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報告作者兩個醫療單位10余年間遇到的膽總管切開探查后“T”型管引流術常規拔除,“T”管導致膽汁性腹膜炎的4例病例。其主要原因是“T”管過粗(1例),“T”管位置放置不適當(2例),肝硬化腹水(1例),體質因素(1例)。臨床表現為腹膜炎癥狀體征,腹穿可以確診。治療以再次手術重新放置“T”型管,妥善的富強引流。本病主要在于預防,預防的主要方法是:選擇粗細恰當的“T”管,放置“T”管要恰當,并用大網膜包裹,嚴格膽管探查指針,作者推薦經膽囊管探查膽總管,并一次結扎膽囊管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膽總管探查 “T”型管口膽汁性腹膜炎
膽總管切開探查后,須常規放置“T”型管外引流膽汁。術后一般12天夾“T”型管,造影,未發現膽道有病變或殘余結石,多在15天左右拔除“T”型管。按上述常規處理的“T”型管引流,絕大部分患者痊愈出院。但作者近10年先后遇到4例患者,拔除“T”型管后導致膽汁性腹膜炎,其中3例再次手術治愈出院,1例死亡,現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4例,男3例,女1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53.5歲。術前診斷膽總管結石,書中切開膽總管取石后放置“T”型管外引流4例。術前有黃疸史,術中見膽總管增粗,切開膽總管探查,膽總管“T”型管外引流1例。
術后均按常規治療,12天開始夾“T”型管,夾管24小時后無腹部癥狀,經“T”型管造影。4例患者造影結果膽總管遠端均未有殘余結石,也無乳頭狹窄。造影術后開放“T”型管24小時,再夾緊“T”型管,其中14~15天拔出“T”型管3例,60天拔出“T”型管1例。4例患者中3例拔出“T”型管后即出現右上腹痛,隨后疼痛加劇,蔓延至全腹,并伴有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腸鳴音減弱,腹腔穿刺抽出膽汁樣液體。3例在“T”型管拔出后24小時再次剖腹探查,均發現腹腔內有大量膽汁,最多得1200ml,最少600ml,膽總管“T”型管放置處均有膽汁外溢,再次放置“T”型管于膽總管內,并用大網膜包裹“T”型管,然后再截孔引出腹腔,腹腔內同時置多根引流管引流。術后3例全部治愈出院。引流60天拔出“T”型管的1例患者系因術中發現有肝硬化,術后有大量腹水經腹壁“T”型管引流口處流出,經2月余保肝,白蛋白,利尿等治療未見好轉,于是決定拔出“T”型管,用絲線縫合“T”型管引流口。拔除“T”型管后,患者腹脹,腹痛加劇,并有全腹壓痛。患者于拔除“T”型管7天后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結 果
本組4例患者中3例再次手術,再次手術患者腹腔內發現“T”型管緊貼好肝下引出1例,從腸間引出1例,“T”型管過粗而致膽總管壁張力高而壞死1例,1例雖然大網膜包裹,但由于患者體質原因腹腔內未形成竇道。
討 論
膽總管切開探查后放置“T”型管引流,是膽道探查的常規手術操作。術后12天夾管造影,15天拔除“T”型管,只要膽總管遠端暢通,“T”型管的腹腔內竇道很快自行關閉,極少發生并發癥。本組4例患者拔除“T”型管后發生膽汁性腹膜炎,是我們在10余年的臨床工作中兩個醫療單位所遇到的病例。雖然臨床上極少發生常規“T”型管拔除后導致膽汁性腹膜炎病例,但一旦發生即為嚴重的并發癥,如不及時再手術處理,可引起患者死亡。現就我們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影響“T”型管在腹膜腔內竇道形成不完全的因素:①體質因素:臨床上經常遇到有的患者開腹后很容:易形成廣泛粘連,有的患者雖有多次開腹手術,但腹腔內很少形成粘連。本組1例患者,放置“T”型管時雖然用大網膜包裹,但15天后,任沒有形成完整竇道,故拔除“T”型管后導致膽汁性腹膜炎發生。②肝硬化、腹水:由于患者肝硬化,低蛋白血癥,腹腔內有大量腹水,故形不成粘連,也就不可能形成“T”型管竇道。本組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雖60天以后才拔除“T”型管,但仍發生膽汁性腹膜炎,而導致患者中毒性休克死亡。③“T”型管放置不恰當,導致竇道形成不完善:本組4例,其中1例“T”型管緊貼肝下引出腹腔,另1例從小腸間引出腹腔,這樣“T”型管在腹腔內均未形成堅實而完整的竇道,故拔除“T”型管時,導致膽汁漏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④“T”型管粗細選擇不當:本組1例,由于選擇的“T”型管粗于膽總管的直徑,在縫合膽總管時張力過大,造成膽管壁部分壞死,故拔除“T”型管時,造成膽汁流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T”型管拔除導致膽汁性腹膜炎的診斷:①腹痛:“T”型管拔除后患者發生持續性腹痛,開始在右上腹,以后逐漸蔓延至下腹,乃至整個腹痛,并有明顯的全腹壓痛及反跳痛,腹肌緊張,腸鳴音減弱,要高度懷疑本病,本組4例均有上述典型癥狀和體征。②腹腔穿刺:“T”型管拔除后有上述典型癥狀和體征,經左或右下腹穿刺抽出膽汁樣物,可以確診本病,本組4例中3例均經手術證實。
參考文獻
1 裘法祖,主編.外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