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胃間質瘤 螺旋CT 診斷 應用價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14
胃間質瘤(GST)是最常見的胃間葉細胞腫瘤,螺旋CT增強掃描顯著大大提升了GST的檢出率和診斷準確性,對GST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本文回顧性分析25例經手術,以探討GST的螺旋CT診斷及臨床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25例,女9例,男16例;年齡36~78歲,平均51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并有完整的螺旋CT資料。以上腹部不適就診者18例,以腹部疼痛和包塊就診者5例,以黑便、嘔血伴發熱就診者2例。
CT檢查方法:檢查之前必須禁食6~8小時,于檢查前1小時口服2%泛影葡胺800ml,掃描前15分鐘再次口服200ml,使胃充盈。所有病例均使用Siemens Somatom 6層螺旋CT檢測儀,行平掃加雙期增強,常規采用仰臥位,掃描范圍自隔頂至髂骨翼水平,層厚為10mm,間隔5mm,Pitch1.0。掃描條件為120KV、130mAs,常規平掃過后增強掃描,高壓經肘前靜脈注射碘比樂Omnipaque 100ml,注射流率2~3ml/秒,分別于25~30秒(動脈期),60~70秒(靜脈期)開始進行掃描。
結 果
腫瘤狀態及CT值:25例GST病例中.發生于賁門4例,胃竇2例,胃底8例,胃體11例。胃腔內型腫塊13例,向腔外生長型腫塊8例,壁在型(腔內同時累及腔外)生長4例。GST一般呈現圓形或橢圓形,僅有少數呈現分葉狀或者不規則形狀。
不同性質GST的CT表現:良性GST共6例,大小為1.5cm×1.6cm~8.5cm×9.7cm;潛在惡性GST共4例,大小為1.0cm×1.2cm~14.3cm×18.7cm;惡性GST共15例,大小為1.1cm×1.7cm~15.2cm×24.8cm。良性GST及潛在惡性GST的緣光整,形態規則,邊內部密度均勻。而惡性GST的形態不規則,瘤內可見大片低密度影,向胃腔內突出,部分病例形成不規則潰瘍,有1例瘤體巨大,邊界不光整,并且伴隨胃后系膜轉移。
手術病例的病理結果:免疫組化結果顯示,CD 117均呈現陽性表達,SMA陽性表達15例,CD34陽性表達10例,而S-100蛋白均呈現陰性表達。病理切面為棕色或者灰白色,均無包膜,部分腫瘤內可見囊變及出血,顯示變性、壞死狀態,組織學檢查表現為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兩種細胞類型。
討 論
GST的臨床表現及病理特征:GST作為一種非定向分化的間質瘤,具有各種各樣的病理學形態。免疫組織化學標記更是進一步證明了此類腫瘤具有多種不恒定抗原表達。GST常發于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病發率明顯高于女性,發病年齡越小,惡性GST的可能性則越大,Ⅰ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GST可病發于胃的各個部位,其中胃體部大彎側最為多發,其次為胃竇部。常見癥狀為易與胃癌、胃潰瘍產生混淆的消化道出血;其次為上腹部隱痛、脹痛,并伴隨食欲減退,這又難以區分于慢性胃炎。
免疫組化檢查對GST診斷的重要意義:免疫組化檢查對GST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處于光鏡條件下的GST腫瘤細胞難以與神經源性腫瘤和胃腸道平滑肌腫瘤相區別,因此,其最為主要的鑒別手段為免疫組化技術。在免疫組化檢測中,抗體CD 34和CD 117最具有診斷意義,CD 117未見于神經源性腫瘤和平滑肌腫瘤之中,成為診斷GST最敏感及最特異的理想標志物;而CD 34是骨髓造血干細胞抗原,相對于CD 117的特異性較差,在GST中呈現75%~85%的陽性表達,故兩者CD 34和CD 11應當聯合使用。一般情況下,認為CD 34和CD 117陽性可以作為確診GST的特定診斷標志。但所存在的不足為,當前的免疫表型特征仍然無法作為GST表現良性或者惡性的判斷指標。
GST的CT表現:螺旋CT的橫斷面圖像輔以多平面重組,密度分辨率極高,故可以準確地顯示腫塊與胃壁周圍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由此觀察周圍的器官是否發生轉移。因此,螺旋CT診斷對于腫瘤的定位與定性診斷可以作出較為準確的技術判斷,可以作為判斷GST良、惡性的指標。
GST的螺旋CT表現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病灶常表現為單發;多數呈現膨脹性生長,不浸潤胃壁;腫瘤多見于胃壁大彎側,一般只累及只累及胃壁一側;而起源于黏膜的腫瘤,一般不累及胃黏膜;幾乎無明顯的梗阻征象;腫瘤與胃壁以寬基底進行相連。此外,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在于惡性一般呈現輕度不均勻強化,而良性多數呈現中度均勻強化。少數GST惡性者可可通過種植和血行轉移,或直接侵犯到肺、肝臟以及腹膜等關鍵性部位,而淋巴結轉移少見。
GST CT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GST作為一種較為少見的胃腸道腫瘤,螺旋CT診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在明確腫瘤發生部位的基礎上,達到良、惡性的鑒別,輔助于手術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的最終確診。因此,GST的CT表現對于臨床術前評估一級手術方式的選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T診斷的密度分辨率較高,具有快速的檢查速度,能夠直接顯示腫瘤的具體情況,包括發生部位、生長方式、密度、瘤灶大小與形態、均勻性、是否有分葉、強化程度、輪廓、邊界、胃壁是否增厚以及增厚的程度等方面內容。此外,還可以觀察腫瘤的周圍有無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轉移,以及鄰近結構有無侵犯等。CT診斷已成為GST的常規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魏建功,張宏彬,胡碧波,等.胃間質瘤的CT診斷和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5):3994.
2 紀元,潘文生.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研究進展.中國臨床醫學,2001,8(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