的重要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伴有感染,細菌毒素、缺氧、酸中毒等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和釋放內皮素(ET-1)增加[4],而ET-1是引起腦血管痙攣的一種重要物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由于進食少、發熱、心功能不全時利尿劑應用,造成有效循環血量的不足,腦血流減少,臥床休息、活動少等更加重微循環障礙,有助于腦栓塞的形成。
本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腦梗死的發病率為5%,并發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較多(75%),常伴有感染、缺氧、CO2潴留,加之飲食少及利尿劑不合理應用而誘發腦梗死。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當CO2潴留迅速發展,未能有腎臟來代償時,可以出現精神癥狀即肺性腦病期。PaCO2的升高可引起腦血管擴張,使腦血管流量增加,從而出現顱內壓增高,出現嗜睡、昏迷、躁動不安、抽搐、驚厥等神經系統表現[2]。另外,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常有酸堿失衡、嚴重的電解質紊亂,也易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當患者合并有腦梗死時,易被誤診為肺性腦病及電解質紊亂,造成延誤治療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療效差,病死率高。
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過程中,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缺氧、抗感染、改善通氣功能外,注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注意教育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運動、加強營養、避免長期臥床等預防血栓形成措施。患者如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應盡早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及頭顱CT等臨床輔助檢查,明確是否合并腦血管病的發生,給予及時治療,以免延誤治療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7.
2蔡柏薔.協和呼吸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2,1802-1803.
3 秦燕春.肺心病患者血液流變性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4,13(2):143.
4 張杰.慢性肺心病時血漿內皮素升高機制及其與肺動脈高壓關系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6,35(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