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二級綜合性醫院,醫院開放床位160張,內設10個科室,承擔著全縣部分緊急救援任務。各級護理人員86人,病房護士50人,2009年11月~2010年11月年住院患者總數4500人,年手術1560余臺,危重患者3140人次,實際床位與護士比例未達到1:0.4,一線護士工作量太大,專職護士人員少,非護士的工作量太多,護士們經常超負荷工作,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分析其原因總結其應對措施,以提高護士對職業壓力的心理適應能力,維護健康心理和身體健康。
護士職業壓力的來源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和緊張的腦力勞動以及體力勞動給護士帶來壓力,技術要求高,護士工作時間大都是輪班制,夜班輪班頻繁,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節奏,又常缺乏安靜的休息環境,引起生理性疲勞[1]。目前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使護士工作已從單純的執行醫囑轉移到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照顧,同時各種新的治療手段、新技術、新設備應用于臨床,非專業護士工作增加,護士付出更多的勞動和精力。
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壓力。護士的工作關系比較復雜,主要存在著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護士與醫生之間等各種關系。工作關系越復雜,角色沖突就越明顯,護士的工作壓力就越大,如果護士處理不當,很容易陷入人際關系的困境。
職業特殊性,高風險壓力:護士工作具有專業性強、風險大的特點。如內科患者大多是年老體弱者,自理能力差,病情危重且變化快,對護士的角色要求高,屬于全方位照顧者;婦產科收治婦科患者多是手術患者,尤其急腹癥患者,對護士的工作要求高,責任大,夜班要為次日作術前準備如灌腸導尿等。護士值班基本是一個人,失去群體支持,尤其是近年來,剖宮產率大幅度提高,手術指征放寬,更增加夜班工作量,風險高,有擔心和無助感;還有宣教不到位,未讓孕婦簽“告患者書”,孕婦住院后私自回家,在路上發生意外家屬以已交住院費構成合同關系而向醫院索賠,未告知孕婦出現陣痛后到產房先檢查而致急產,因此家屬和產婦對護理工作不滿引發醫療糾紛。
應對措施
完善支持系統,運用激勵機制調動護士積極性,幫助護士減輕壓力源。我院2008年增加合同護士和護理人員,減少非護理性工作,改善護理員工生活待遇,提高合同護士薪金待遇靈活調配人員,做到彈性排班,減輕勞動強度,體現護士勞動價值,改變當前超負荷工作狀態,提高護理人員地位。
充分調動心理防御機制,鼓勵護士多進行自我身心放松的活動,如聽音樂,參加體育運動,游覽大自然,與親朋好友交談等,緩解工作生活壓力,精神放松,促進健康。組織心理知識學習,也可召開討論會,讓護理人員暢所欲言,釋放心理壓抑,創造相互理解、相互鼓勵的良好氣氛[2]。
提高業務水平,嫻熟的操作技術是贏得患者信任的基礎,是建立和維護和諧的護患關系的重要因素,過硬的操作技術是增強工作信心的重要保證,能起到放松、緩解,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時,護士在日常工作中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的制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杜絕差錯事故發生。
協調人際關系,緩解醫患矛盾,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日常工作中護士經常缺乏患者的理解與尊重,社會及有關部門應考慮給予護士必要的關愛、理解支持。在工作中護士應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一種和諧的溝通渠道,規范服務言行,禮貌待人,提高服務水平,遇到困境時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地體諒患者的感受。用語方或者墻報、宣傳單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還要對其進行權利和義務的宣教,加強其對護士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總之,護士產生職業壓力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壓力的緩解方式也應該根據不同的壓力源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不僅要靠護士自身的調整,而且需要醫院管理層及社會各階層采取積極、適當的措施,加以支持和干預。
參考文獻
1 孫月芳,閆麗紅,康福霞,等.護士流失的職業心理原因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92-94.
2 王秀梅,王愛環,程金蓮,等.臨床護士心理狀態研究[J].護理研究,2002,16(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