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載體,開展志愿者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有利于醫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要不斷擴展志愿者服務項目,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構建志愿服務保障體系,以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
關鍵詞 志愿服務 項目建設 保障體系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以來,我校一直在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醫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
應用醫學專業技能服務人民和奉獻社會。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符合自己專業角色的服務;宣傳普及醫療保健、防病治病的醫學知識;為人民群眾提供醫療保健、身體康復、養生健身、飲食衛生等醫學咨詢;為社區居民和農民朋友進行常規體檢;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助學活動;面向社會開展專項宣傳教育活動——“吸煙有害健康”、“遠離毒品、關愛生命”等,題材豐富、形式多樣。
為建設和諧社區、和諧農村提供服務。醫學生深入社區和農村開展政策宣講、文化援助、義務勞動、老年人心理保健和醫療衛生服務等活動;利用寒暑假到農村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定期到社區福利院慰問、看望和照顧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參與“希望工程”;義務獻血等。
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活動。醫學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的資源,把創建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校園與爭當文明大學生聯系起來,大力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活動。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與醫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道德認識。在志愿者活動中,能很好地促進醫學生對社會道德現象、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標準、道德評價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并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他們不但懂得“應該怎樣做”,而且還懂得“為什么應該這樣做”,從而提高了道德認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使醫學生在今后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會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價值抉擇,由此逐步形成個體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自然關系相對穩定的道德認識。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有利于陶冶醫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醫學生通過現實生活的道德例子,通過個人的道德實踐體驗,能在其中深受教育和感染,由此激發個體的道德情感體驗。許多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大學生,受志愿者活動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在生活中積累道德經驗,陶冶道德情操,在志愿者活動中表現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自覺地把志愿者活動的目標、目的、愿望、意圖、計劃與社會道德要求、自身的道德完善相聯系。這種社會責任感激發出醫學生的激情和潛能,發展和完善自身。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對醫學生道德行為是一種很好的培養方式,能夠使志愿者將個體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轉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習慣。通過志愿者活動,不僅使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方式得到鞏固,而且還使大學生在新的道德情境中發生道德行為的正向移遷,產生連慣性的長期的道德行為效果。許多長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醫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將普遍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內容,由此轉化為自身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現一個體道德行為習慣。在志愿者實踐活動中,醫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了鍛煉和鞏固,并逐步形成較為一貫的傾向性和穩定性的特征。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有利于醫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隨著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廣泛開展,尤其是醫學生投身社區和農村,到群眾中去,將自身和社會融為一體,踏實服務,加深了對國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志愿者在活動中受教育,從而培養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樹立起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激發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尚情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地肩負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志愿者活動在培養醫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促進醫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激發醫學生的創新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同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空擋的缺憾,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實踐證明,許多長期堅持參加志愿者活動的醫學生的思想覺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醫學生群體中具有先進模范的表率作用,對其他醫學生產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同時,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也為醫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它不僅是培養和鍛煉醫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其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醫學生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可以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的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在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收獲。這些不僅有助于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他們實現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要不斷加強服務項目建設
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是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一個根本的服務陣地,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載體,抓好項目建設對推廣志愿服務事業至關重要。
健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校區服務體系。以校園為立足點,長期展開“一助一”幫扶計劃,以學校特困學生為主要對象,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建立“愛心基金”,號召同學們的積極捐款,搭建同學之間的愛心橋梁,招募助學志愿者,幫助在學習中有困難的同學。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做好校園大型活動(如校運會、愛心募捐等)志愿服務和臨時性、突擊性(迎新、迎評等)志愿服務。
完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體系。著眼社區的實際需要,以“共建、互助、共享”為主題,建立以大學生志愿者社區發展計劃為統攬的社區工作項目體系。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兒院和貧困地區,以困難學生、孤寡老人、殘疾人、離退休人員等為主要服務對象,著眼于社區衛生、社區環境、社區秩序、社區文化等與廣大同學密切相關的服務,動員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到服務需求比較集中的場所開展多種內容的公益活動。
志愿者項目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自覺形成的,并為廣大師生恪守的辦學宗旨、教學理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反映。志愿者活動項目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可以促進學校文化的建設,提升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使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上升一個臺階。以學校勤工助學項目為重點,輻射開發一系列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各類活動項目,使學生志愿者在本色服務中融合為新時期校園文化中的組成部分。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志愿者活動的輻射影響。在開展大學生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行動的過程中,要始終把加強宣傳報道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加以實施。在活動執行的各個階段,加強對重點項目,重大活動或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力度,通過宣傳專欄、新聞系列報道等宣傳手段,形成引導活動發展的輿論氛圍,擴大志愿者活動在學校、社會中的良好的輻射影響。
創新機制,實施志愿者活動的自主管理。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志愿者自愿參與的內在積極性。隨著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化發展,要不斷引入創新機制,逐步擺脫學生管理部門的干部老師設計志愿者參加的活動模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之成為活動的參與者、設計者和組織者。鼓勵和引導志愿者隊伍實現互助、互動性管理,根據統一部署自主安排開展服務活動。把社會需要與大學生志愿者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創新、豐富和完善它的內容和形式,使之形成豐富多彩、具有時代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和模式。
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構建志愿服務保障體系
志愿者是一支充滿奉獻精神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自己的愛心和熱情。構建志愿服務保障體系,不僅代表著社會對他們的支持與肯定,還可以促進和幫助大學生志愿者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使他們的服務、他們的精神傳播得更遠,更深。
資金保障是目前建立服務保障體系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要擁有高漲的熱情、愛心和大量的時間,還要面臨著一些隨之而來的費用支出,如交通、飲食、通訊各方面的開銷,在服務項目的開發、運作以及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購買保險等方面也會產生各種管理費用。這一系列的支出無論對志愿者個人和志愿者組織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此,高校志愿者組織在學校下撥有限經費的基礎上,應該不斷加強吸納社會資金的能力,爭取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促進志愿者行動的持續發展。
另外,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員保障等問題也是志愿者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的啟動與全面開展無疑為志愿者打造了絕好的宣傳平臺。借助奧運會強大的號召力,更廣泛的人群了解并近距離的接觸志愿者,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也紛紛加入到宣傳志愿活動的隊伍中。這為志愿者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社會認同感的同時提升了志愿者的社會地位。所以,應利用我們現在濃厚的志愿服務氛圍,推進志愿者工作體系的構建,不斷促進志愿者服務事業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OL].光明日報,2004,10.
2周圍,肖建華.青年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15-19.
3藍媛慧.構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徑的嘗試一以青年志愿者為例[J].青年探索,2006(5):32-34.